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驗教育
人權影展《柏拉圖少年》:質疑比「乖」更重要,北愛爾蘭校長的思辨教育值得台灣借鏡
對正在形塑自己的青少年而言,更需要的是思辨對話的方法、而不是特定權威給的答案。不要以為這個理念曲高和寡,至少這部《柏拉圖少年》值得現在的台灣借鏡,進一步思考核心素養教育或是多元實踐的各種可能。
台中6所實驗教育機構僅「星光」沒通過評鑑、不可續辦,師生至中市府抗議
台中市政府今年6月20日發出新聞稿,表示星光實驗教育機構的機構辦學成效評鑑結果為「不通過」,申復後結果仍為不通過,因此不得續辦,師生因此在26日至中市府抗議。
《國民教育法》三讀通過:學生可列席校務會議,政府應補助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今日《國教法》修法三讀通過,范雲指出,現行《行政程序法》的正式申訴,對國中小學生來說門檻實在太高,還必須要由家長代為提出申訴。修法後學生認為權利受到學校侵害時,可依法提起申訴、再申訴等相應的行政救濟。
甘蔗沒有兩頭甜,自學生不應該要求大學提供現有升學管道以外的入學途徑
甘蔗沒有兩頭甜,自學生不可能兩邊的好處通通都想要,現在是自學生想要進入體制內的大學就讀,而非體制內的大學求著自學生來就讀,那麼自學生就應該看清楚現實,了解到是自己有求於大學,那自然就要按照大學入學的遊戲規則來玩,而不是雖然有求於人,卻要求別人跟著自己的方式來做事。
德國智庫讚「台灣教育DNA」(下):台灣絕對有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的潛能
台灣有良好的基礎建設、由下而上的草根創新動能、令國際稱羨的制度法規開放性,以及敏捷的跨界合作文化。不過,要讓台灣成為「世界教育實驗之島」,還有個更根本的門檻必須突破......
德國智庫讚「台灣教育DNA」(上):在歐洲專家眼中,台灣教育有這兩大優勢
在國內輿論媒體一面倒將台灣教育視為失敗的代名詞、總是認為「西方的月亮比較圓」時,德國前執政黨智庫怎麼會認為台灣有「國際級的教育體系」,而且先進程度讓許多國家「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國際學校解碼》:民族主義、國際主義和全球主義者,三種基調的國際學校正朝不同方向前進
本書作者邱玉蟾在教育部負責國際教育事務多年,在書中,她除了釐清一般人關於國際學校的種種誤解,更從「國際化」、「全球化」的不同時代背景,區分出以「國家」、「國際」及「跨國」教育為主的3類國際學校,再深入剖析其過去、現在與未來,提供所有關心孩童教育的家長、教育工作者及政策規劃者一個更為寬廣的視野。
落實大學雙語教育從高中選才開始:如何透過招收IB/AP實驗教育學生來增進全英語授課成效?
在短期,筆者想呼籲各大學提供更多特殊選才名額給接受過IB/AP等教育方式的高中生,將實驗教育之「以英語為主要學習語言」及「新的學習系統」視為不同於傳統學習方式的一項才能。尤其是雙語(中文和英文)國家政策下的重點補助大學,有了這些學生,在執行全英語授課方面,成效必定可以加乘。
「短期補習班」違法涉足安親班、幼兒園行之有年,教育部與北市府教育局遭監察院糾正
台北市一間短期補習班在2016年就遭到投訴,違法把房屋隔成好幾間教室,申請短期補習班、幼兒園、安親班和實驗教育等數個名義,讓學生在不同的機構之間遊走移動,以規避法令。監察委員認為,這些行為都是置兒童就學安全於不顧。
教育部通過首例「實驗大學」,惇敘申請設立「復興藝術實驗學院」培育美術與舞蹈人才
由於實驗教育只到高中型態,缺乏高等教育,造成許多從小自學的學生進入大學後適應困難。因此,教育部近年開放申請「實驗大學」,條例修正後明定採取小規模實驗模式,且只能設置大學部和碩士班,學生總上限500人。
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小野:提供不適合體制內教育的「奇葩」學生,一個自主學習的出口
對小野而言,TMS像一個港灣,提供這些不適合體制內教育的「奇葩」學生一個不同的出口,讓學生在自由開放的教學環境中不斷碰撞生活,聚在一起共同探索。他認為, 實驗教育作為一種衝撞教育觀念的方式,與體制內教育並非是對抗關係,而是讓學生實踐夢想的另一種模式。
【專訪】台灣瑟谷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下):是愛還是寵?如何定義「自由」與「放任」的邊界?
林睿育:很多孩子自己想自學但是家長不認同,但是18歲之前一定要家長同意,很大的世代差異,就像用手機一樣,現在的小孩一出生就在3C時代,但家長不是這樣長大的,家長就會把自己的經驗套在小孩身上,我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的為什麼你不可以?但是世代變化太大了不應該這樣類比。
【專訪】台灣瑟谷實驗教育機構負責人(上):沒有老師、沒有課本、不上課、不考試的「學校」
林睿育:不只我們,辦實驗教育普遍都有這個困難,瑟谷又是比較偏激的理念,所以第一學期有勇氣會送來我們學校的都是我們讀書會、協會家長比較多,全新的家長比較少,有一個香港移民來的,他們參加過香港瑟谷,政治環境變化讓他們覺得民主教育很重要。
教育與在家自學經驗談:個人實驗教育的風險與解方
通常來諮詢「個人實驗教育相關問題的」,我會先問以下三個問題:「家長與孩子對於學校現況的經驗與觀感是什麼?」、「家長對於教育的觀感與期待是什麼?」、「為什麼要自學?」。
部落孩子的尋根旅途:原住民實驗教育中的泰雅文化技藝傳承
南澳高中於2018年正式成立原專班,一週排定兩個半天,於課堂上教授族語、泰雅文化、部落歷史,以及傳統工藝與習俗等等,還會隨老師、部落耆老認識建築傳統家屋、種植小米、製作藤編⋯⋯
《不回頭的勇氣》:我的孫女不是只有傳承原住民文化,書要念也是很重要的
學校在國家政策規範下當然有課後補救,但處於原住民區的教育同時要承擔文化認同的責任,教育這些孩子的課題就不只是學業,還有文化傳承。
實驗國小校長的反思:原來,實驗對象根本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與老師
在實驗教育中,孩子、家長與老師並不是白老鼠,因為實驗教育所要挑戰的方向,是我們一直以來對於孩子學習模式的舊有想像,以及對學校存在功能與效果的預設,更根本的則是指向教育的價值觀。
給高中生的一封信:你可以不拼學測,但請先證明你具備足夠能耐
如果你能夠滿足這三個條件,那我認為你不用去拼學測了,高中那些「鬼東西」念得再滾瓜爛熟,跟你未來的人生幾乎一點關係都沒有。
走偏的實驗教育:我的童年是一個實驗品
一些實驗教育或自學團體全盤否定了所謂的體制內教育,造成部分學生缺乏基礎知識的問題。像是經歷走偏的實驗學校的我,因為缺少過去該學的基礎學科,曾經連國中的基礎數學都無法掌握,甚至跟不上高中課業......
大學不分系|既然大學生都學非所用,不如就「不分系」算了
史丹佛大學對未來大學的想像中提到「未來的學習,不是攸關你知道什麼,而是你如何運用所學。未來的學生不是說我大學念什麼系,主修和副修為何?而是思考我的所學,對世界有什麼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