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少子化導致教師數量下降,兼任教師增加,以及教育經費極度不足,該如何解決呢?若能將教育經費提升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增加專任教師的數量、提高經費開銷的透明度、鼓勵企業投資、並且合併學校,相信台灣的高教品質定能提升,成為亞洲最值得居住的國家。
台灣的高等教育自從「廣升格專技學校為大學後」,雖然變得人人都有大學念,卻也造成學歷貶值。台灣大專院校的數量也躍升為全世界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而教育又是政府相對較少重視的一環,給予的經費補助有限,全台灣的大專院校一起吃大鍋飯,補助很少卻要做出與其他國家一樣的教學及研究成果。加上「少子化」問題惡化,讓各大學面臨招不到學生的窘況,老師鐘點數無法滿足,學校面臨關閉。
照理來說,應該學生數量少,分得的資源相對較多,但事實卻不然,反而是教師數量跟著減少,各校用多種不當甚至是違法的方式逼退教師,或者教師退休後不再補進新老師。下面我將從人力及經費兩個面向討論台灣的高教問題,人力部分由「生師比」及「兼任教師」探討,經費部分由「經費缺乏又胡亂使用」說明。
生師比過高
台灣自1991年開始,高教教師員額擴張,從原本的近三萬名教師,增加到2016的五萬多名教師,而因為少子化緣故,從2020年開始減少為約4萬5000名,減少近一成的人力。
從教育部的教育統計數字觀察到,全台的大專院校從2010年的163所學校降到2022年的148所,減少幅度是9%。因為過往廣開升格專科技職的大門,台灣成為全世界大學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所以減少大學數量是好的。
而因為少子化的緣故,1998年的出生人數是27萬,2010年只剩下16萬,這些新生兒將會在2028年升大學,倘若只有新生兒就讀大學,新生就學率將短少四成。而以去(2022)年來看,學生數已經少了15%。
照理說學生數減少,教師數量應該要維持不減,才能拉高教學品質,然而各大學卻不是這樣計畫的,從2010至2022年間,學生數少了15%,教師數也同步減少了12%,特別是新竹和苗栗兩個縣市,教師減少約三到四成。而這也導致台灣高教生師比依然過高,教學品質無法提升的主要原因。
根據2019年的統計數字,台灣教育各階段的生師比,國小是12.12、國中是9.88、高中是14.58、高教是21.99,相較於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國家,國小是14.5、國中是13.1、高中是13、高教是15.1,這個數值越低越好,表示生師比較低,國高中和小學都有在平均值之上,但是高等教育卻比OECD國家少了近七人。
多元觀點 等你解鎖
-
政府便宜行事「廣設大學」變爛攤子,私校被少子化稻草壓死,「學術分流」或可作為解套
「廣升格技職院校」造就今日台灣高教的系統性危機,「少子化」只是壓死駱駝的稻草,台灣的大學最大的問題是數量過多,因為擔心招不到學生,導致教育的品質一直調降。雖然政府嘗試擴大生源及大學法人化,但成效不彰。筆者認為,「學術分流」或許是解決大學過剩的方法,但仍需要長期深入規劃及調整。
-
三大評鑑扭曲大學成為服務業,教授就像拼湊集點卡點數的乖小孩
大學評鑑制度在高等教育領域引發的不公正與壓力問題日益凸顯。在此體制下,教師常被迫著重於迎合學生滿意度,而非致力於提升真正的教學質量與創新。理想中的教育,應是教師帶領學生學生探索不一樣領域,找到自己興趣,進行批判思考與創新。
-
【高教診療室】這些「打工博士」花了近30年取得最高學歷,卻淪為每小時575元的低薪零工
台灣教育面對一系列的問題,包括少子化導致教師數量下降,兼任教師增加,以及教育經費極度不足,該如何解決呢?若能將教育經費提升到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增加專任教師的數量、提高經費開銷的透明度、鼓勵企業投資、並且合併學校,相信台灣的高教品質定能提升,成為亞洲最值得居住的國家。
-
【高教診療室】大學教授成為資本主義下的高級勞工,失去學術份子能發揮的社會影響力
大學教授的主要任務除了研究和教學,還有服務,然而學校的評鑑卻常把服務限縮在招生、學生關懷、及行政,其實公益回饋及社會影響,更是服務的重要意義。2023年世界大學影響力排名中得到體現,突顯出大學與社會緊密結合的趨勢。文中舉例的教授,透過自己的專業和生活故事,不僅在學術上有所貢獻,更影響社會和個人生命,重新定義了高等教育的意義和價值。
-
【高教診療室】「2030雙語政策」面臨「用英語教法語」的怪異現象,各種教學困難有解方嗎?
本文指出台灣推動高教雙語政策所遭遇的問題和挑戰,包括教師和學生的英語能力不足,教材和教育資源缺乏,以及行政層級的問題。這些問題可能阻礙雙語政策的推動和落實。針對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案,包括融入本土文化,選擇合適科目使用英語或母語授課,增加教材及資源的投入,讓行政單位使用英文,增加英文媒體及雜誌的曝光,以及英語教學培訓。
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口比率在全球名列前茅,但高教如今面臨少子化、轉型與退場、教師人力等挑戰,現象之間彼此可能相互牽連,造就「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兩難。《關鍵評論網》邀請在大學任教的簡志峰老師,帶領我們從不同層面檢視高教現場的疑難雜症,分享其獨到的見解。
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