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內
電影文字修行者,畢生研究歐弗斯和小津影片。著有《在巴洛克與禪之間尋找電影的空缺》。
【即將上映】《地久天長》:王小帥片中的生死謎境
《地久天長》故事單純卻以曲折的方式講述,無疑也是因為這部片先天的侷限:沒有真正的壞人。而在沒有壞人的影片中,只好透過敘事策略來增加張力;再不然就是透過戲本身的情緒來渲染。如此一來要冒的風險就是導演如何拿捏導演方法,與劇作達到一種和諧的狀態。
【中國賀歲片】《瘋狂的外星人》:土味科幻片的未來,抑或經典IP的新裝?
有人認為寧浩可說是良心導演,《瘋狂的外星人》確實難辨原著《鄉村教師》的樣貌,但寧浩依舊保留了作者劉慈欣的名字⋯至於電影情節的發展,有點像台灣八點檔的編劇模式:編劇團隊中每個編劇各自負責一條情節軸,這或許也能說明為何《瘋狂的外星人》需要一個少說六七人的編劇團隊。
【中國賀歲片】《流浪地球》:一部中國電影宣言,但似乎無關乎科幻電影
《流浪地球》讓中國觀眾興奮的是,這部春節檔最賣座的影片(截至上映第12天累積了超過33億人民幣的票房)似乎讓人看到了直追好萊塢的科幻片品質⋯人類將面臨地球與木星相撞而全數滅亡,裝載著全人類所有知識的太空站則在電腦的控制下「叛逃」了,於是主角先要與電腦進行戰爭。
「三幕劇」形式於電影中的組成與調配
儘管三幕劇不是敘事的鐵則,但絕大多數的編劇工具書都不會略過這一章節。本篇以廣受好評的皮克斯動畫《腦筋急轉彎》為例,除了分析其「三幕」公式,也讓你回味公式片在當代如何成功地駕馭電影議題。
專訪畢贛導演《地球最後的夜晚》:不按牌理出牌的電影
以《路邊野餐》一舉成名的導演畢贛,2018帶來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入圍金馬獎。導演說:電影為何一定要視覺化?電影也可以很文學化、可以非常不「電影感」,洪常秀就是最不具有電影感的電影⋯⋯
喜劇片的前世今生:談「喜劇身體」與「對白」的兩極
類型片雛形是在默片就建立起來的,但當時顯然不可能有歌舞片,那麼為何《萬花嬉春》會長成這樣?歌舞片像是一個次類型,或者說,一個「中間的」類型,因為它基本是從喜劇派生出來。
喜劇片的前世今生:談「喜劇身體」與「對白」的兩極
類型片雛形是在默片就建立起來的,但當時顯然不可能有歌舞片,那麼為何《萬花嬉春》會長成這樣?歌舞片像是一個次類型,或者說,一個「中間的」類型,因為它基本是從喜劇派生出來。
《淪落人》:黃秋生無償主演,全面輸出正能量
網友戲稱是港版、情侶版、父女版《閃亮人生》的《淪落人》適切地以兩位主要角色來體現片名:沒有家人守在身邊的癱瘓老人昌榮(黃秋生飾)與極力解除無效婚姻的菲傭艾芙琳(Evelyn)彼此適應直到相知相惜的過程。
《淪落人》:黃秋生無償主演,全面輸出正能量
網友戲稱是港版、情侶版、父女版《逆轉人生》的《淪落人》適切地以兩位主要角色來體現片名:沒有家人守在身邊的癱瘓老人昌榮(黃秋生飾)與極力解除無效婚姻的菲傭艾芙琳(Evelyn)彼此適應直到相知相惜的過程。
《阿達一族》:摩登高調的B級家庭片
《阿達一族》這部「家庭片」實際上具備某種利器,因此片名才會是簡潔的「阿達一家」⋯影片為了製造出這一家人有別於常人,設計了有各種「反常」的細節:比如丈夫對妻子問安時講的是「不高興嗎?」
院線動畫《鳥男孩》:暗黑眼神的希望之光
由繪本改編長片動畫,《鳥男孩》的劇情顯得曖昧。比如關於藥物的設計,始終沒有交代鳥男孩懷裡的藥丸是什麼?老鼠叮琪擺在樹林裡,想獻給鳥男孩、寫有「快樂丸」、最後被畫面外伸進來的大手拿走的藥又是什麼?
《薩瑪的漫長等待》的幾層斷裂
這部改編自以18世紀為背景的1950年代小說,誠如導演所言,處理的仍是阿根廷對身分認同的迷思,尤其是對歐洲的想像,正因為這些人從未見過歐洲而去想像、憧憬它,無疑也是一種認同上的斷裂了。
《超人特攻隊2》中的四重逆向:再一次,是團隊合作解決了危機
《超人特攻隊2》中的彈力女超人有助於將戰鬥場面延伸,就此,本片是適合觀看3D版:攔截磁浮列車、拯救大使的空中激戰帶出神乎其技的場面調度,不禁令人想起《少年Pi的奇幻冒險》中那種東方式的水墨留白感3D效果。
【紀錄片教母】拉脫維亞導演萊拉.巴卡尼娜(下):最緊要的樂趣
事實上,甚至可說是一種「遊戲性」支持萊拉.巴卡尼娜(Laila Pakalnina)去窮究被攝世界的各種樣貌:導演以不同的原則轉換鏡頭,跟觀眾玩「你知道接下來這一段的剪接原則是什麼嗎?」的遊戲,於是凝視的同時又不斷提醒觀眾尋覓下一個鏡頭的必然。
【紀錄片教母】拉脫維亞導演萊拉.巴卡尼娜(上):最重要的小事
號稱拉脫維亞最具代表的影人萊拉.巴卡尼娜(Laila Pakalnina)在她眾多的「非虛構」短片中,借用了紀錄片大師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及伊文思(Joris Ivens)的資產,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小宇宙。
【TIDF20週年】紀錄片教母:拉脫維亞導演萊拉.巴卡尼娜(下)
事實上,甚至可說是一種「遊戲性」支持萊拉去窮究被攝世界的各種樣貌:導演以不同的原則轉換鏡頭,跟觀眾玩「你知道接下來這一段的剪接原則是什麼嗎?」的遊戲,於是凝視的同時又不斷提醒觀眾尋覓下一個鏡頭的必然。
【TIDF20週年】紀錄片教母:拉脫維亞導演萊拉.巴卡尼娜(上)
號稱拉脫維亞最具代表性的影人萊拉.巴卡尼娜在她眾多的「非虛構」短片中,借用了紀錄片大師維爾托夫(Dziga Vertov)及伊文思(Joris Ivens)的資產,創作出屬於自己的小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