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正熙
戒嚴之夜後韓國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北韓為何沒反應?
韓國總統尹錫悅以國家安全為由宣布戒嚴,引發政治風暴。國會迅速推翻戒嚴令,並準備彈劾總統。國防部長辭職以示負責。尹錫悅強硬的政治立場和一系列失言導致支持率下滑。此次戒嚴令是韓國45年來的首次,引發對民主穩定性的擔憂。
韓國現場直擊「戒嚴之亂」:民眾驚訝但不驚慌,惡搞哏圖瘋傳、GD〈COUP D'ETAT〉上熱搜
有別於國際媒體對戒嚴的驚慌擔憂,韓國在地民眾普遍是「驚訝但完全不擔心」。除了抗議戒嚴現場的韓國人當眾跳起舞,SNS社群也瞬間出現許多梗圖,BIGBANG隊長GD權志龍的歌曲〈COUP D'ETAT〉(政變)更意外登上音樂平台的熱搜榜首,似乎即便面對戒嚴韓國民眾仍不忘找首BGM。
韓國已無法走回頭路:民進黨「支持戒嚴」的貼文,無疑是給自己一個大大的巴掌
民進黨黨團表達支持韓國戒嚴的立場已經被傳到了日韓等國,雖然文章第一時間就被下架,卻仍讓日韓兩國震驚。畢竟民進黨如同韓國自由派,是經歷數十年政治鬥爭,才推翻國內保守派的威權統治,將國家帶向民主之路。從民進黨長期推動轉型正義,甚至給真正替中共進行地下工作的「匪諜」平反來看,支持韓國恢復戒嚴的言行,實在是打了民進黨自己一個大大的巴掌。
韓國總統尹錫悅為何突然宣布戒嚴又在幾小時後解除?當晚發生了什麽事?
韓國總統尹錫悅3日晚間突然宣布戒嚴,震驚全國。此舉被視為近50年來首次,反對黨隨即發起彈劾。尹錫悅宣稱戒嚴旨在應對「反國家勢力」,但外界普遍認為此舉源於其自身政治困境。國會議員和民眾抗議後,戒嚴令數小時後即遭否決。此事件凸顯韓國民主面臨的挑戰。
日媒:議員與民眾搶占國會解除戒嚴令保住韓國民主;尹錫悅彈劾案,在野黨需8到9位執政黨議員倒戈
韓國總統尹錫悅發布戒嚴令後,國會議員與民眾搶先佔領國會,阻止軍方控制,並成功通過解除戒嚴令。在野黨已啟動彈劾程序,最快6日表決,需少數執政黨議員倒戈才能通過。此事件凸顯韓國民主的脆弱性。
回顧1974年朴正熙夫人遇刺事件:韓裔日本青年成為北韓殺手,如蝴蝶效應般改變朴槿惠的人生
文世光一案的輕縱,讓北韓跟「朝鮮總聯」食髓知味,在1970年代後半在日本大肆綁架日本公民跟擴大間諜活動。而陸英修的死也徹底改變了朴正熙家族,特別是朴槿惠的人生。
陳慶德《韓味》:喝酒對韓國人不僅僅是喝酒,還是在日常生活「練習死亡」的儀式
作者陳慶德睽違五年,再次以獨特視角研究韓國飲食與社會之間的關係。書中不僅探討了具代表性的韓式食物,如炸雞、烤腸、年糕、煎餅、香蕉牛奶等飲食的流行現況,也深入其背後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脈絡,更擴大關注的視野,比較起臺、日、韓三國飲食(例如珍珠奶茶、古早味蛋糕、拉麵、黑輪等)的交流與融合。
李在明釜山遇襲傷及內頸靜脈,凶嫌坦承蓄意攻擊,盤點近年韓國政治人物遇襲事件
距離韓國國會選舉還有4個月,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魁李在明2日參訪南部城市釜山時頸部遭到刺傷,隨即送醫治療。《路透社》報導,韓國自1948年建國以來,曾發生多起政治暴力事件,以下列出近年發生的重大攻擊事件。
《12.12:首爾之春》解析(上):回顧雙十二政變那晚的首爾、那些人們,以及背後故事
2023年,金性洙導演的《12.12:首爾之春》在韓國颳起炫風,電影中大量與「雙12政變」有關的人物被一一還原,只要鏡頭停留超過三秒的角色,現實中都有對應的人物。
