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創意節
專訪插畫家包大山:以療癒的插畫繪本,把世界之重交托「熊超人」
「世界上居然有一個工作,是將文字轉換為圖像,並且出現在大家日常的生活中。」包大山回憶當年剛進大學,得知有「插畫家」這個工作時,那種難以言喻的興奮和迫不及待,讓她至今難以忘懷。
專訪「INCEPTION 啟藝」執行長梁浩軒:叫好叫座,都可以經過計算而達成
現在,「INCEPTION 啟藝」一年策劃近20場展覽,超過半數為自製IP,策展人不但需要創意,還要能忍受在高壓下工作的折磨過程,誰知道梁浩軒非但不以為苦,還極其享受。身為一個七年級生,梁浩軒趕上「類比時代」的末班車,也迎向數位時代的跨文化潮流。
「故事的編織者」詹朴:時尚產業一點都不浪漫,而是連跑帶跳地完成任務
詹朴設計服裝,但他一直認為服裝只是傳遞訊息的配角,「其實我想說的是故事,服裝只是我說故事的媒介。」必須承認,APUJAN是一個很會說故事的品牌⋯一畢業就在國外自創品牌的他表示:「一個國家的時裝文化深度,端看是否有足夠的場合讓大家穿上不同的服裝。」
練習群居的「黑暗少年」黃玠:向城市汲取養分,用創作療癒人生
私底下的黃玠是很陽光的,他會在演唱會上耍點小小三八,也習慣和台下歌迷閒話家常,說說悄悄話。2018年底,黃玠卻一改小清新作風,石破天驚丟出一場充滿態度的演唱會-「我的朋友都結婚生小孩了」
建築界之「斜槓青年」鍾秉宏:在創意的宇宙中,快樂地爆炸
「我們希望用空間創造出一種氛圍,所以提供一個獨處場域,讓人走進去、坐下來,從聆聽音樂中勾起人生回憶。」2018年築點設計再度參與「臺北文創記憶中心-Music & Memory」策展,鍾秉宏在廣場上放置了50座小亭子,讓不同年紀的人們,都可以在其中找到屬於自己青春的歌曲。
豪華朗機工:保持玩心,共創主義翻轉時代
「藝術圈很愛丟問題、設計圈愛解決問題,但我們是兩個都做。」從個人單打獨鬥到組織與組織之間的合作,豪華朗機工一路走來經歷過大小作品,卻從不只是用造型設計去思考藝術品,而是透過定義的思考與細節的堆疊,達成作品的深度與美學的厚度。
「舞臺魔法師」黎仕祺:凝練空間如夢似幻的意境
黎仕祺定位自己是服務於演出的設計師,透過空間切割讓表演更省力,忠實傳達出劇本精神。「現在我做設計不是視覺優先,而是故事優先!」今年設計金曲獎頒獎典禮舞臺,總導演陳鎮川表示:黎仕祺簡直是一位有著「兼具吹毛求疵工匠精神的浪漫藝術家」。
電影最重要的元素是故事本身:導演金容華揭密《與神同行》成功方程式
《與神同行》導演金容華在2011年成立的Dexter Studios,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Dexter Studios被公認是亞洲數一數二的視覺特效公司,透過精緻、細微的特效技術,金容華勇於在視覺科技上創新,讓電影情節更具有說服力,但是他仍然強調「電影的成敗要回歸故事本身。」
設計浪人:大開外掛的斜槓人生
設計浪人(Chad Liu)在臺灣完成學業後,前往日本知名的專門學校「桑澤設計研究所」插班進修,「我永遠記得,老師劈頭就列出日本優良設計獎的八個評分基準⋯日本人在第一堂課就清楚地告訴你衡量設計好壞的依據是什麼。」
漫畫家蕭言中:一筆凝鍊的極簡世界
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時代,中興新村的家長當然不希望自家孩子跟蕭言中一起玩,但小小年紀的他有個讓同伴無法抗拒的法寶-搞笑漫畫-蕭言中的創作,就是他的生存之道。
女孩與機器人:融化你耳朵的電氣浪漫
女孩與機器人成軍超過十年:他們擅長將電氣、搖滾精神與跳舞節拍融入曲風。甜美的女主唱搭配生硬機器人,搖滾和柔美的反差感,使原本冰冷的電子搖滾樂變得柔軟,意外地形成一股臺灣電子音樂新風格。
耿一偉:語言說不清,就用藝術發聲
「當大家的人生都在向前時,我常會突然轉彎,做出他人覺得很怪的決定。」對耿一偉而言,創作就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與行動,不一定能帶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有可能改變我們對世界的看法、或改變我們自己,這樣就夠了。
美力!從教科書革命開始:美感細胞-90後的教育大夢
2013年9月,三個22歲的大男孩:陳慕天、張柏韋、林宗諺擠在交大男宿八舍216寢室狹窄的空間裡,一邊回憶著遊歷世界所看見的「美」,一邊討論著如何讓台灣變美。
以職人之藝鍛造出文字重量:物外設計-在器物中注入歲月溫情
從品牌創立之初,物外設計就毅然以國際市場為目標。創辦人廖宜賢說參展如戰場⋯經過六年的努力,物外設計在歐美、亞洲大都會,甚至以色列、冰島、奈及利亞也有機會一睹台灣設計工藝的優雅身影。
喚醒心中的孩子不是種脆弱:Crispy脆樂團-用歌聲銘記青春
Crispy脆樂團創作靈感多來自於對日常生活的反芻,有時也會溫柔地質疑成人社會的怪異。例如歌曲《100分》與《100萬》,「去除外在數字後,我們真的有變成我們心中的大人嗎?」
荒涼人間地,斜陽孤鳥來:李幼鸚鵡鵪鶉-傳奇影癡與時俱狂
李幼鸚鵡鵪鶉的影評不純是單對電影本身的評論,也時暗渡陳倉「偷渡」其它社會議題⋯不只看透善惡,也看穿真假。他談到蔡明亮《無無眠》,安藤政信在澡堂中仔細清洗身體,但卻未翻開包皮清理,似真實假。
台北電影節總監側寫:沈可尚-自我創作辯證之旅
沈可尚的作品曾多次獲得台北電影節大獎,,因為這段深厚的淵源與情感,沈可尚在2017年毅然接下台北電影節總監重擔。今年適逢台北電影節20週年,沈可尚知道,北影必須承先啟後,創造未來。
台味硬漢用庶民美學說設計故事:廖小子-化草根日常為狂放藝術
如今,廖小子的作品已成為大眾眼中台灣風格與勞工美學的代表,但他不諱言早期設計時難免遇上看不慣這類風格的案主,「曾有個案主坐在我後面說,『你這個好醜啊!』」庶民日常元素被業主視為不入流⋯
設計的迷人之處在於影響力:彭星凱-設計哲人的美學革命
如何設計動人的封面和文案又不喧賓奪主?彭星凱戲言:「說出來就不美了。」但他非常享受掌握文本的藝術精神之後,再轉化為圖像詮釋的過程,這樣的樂趣讓他能在書籍裝幀這個寂寞舞台上堅持至今。
用竹籐編織一方淨土:王文志-我從山林來
王文志作品超越國界、人種、性別的魅力,讓日本水土藝術祭、瀨戶內海藝術祭、澳洲Woodford音樂節,皆連續三次邀展,藝術之路看似順遂,其實王文志好幾次都想放棄⋯父親鼓勵他「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