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

小心陰鬱小孩的扭曲認知

我有位現年二十四歲的男性案主李奧。有一回他告訴我,他又和自己的女友復合,這次他想要「做對一切」。我問他,他是否已和對方坦誠針對過去的問題好好談一談。他的答案是:沒有。他自己的印象是,「對方」並不想談,對方只想和他共享美好時光,至於過去的問題,姑且就把它們擺在一旁吧。李奧完全沒有發覺,自己有多麼強烈地認同自己的內在陰鬱小孩。

根據他所擁有的諸如「我不夠格」及「我不能做自己」等信條,他最重要的自我保護策略之一就是「順應」。也就是說,他試圖滿足所有自己在女友身上幻想出的期待。當他覺得女友不想提起過去所遇到的問題,他就會避免這麼做。他完全以小孩的視角來看待他的女友,試圖做個「乖寶寶」,把「一切全都做對」。為了達成這點,他隨時都開啟自己內在的天線,憑「直覺」去猜測女友對自己有何期待。他的害怕遭拒以及仰女友鼻息,在他看來是如此合情合理,以致他完全沒有察覺到,自己其實已和內在陰鬱小孩融為一體。多半要等到某些情感突然出現,他們才會發現自己已經與內在陰鬱小孩合而為一。例如,克麗絲汀會在自己憤怒之際赫然發覺,李奧則會在自己對於失去的恐懼中突然醒悟。

請你務必意識到,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會在許許多多情況中決定你的認知、你的想法和你的情感,就算它們看起來如此尋常。再說一次:如果你想解決自己的問題,如果你想讓自己進步,最重要的是你必須為自己負責,必須「主動」利用你所獲得的新知時時鍛鍊自己,如此一來,當你再次與內在陰鬱小孩融為一體時,你才能有所警覺。畢竟,你所能改變的,只有那些你自己能夠意識到的事情。

區別事實與詮釋

當你突然發覺,自己正再次處於陰鬱小孩的模式,也感到十分不舒服,這時請你退一步,借助些微的間隔,分析自己目前所處的情況,然後問問自己,你對情況的「詮釋」為何。也就是說,請你轉到你的成人自我模式,試著完全自覺地去辨識出自己正戴著什麼樣的「有色眼鏡」,更準確來說,請試著辨識出你的內在陰鬱小孩看待這世界的那雙眼睛。因為,我們的反應其實都是針對那些詮釋,而非針對「客觀的事實」。當我們以偏向正面的方式扭曲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時也是如此。例如我們可能會將事情美化,藉以保護自己免於被令人難以承受的真相所傷。就這點來說,我們的內在大人和陽光小孩同樣也可能錯估事實,只不過我們大多數的問題往往都是由陰鬱小孩的認知扭曲所造成,因此我想針對這點做更進一步的說明。

許多人完全不曉得,透過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所做出的詮釋,自己的認知在主觀上會被渲染到什麼地步。舉例來說,如果某甲在想「為何那個人對著我笑?」他通常不會直接去問清楚,到底某乙「確實」是在嘲笑他,或者只是給他一個親切的微笑。我的心理治療工作重點之一,是在考慮當事人對於事實的主觀詮釋下,陪伴他們一起分析具體的情況。與自己陰鬱小孩融為一體的人(自我價值感不穩定的人),普遍都傾向於把他人看成不懷好意。就算被人恭維,他們也會認為對方若不是要愚弄他們,就是想要諷刺他們。他們就是無法相信,另一個人對他們的褒獎會多過他們自己。萬一真的發生,他們會害怕自己露餡,擔心有朝一日,他人會發現他們的「真實面目」其實完全不一樣。

他們絕不會去質疑自己的負面信條,更完全不會想到,自己其實才是搞不清楚實情的那個人。

不過,也有些人天生就是「天真」,他們會以帶點美化的方式去認知自己的人際關係和這個世界。這類當事人多半會發展出追求和諧作為保護策略,會有像「我還是個小孩」這樣的信條。他們會把事情美化,因為他們非常害怕會把自己帶入窘境的真相。非常喜歡和諧的人有項特質,他們不僅寧可避免衝突,有時甚至根本不曉得衝突在哪。如果你是屬於這種天真、輕易相信別人的人,那麼請你好好想想,你該如何以比較嚴格的態度去評斷與你互動的人的行為。請你試著吹毛求疵,借助內在大人盡可能理智地看待事情。一旦你又開始設身處地地為別人找些理由或藉口(其實已強烈困擾著你),請務必要有警覺。

相關書摘 ►扭曲的內在小孩:徹底扮演某種角色,將自己完全隱藏

書籍介紹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26個練習,擁抱內在陰鬱小孩,掙脫潛藏的家庭創傷陰影,找回信任與愛》,時報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史蒂芬妮・史塔爾
譯者:王榮輝

「內在小孩」會影響成年後的我們,且影響力超乎你的想像。

你是否時常覺得自己不夠好,在情感或人際關際中感到不安,無法信任他人?或是每次一有狀況,就逃避、暴怒或只想討好他人?其實會出現這些情緒與反應,可能都是你的「內在陰鬱小孩」正在偷偷操控你。

「內在小孩」源自於我們童年時從父母或其他照顧者所受影響之總和,包含正面或負面。幼年時我們所感受到的被接納、喜愛,受委屈或傷害,都會深藏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深深影響成年後的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左右我們的自我認知、行為情緒反應與人際發展。

那些於童年所獲得的正面感受,造就「陽光小孩」,代表幸福及喜樂;他是我們熱愛生命、樂觀且堅強的核心本質;而負面感受則造就「陰鬱小孩」,我們的負面自我認知,連同由此所產生的沉重情感全都積累在他身上,將引發控制、攻擊、逃避、壓抑、追求完美等自我保護的方式出現。

童年的傷,情緒都知道+書腰_立體書

Photo Credit:時報文化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