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化
【專訪】吳曉樂:先把「教養」想成「不要讓小孩變成可能讓社會煩惱、頭痛的角色」就好
是故,這是一本結合研究資料的教養經驗,一本能夠補強亞洲教養文化弱項的參考指南,一本讓成年人更能理解青少年的說明手冊,同時也是一本讓成年人有機會反觀自我的提醒之書。「畢竟,就像作者在書裡講的,」吳曉樂說,「我們總不能一面希望孩子不要歧視別人、 一面自己把票投給川普吧。」
有別於中國鄉村的「熟人社會」,外國城市的空氣中竟有一絲陌生人的香甜
我們人類社會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叫「聞香識人」,還有形容壞人聚夥的「臭味相投」,360行雖說行行出狀元,畢竟是各行的味道都是不同的。你在社會上立足,小到走進一家商店,有些人對你冷淡甚至粗魯,有些人對你熱情乃至喜愛,背後其實都是關於味道相不相投的道理。
鍾欣凌《今天,我只想演自己》:生完小孩終於不再死要面子,都這樣赤裸裸癱在陌生人面前了,還有什麼好介意?
人生就像電玩闖關,不斷在打怪,功課差、被討厭、失戀等等當成天塌下來的嚴重關卡,長大看根本一片蛋糕(a piece of cake),但我們只能活在當下,即使事後發現是笑話一樁,小孩子幼稚無聊沒什麼大不了,失戀可以遇到下一個更好的,但當下就盡量感受自己的崩潰。然後想想明天還有更多怪物要打,那些亂七八糟的小挫敗小傷心全都是鳥事,擦乾眼淚,繼續往前!
談國中生「帝王條款」畫作:我們真的缺乏行人安全的重視,還是過於主觀了?
從網紅對畫作背後的意象詮釋到關注其背後的原因及影響,最後直接或間接傳達其想法給我們閱聽大眾。我們都會在這個過程中,對該議題或該事件有多方的意見思考,但最終「被呈現」的,卻往往被直接劃分到某一族群或立場中。多數偏激的言論容易造成立場的對立,我們理當更為謹慎地去思索每個議題的多面向。
《孤獨的勇者》:「王牌亞斯」在我心目中是發展的最高境界,他們昇華地恰到好處
有亞斯特質的馬大元醫師從精神醫學與心理學專業出發,結合臨床案例及個人經驗,兼具生理與心理,完成「成人亞斯」領域少見的全面性剖析。本書深入淺出地帶我們理解,那些遭誤解或排拒的特質並非全然負向。亞斯就像純粹的原石,等待打磨與雕琢——透過理解、接納與方法的實踐,每一位亞斯都有機會獨樹一幟地閃閃發光。
女兒與男友赴美留學7年父親不願持續資助,返台後聯手殺父棄屍遭判無期徒刑
法官考量被人前沒有任何犯罪之前科紀錄,2人也都坦承犯行,另外經鑑定後,認為江女和張男具有「中高度」之矯治可能性及「高度」之再社會化可能性,判處無期徒刑,褫奪公權終生。
已讀不回超沒禮貌?也許不回應已經是對方最大的溫柔
當我越深入社會,越發現一樣米養百樣人,有些人的行為會讓我膝反射認為「超沒禮貌」,但當事人完全不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有什麼問題,所以在這種處境上,還要堅持去「教對方怎樣才有禮貌」嗎?
真是夠了,士修先生:公眾人物的無禮,不能用「我有亞斯」來辯護
於是,「亞斯伯格」這個群體因為他的行動而遭致他人的非議,而他則得以繼續逃避自己在公眾人物位置上應盡的努力。「亞斯」成為他個人的保護傘,護身符,後果卻需要由群體來承擔。
《俗女養成記》與高中選文〈畫菊自序〉:「做自己」不僅艱險,有時還很人格分裂
二位女主都生在大家族裡,被耳提面命如何做一個「乖女生」,她們必須聰慧體察人們的觀感,尋找「比較」能「做自己」的夾縫地帶,這件事不僅艱險,有時還很人格分裂啊!
馬斯洛《動機與人格》:自我實現者有哪些特徵?對現實的感知、對濡化的反抗,以及不完美
自我實現者能夠知覺事物的真實,不會被自己的願望、希望、恐懼、焦慮、理論和信念所蒙蔽。他們也更能接受「未知」,與之相處自如,而且往往受其吸引更甚於已知。另一個特徵是他們較不被社會規則所支配。
疫情遺留的傷害:禁止學生辦成發,將對高中社團造成莫大衝擊
隨著疫情趨緩,過去為防疫而做的調整所衍伸的問題卻一一浮現。筆者為高中康輔社指導老師,以自身帶領社團經驗作出發,想透過這篇文章令大眾了解高中康輔社基本營運模式,進而思考面對防疫措施,學生社團所受到的影響。
《沉默契約》:從大人虛假的情景,孩子學會閉嘴然後推開自己的感覺
你學會的最大教訓是什麼?就是告訴別人自己真正的感覺是不對的,此外,或許更重大的是,你學到如果有人想從你那裡得到你真的不想給的東西,自己的真實感覺並不重要。
神職人員「未社會化」導致教會亂象,解方或許是「讓神父結婚」?
面對越來越「與社會脫節」的天主教神父們,有人建議羅馬教廷給予神父們組織家庭的權利,避免人職人員與世俗生活脫節,在了解男女的相處之道中減少性侵小孩的事件,並讓教會的作用回到「人」身上,以更加入世的角度貢獻社會。
桌遊不是消遣賭博,而是德國學校訓練邏輯和認字的好物
有些有社會化問題的孩童,也可以透過桌遊的規則遵循而改善自閉、固執或情緒高漲等困擾。遊戲的設計可以引導人與人間的合作,透過競合可以讓孩童更容易融入學校生活,而適當的運用邏輯策略也可以少謀勝。
問孩子學校發生什麼事?給家長的四個建議,不要急著打斷或反駁
學校提供了家裡所無法提供的人際互動經驗、團體規劃、問題解決機會等,孩子一定會遇到困難,而困難不單是教育的機會,更是拉近親子關係的機會。
小女孩「太熱不想穿衣服」,你覺得可不可以?
上個月一名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在台北車站捷運出口玩耍,路人上前規勸女孩和母親,要她把衣服穿起來,但母親認為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說「她的身體自己決定」。
小女孩「太熱不想穿衣服」,你覺得不行、還是其實可以?
上個月一名全身赤裸的小女孩在台北車站捷運出口玩耍,路人上前規勸女孩和母親,要她把衣服穿起來,但母親認為尊重孩子的自主權,說「她的身體自己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