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工運動有時得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爭取到某個立意良善的修法,結果無法落實;或者即便落實了,卻不是基層勞工認為最重要的。
文:林名哲(台灣電子電機產業工會秘書長)
過去我對於公民行動影音紀錄資料庫(以下簡稱公庫)的印象,是抗爭現場的採訪者和記錄者。因此在觀看《被偷走的七天》以前,我想像這可能是一部由許多抗爭現場片段所剪輯而成的影片。後來才發現,這影片的企圖絕對不僅止於記錄一場運動,更是希望記錄社會運動與社會現實的對照,以及青年勞動者的處境。
《被偷走的七天》明顯有兩條主線:第一條是敘述因為政府砍掉勞工七天國定假日,引發一連串勞團抗議行動;第二條則是三位年輕人自述他們的工作經歷、工作內容,以及對於勞動生涯的規劃和想像。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坦白說,我對導演為何把兩條看似毫無關聯的敘事軸線擺在一起感到疑惑。再看一遍,才逐漸領會導演的問題意識。
片中青年勞動者提到自己的工作情形時,提到國定假日不能休息、加班不一定有加班費、要兼好幾份工作但薪水都不高。與此對應的,則是運動者在談爭取七天國定假日對勞工的意義,以及背後的政治判斷與局勢分析。影片前半段的對照,讓導演帶出:「爭取七天假有現實上必要性」的論點。
影片後半段,導演訪談三位勞動者對於目前工作的看法,以及對於勞工權益的態度時,我們卻發現,勞工對自己的法定權益只有一些模糊的認知。相較於能不能放假、有沒有加班費,青年勞工似乎更重視工作內容有趣與否、與同事之間相處融洽、能不能幫助自我實現等等。最讓人印象深刻的是,導演問其中一位勞工對於權益的看法時,他先是說他知道自己有些基本的權益,也會希望老闆能遵守法律;接著導演問到,萬一遇到一個不能滿足這些權益的老闆該怎麼辦?他想了想,笑著回答:「不然就辭職啊,就算了。」
在這裡,我猜測原先導演想問的是,爭取七天國定假日的運動,是不是能得到勞工的認同?是不是能幫助改善勞工的處境?沒想到受訪者的回答,突顯了答案並非如此容易。
確實,勞工運動有時得面對這樣的尷尬處境:爭取到某個立意良善的修法,結果無法落實;或者即便落實了,卻不是基層勞工認為最重要的。我第一次看這部影片時,對於兩個軸線毫無關聯的那種落差感,也許正隱喻著運動與現實的落差。再往下深究,勞工運動與勞工的現實處境並非毫無交集的可能性。
在影片末段,工鬥代表盧其宏提到:青年勞動者也許認為勞權不彰的工作環境只是過渡期,但是當勞動環境越來越沉淪,原以為的過渡期可能不斷延續下去。這是否能促成勞工意識抬頭?尾聲,高教工會代表陳柏謙提到勞工主動參與運動的案例,大概是導演最後給出的答案。
在短短35分鐘內,要交待一場運動的過程、兼談勞工現實處境,的確很不容易。在如此有限的時間當中,導演還是針對「勞工運動與勞工處境的對照」和「青年勞動者的面貌與行動策略」兩個議題,給了初步的回答。在這懶人包充斥的年代,如果你想多花點時間認識正在進行中的勞工運動,又苦無時間、力氣閱讀長篇大論,那麼你該進場觀賞這部《被偷走的七天》。
《被偷走的七天》將於2016勞工影展中播映
名稱:2016勞工影展:青貧世代
時間:2016/08/26-09/04
地點:光點華山、慕哲咖啡、TEDxTaipei
詳情請點擊
責任編輯:曾傑
核稿編輯:闕士淵
<p>2016勞工影展由台北市政府勞動局主辦,委託台灣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承辦,於8月26日至9月4日在光點華山電影院、慕哲咖啡以及 TEDxTaipei 進行放映及座談,全程都免費入場!影展期間將播映台灣、法國、日本、加拿大、巴基斯坦、美國等,國內外共十八部勞工議題紀錄片及電影。 </p> <p>本次影展的核心主題是「青年貧窮:全球化下的窮忙世代」,依此展開四個題目來回應主題:「青蘋果失樂園」、「拉開世界生產線」、「無名英雄的冒險旅程」、「面向陽光齊步走」。從新貧世代、非典型勞工、全球化的跨國生產,循序漸進拉開序幕,並且以團結作為解方,引導觀眾深入思考勞動、工會及生活相關議題。本次影展也特別邀請外籍導演來台,與學界、勞工團體及工會代表對談,希望讓社會大眾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勞動、工會與社會運動。</p>
看完整專題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