孫石熙《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朴槿惠將父親執政時期的錯誤,都交給「歷史判斷」
以世越號沉船為起點,陸續爆發總統閨密干政、總統被彈劾下台,政權交替後的兩韓與美國高峰會;社會上則有三星工會事件及席捲而來的MeTOO浪潮。孫石熙不僅率領JTBC新聞室參與了每一個歷史時刻,率先獨家報導,更花上長達數百日追蹤同一議題。這樣不放棄的堅持,讓新聞產生了巨大影響力,不僅顛覆了政權,更扭轉了社會。
韓國為何與台灣結束邦交?1983年的「反共六義士奪機事件」恐是重要轉折
綜觀六義士事件,外交部雖成功阻止六義士遣返中共,也在戮力維持我國與韓國之間的邦交,但也因為「六義士是投奔自由」的反共立場,與韓國希望和中共建交的國策相牴觸,使得我國與韓國之間的邦交關係更受影響。
共同面對更大敵人,肇始於「徵用工」爭議的日韓貿易戰終於落幕
頂著民間輿論的不諒解,南韓政府也強行解決了這本不該是問題的舊徵工爭議。為了不僅是結束這場鬧劇般的日韓貿易戰,更是為了重啟《日韓軍事情報保護協定》鋪路。
《朝鮮半島現代史》:「經濟規劃」是朴正熙從滿洲日本人,或北韓人那兒學來的法寶
朴正熙聽進三星會長李秉喆的建議,不久就找來包括李秉喆在內的十大商界領袖,與他們達成協議:他不會把他們關進牢裡,但條件是他們要投資新產業、把「股份」捐給政府,藉此支付他們的「罰款」。這些新產業將會開始在外國市場銷售產品。
【電影】《獵首密令》:以刺殺全斗煥的半虛構題材,反應韓國人對美國與北韓的複雜情緒
這部電影最值得一看再看的地方,其實就是演出了南韓對美國還有北韓的複雜情緒。從過去韓戰時代以來堅決的親美反共.到光州事變以後徹底的反美親北韓,再調整到今天比較能不再以情緒看待這兩大勢力。
《南山的部長們》導讀:享受18年獨裁權力的朴正熙,卻「成也情報部,敗也情報部」
本書正是「南山」這個情報機關的活動實錄。作者透過真實紀錄與相關人士的證詞,回顧朴正熙執政十八年間發生的大大小小事件,深入挖掘隱藏在事件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情報部身影,曝露出權力中樞令人震驚的種種作為,並觸及韓國現代政治史的核心。
《韓國史》:CEO總統李明博上任不到半年就成為「跛腳鴨」,是南韓憲政史上所僅見
原本期待李明博上台拼經濟的南韓選民,在幾次重大決策過程中發現,原來李明博的行事風格竟然是「獨斷獨行」的威權式,而且不脫1970年代的「密室政治」作風。
韓國前總統全斗煥辭世、享壽90歲:歷經判死、特赦,「光州事件」血腥鎮壓爭議不止
韓國前總統全斗煥今(23)日辭世,他曾在韓國實施近8年軍人獨裁統治,期間發生光州民主化運動的血腥鎮壓。
韓戰爆發70週年(一):為什麼戰後韓國走上「反日」,台灣卻走上「親日」?
金九與李承晚的角色,更類似1945年後隨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的半山,一如謝東閔或者黃朝琴。他們因為過去領導抗日的歷史,完全掌握住了韓國民族主義論述的話語權。
同樣都有美軍介入的韓戰和越戰,為何南越與南韓的結局卻截然不同?
天時、地利與人和作用下,南韓得到美國強烈的反共支持,然而越戰發生時,美國社會反戰聲浪興起,使得南越淪亡。儘管如此,作者認為南越軍表現比南韓軍強,能在缺少美國的支持下還能抵禦越共多年
《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導讀:存在不到14年的滿洲國幽靈,至今行走於人間
書中的諸多場景和論述中都能輕易的將「日韓」替換成「台灣」,歷史的高度糾葛和親近,不只提醒著台灣從來就沒有自外於世界,更像是對當前時局的警鐘,值得讀者細細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