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晏禛 Claire Chu
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曾任倫敦V&A博物館LGBTQ+導覽員,現於國立台灣美術館展覽組擔任專案助理。透過書寫勾勒現、當代藝術中的議題主軸,夢想成為促進美術館文化近用功能的藝術說書人。
【展覽】謝春德「平行宇宙」最終章《時間之血》:臆想人類文明發展,將導向何種未來?
謝春德藉由《時間之血》展覽書寫他的創世寓言,進門處詩句揭示了題旨:「時間」正是我們現在活著的生命,「血」是我們的生命於他方的存在。《時間之血》對平行宇宙概念的探問,聚焦於現在和未來交界之處,那些「當下生命存在於他方的可能性」。
【關鍵專訪】《歷史.當代》策展人陳貺怡:當代館的兩個十年,以及那些值得再看的展
《歷史.當代》藉由歷年展覽的呈現,闡明了當代藝術在尚未成為歷史前,在變化中不斷反思的功能和力量。透過專訪策展人陳貺怡,記錄下她在策劃、選題、邀展的過程中,如何爬梳當代館館史,以及她對當代館在台灣藝術界中定位的觀察。
【關鍵專訪】疫情下的台灣視覺藝術產業如何自救?六位從業人員的線上轉型練習
透過訪問位於產業鏈不同端點的6位從業人員,這篇文章試圖從藝文紓困政策、國際文化交流、以及數位策略等三個層面,勾勒視覺藝術產業的現況。
【展覽】《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國際藝壇之星如何以線代筆,繫住千絲萬縷的回憶?
日本當代藝術家塩田千春創作生涯中規模最大的個展《塩田千春:顫動的靈魂》,已於5月1日在臺北市立美術館順利開幕。藝術家在記者會上對於此次台北站的呈現,表示「非常滿意,經過沈澱之後的作品,甚至比2019年東京森美術館首展時更加完整。」
【當代館20周年】乘上時光機跨越時空,回顧當代館過往四檔重要展覽
選介4檔展覽,嘗試回望並勾勒當代館在展覽中呈現的面貌,並大膽探問:「哪些展覽可能持續在台灣當代藝術史上佔有一席之地?」
深入倫敦Ben Uri美術館展覽《藝術出走》:書寫移民藝術史,回應英國脫歐的百變政局
脫歐並不是移民議題的終結,往後地區型美術館如何經營相關題目的討論空間,並透過典藏和展示保存多元族群的心靈地貌?
2020台灣美術雙年展:我們「禽獸不如」,如何與自然界共生?
2020年的台雙展在骨子裡仍是反西方、反人類文明、甚至是反理性的。透過多重的「反」帶領群眾進入一個更在地、更獸觀、更感性的理解形式,面對我們的共業。
英國Koestler監獄藝術獎:社會挹注在監獄中的藝術資源,是魚,還是釣竿?
以「協助收容人培養技能」以及「減緩社會觀感中的恐懼與懷疑」為主要宗旨,Koestler藝術獎在辦展前後的規劃與執行,不僅突破了牢獄內外的界線,也為監獄的職業訓練帶來實質幫助。
白教堂藝廊「酷兒場所」文獻展:倫敦作為「酷兒城市」的漫長旅程
做為東倫敦標竿型藝術機構,白教堂藝廊自4月2日至8月25日展出「酷兒場所:1986年至今」文獻展,展期橫跨7月6日一年一度盛大展開的驕傲遊行,溫暖地做出聲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