文:黃樂祈(自由撰稿人)

二○一六年一月,臺灣。雖然當時蔡英文近乎鐵定會成為總統,但是還有不少外國人赴臺觀選。結果不叫人意外,太陽花運動顯然對政治板塊造成巨大的影響,臺灣因而進入民進黨全面執政的時代。就在全國都希冀新政府能帶來新景象之際,特意從香港到臺灣的黃之鋒卻預計民進黨的路線一定會傾向保守。而同為雨傘運動學生領袖之一的周永康亦在記者會上表示,關注第三勢力如時代力量、綠社盟等的去向,認為鞏固其中的政治力量非常重要,以免它們淪為主流政黨的附屬。隨著蔡英文政府繼續走下去,充分反映了當時作為局外人的香港年輕民運領袖之遠見。

蔡英文向工商界妥協

上月五日,行政院發言人宣布政府將推動稅改方案,立時惹來社會議論紛紛,連親商的《天下雜誌》也以〈全民稅改:給平民小確幸,給富人大紅包〉為題做了一個專題,可想而知。所謂一不離二,蔡英文政府近期又有「新驚喜」:勞動部表示為了符合當前社會與經濟發展,需要對「一例一休」進行修訂,並提出《勞基法》修正預告草案。至於內容之不濟,在於無論是加班時數的上限、例假、休息日加班費、特休假甚至輪班間隔都突然變得「彈性」(政府語),誠然令人咋舌。

再參考《報導者》的「蔡英文勞動政策監督平台」,民進黨全面執政一年多,只完全落實一項選舉時倡議的勞動政見(「勞工特休假要貫徹實施」,但在修正預告草案亦有傾商的調校)。這樣看來,經濟走右的路線並未從馬英九年代得到根本的修正,情況令人憂慮。更甚的是,民進黨毫不顧忌的推動不以人民為本的稅改和《勞基法》之舉動,其實反映臺灣未來的政局以至社會危機。

AP_16141138782813Photo Credit: AP IMAGES/達志影像

民進黨於一九八六年成立後,逐漸形成一股制衡國民黨的政治勢力。雖然這不代表臺灣後來走的路平坦,但總較戒嚴年代的一黨專政為理想。然而,古語有云「禍兮福所依」,上屆大選雖然有幸把過分親中的國民黨一掃而空,卻因著時代的走向,同時把昔日三十年左右的兩黨相互監察之政局徹底打破,繼而形成一種「真正民主賦予的一黨獨大」之危機。

馬英九年代的國民黨固然也是全面執政,但是當時的民進黨亦非半文不值。民進黨在二○○八年大敗於國民黨後,立刻痛定思痛,拋開派系鬥爭,支持蔡英文當黨主席,以至能力抗後陳水扁年代的頹勢,並在上屆大選表現不俗(蔡英文只輸約八十萬票)。

但後馬英九年代對當下的最大在野黨卻是另一回事。就如林泉忠先生在《誰是中國人》指出,國民黨的國家論述與臺灣的天然獨世代有先天性的代溝。國民黨在去年顏面掃地後,仍難拋掉「三民主義、統一中國」的政黨包袱,現任主席吳敦義自然只能走上承認「九二共識」和「反對臺獨」一途,令大選支持民進黨的年輕選民就算對現任政府失望,也難以投票予國民黨。

RTX36Q38Photo Credit: reuters IMAGES/達志影像

坦白來說,國民黨已被時代所離棄,且怕只會一蹶不振,但他們竟不忘「敗事有餘」,支持罷免時代力量的主席黃國昌,打壓尚在成長的第三勢力,變相上演一場鷸蚌相爭,漁人得利的政治劇,助長了民進黨的氣焰。清醒的臺灣人忽然發現,他們已身在一個通往民進黨獨大的死巷子。

民主可貴在於政治勢力能互相制衡

當然,歷史告訴我們,人往往要大難臨頭,才會如醉方醒。近年的英國政局,可以作為臺灣的借鑒。二○一○年,保守黨贏出大選,在工黨執政十多年後終於完成政黨輪替,立刻貫徹親商的傳統立場,開始大減民眾福利,譬如進行大規模的社會福利制度改革。雖然如此,一切看似仍舊安好。直到文翠珊(Theresa May)今年四月宣布提早大選,保守黨的支持度還是遙遙領先,甚至在政綱提出削減公司稅。

不過,隨著保守黨的選舉策略失算,開始被傳媒追討執政以來的所作所為,加上一場格蘭菲塔公寓大樓(Grenfell Tower)大火,令「有幸」繼續掌政的保守黨如驚弓之鳥,在早前的黨年度大會也要刻意提起「久違」的福利政策,以對抗急起直追的最大在野工黨。可見,政壇上的相互制衡雖不會為人民帶來一個完美無瑕的生活環境,但至少締造修正的空間。

相比民進黨在一九九二年首屆全面改選的參選立委選舉就取得五十一席,現今在立法院只有五席的時代力量,其在野功能與解除戒嚴的初期有明顯的分別。更糟的是,在經濟議題上走中間偏左的時代力量,根本難以得到工商界的支持,資金自然不能與民進黨媲美。假若時代力量(或其他小政黨)未能成長至與民進黨勢均力敵的程度,就只會成為周永康所憂慮的「主流附屬」,臺灣的內政方向亦只會不斷圍著新自由主義跳華爾玆。

RTX22E4KPhoto Credit: reuters IMAGES/達志影像

臺灣社會必須體會到箇中的危險,才會願意成為鞏固第三勢力的一份子——無論是捐款、宣傳,還是輿論的討論等等。距離下一次大選的時間只有兩年多,經過太陽花的反黑箱程序一役後,臺灣人對於政府再次輕看國民生活的情況下將會作出甚麼的選擇,實在令人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歐嘉俊
核稿編輯:王陽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