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

自我保護:偽裝、角色扮演與說謊

  • 典型的信條:我不能做自己!我必須順從!我很差勁!我有很多缺失!沒人愛我!我毫無價值!

在日常的人際來往中,存在許多的社會儀式,對於這些儀式,我們往往都會配合做點努力,多多少少地依循。我們不能也不想讓自己的言行舉止隨時隨地對每個人開誠布公,以些許的保留或「偽裝」來保護自己,其實是健康、自然且符合社會共識的。不過有些人卻會徹底扮演某種角色,將自己完全隱藏在某個面具之後。特別是那些與自己的情感及內在陰鬱小孩不太有接觸的人,在人際接觸中往往會覺得自己彷彿「加了一層包裝」。

有位男性案主曾告訴我,他每天早上去上班時,就會不禁感覺到「某個披著一層外皮的男人正要進公司!」他完全感受不到自我,有次還稱自己是「人體演員」。他的內在陰鬱小孩把自己訓練成完全順應周遭,盡力滿足他人的期望。在人際接觸中,這類當事人往往會把自己形容成只是在「工作」。他們機械式地執行特定的行為程式,扮演某種角色,將自己隱藏在面具背後。他們不相信自己是可靠的。他們極為恐懼自己會遭到他人的拒絕甚或攻擊,但外表卻往往完全不會顯示出任何不安。

不過,即使是能與自己和自己的情感順暢溝通的人,也常認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扮演某種角色是必要的。他們會藏起自己的需求,將自己調整成順應他人的願望。某些人在經歷糟糕的一天後,甚至可能沒有勇氣再出門。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弱。他們只想向外界展現自己堅強且歡樂的一面。因此這種保護策略與追求和諧及完美有很大的交集。

只敢披著偽裝出門的人,會覺得這樣的偽裝實在讓人很累、負擔很大。可是,他們對於以真面目示人可能遭拒的害怕,遠遠大過在偽裝下所感覺到的呼吸困難。他們的內在陰鬱小孩把自己訓練成能夠偽裝自己、順應他人。有不少人從來不敢將自己的真實面貌呈現在伴侶面前。他們總是認為,必須把自己的某一部分隱藏起來,希望只讓伴侶見到「值得誇耀的自己」。他們堅信,一旦把自己的真實面貌示與對方,或是極力支持自己的願望和需求,將對關係造成極大的負擔。事實上,情況正好相反,真誠才能讓關係輕鬆有趣且生氣蓬勃;角色扮演只會讓關係陷於僵化。

在這當中,當事人高度畏懼衝突也是重要因素之一。由於強烈的順應壓力,他們完全不會表達自己的需求。長此以往,他們會感覺自己在關係中始終處於虧損狀態,這會在他們心中引發挫折,可是由於害怕衝突,他們又會把這些挫折往心裡吞,於是囤積了愈來愈多的冷憤怒,逐漸冰凍當事人對於伴侶的情感,關係也就跟著變得單調乏味、死氣沉沉。到了某個時刻,再也激不起任何火花,當事人也只能黯然將關係收場。直到這一刻,幾乎沒有任何惡言會從他們口中脫出。

會強烈順應他人並且扮演固定角色的人,不可能同時又極其坦誠。儘管他們不必然主動說謊,對方卻往往很難看出他們的真正立場。然而,如果他們不提出任何理由就結束朋友或伴侶關係,其實也不盡公平。同樣不太公平的還有,如果他們在伴侶或朋友關係中鮮少抱怨,對方在關係結束時居然要跟他們「算總帳」。在這樣的脈絡下,我經常十分訝異於某些人是多麼堅信自己其實是真誠的,但同時卻又不敢跟伴侶或朋友打開天窗說亮話。

  • 對於這項策略的讚譽:為了被人認可與喜愛,你竭盡自己的心力。你花費極大的功夫,為的就是將自己最好的一面表現出來。你具備極高的適應能力與自制能力。
  • 急救:你的內在陰鬱小孩十分喪氣。他認為,自己必須有別於自己,才能受人喜貼的方式對待他,讓他有信心展現出更多真實的自己。你不妨把握一些小機會,給自己、自己的意見和自己的願望多點支持。你將意外地發現,這可以得到他人的好評。

相關書摘 ►扭曲的內在小孩:害怕遭受拒絕,全力做個「乖寶寶」

書籍介紹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
譯者:王榮輝

「內在小孩」會影響成年後的我們,且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在情感或人際關際中感到不安,無法信任他人?或是每次一有狀況,就逃避、暴怒或只想討好他人?其實會出現這些情緒與反應,可能都是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正在偷偷操控你。

「內在小孩」源自於我們童年時從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所受影響之總和,包含正面或負面。幼年時我們所感受到的被接納、喜愛,受委屈或傷害,都會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左右我們的自我認知、行為情緒反應與人際發展。

那些於童年所獲得的正面感受,造就「陽光小孩」,代表幸福及喜樂;他是我們熱愛生命、樂觀且堅強的核心本質;而負面感受則造就「陰鬱小孩」,我們的負面自我認知,連同由此所產生的沉重情感全都積累在他身上,將引發控制、攻擊、逃避、壓抑、追求完美等自我保護的方式出現。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