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歐亞
《絲路上的帝國》引言:若不把中央歐亞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包括在內,就無法理解歐亞史
歸根結底,這本書講述的是歐亞大陸範圍內的中央歐亞人和周邊民族的糾葛,直到後者的勝利,中央歐亞國家的毀滅,以及中央歐亞民族在最後關頭,在二十世紀末,奇蹟般地重生之前,所陷入的極端貧困和瀕臨滅絕的境地。
《絲路上的帝國》:確保和平、有利可圖的貿易,正是中央歐亞人和周邊國家互動時的恆定作法
簡而言之,為了能夠參與國際貿易,歐洲人需要建立對貿易路線和港口城市的政治統治,藉以穩定貿易路線和港城;這和在中央歐亞經濟繁榮的兩千年裡,也就是絲路存在的時期裡,中央歐亞人被迫要一次又一次所做的完全一樣。
《歷史的轉換期4:1187年.巨大信仰圈的出現》:唐宋變革究竟是「中國的」還是「江南的」?
從西亞開始一路向東,透過正史、遊記、書信、碑文等多樣化史料,我們得以拼湊出中世紀各信仰圈在這段「轉換期」的多元面貌。
《中國西征》:導致19世紀清帝國衰落的關鍵原因有四,皆與帝國征服有關
「中國西征」雖然開啟大清歷史的偉大篇章,奠定中國版圖的疆界基礎,卻也終結最後的草原游牧帝國,終結數百年來的無邊界時代,更埋下日後宗教與種族衝突的種子。
《中國西征》導論:清朝征服中央歐亞,在三個意義上是重大的世界歷史事件
為何十八世紀準噶爾帝國滅亡,會讓新疆、蒙古與西藏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新清史宗師破解民族主義的經典之作.全球唯一中譯本。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書評:非典型「中華帝國」與中國史的再書寫
唐帝國正如日後崛起的蒙古帝國、帖木兒帝國、鄂圖曼帝國一樣,是個有著游牧民族特質的「拓跋國家」,中國只是它的舞台之一,而非唯一。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導讀:以唐代歷史挑戰「民族國家」想像
本書激烈的,可能不在於論點,而在於論法。作者將歷史寫作區隔為「理科歷史」、「文科歷史」和「歷史小說」,即史實、史論和虛構三個不同面向,依此標準,本書最搶眼之處,或許不在史實,而是史論。
唐朝不是漢族王朝,強盛的原因和後來的蒙古帝國或現代美國是相通的
唐朝建國的推手是擁有這樣背景的鮮卑系關隴集團,這是確確實實的,可是並不止於此。根據石見清裕的研究顯示,實際上連匈奴也密切參與。
《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導讀:擺脫「自虐史觀」,從中央歐亞看唐帝國
森安孝夫不斷強調一個概念,即是本書最大目標是敦促讀者和未來的學生,擺脫舊有「中華主義」或是「西歐中心主義」的歷史觀,站在「中央歐亞」角度,透過騎馬遊牧民族集團與絲綢之路這兩大主軸的中央歐亞史,重新檢視歐亞世界歷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