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保育
【專訪】農業部石虎研究團隊:「習慣被人類圈養後放出去當然會死亡」,類似誤解是對救傷野放行動的重大打擊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舊稱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從事石虎研究的七人團隊,由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林育秀帶領,每個人負責不同的石虎相關計畫,從不同面向著手石虎保育工作。團隊誕生的起點,要從「住戶」愈來愈多的野生動物急救站開始說起。
台灣獼猴大家談(上):解決人猴衝突,關鍵在於「危害防治」是否徹底執行
人猴衝突需要解決,但是如何解決才是關鍵。很多人聽到獼猴降級,紛紛叫好,但事實上「降級」這個動作理應是基於野生動物族群評估所做的決定,而不是基於農損的嚴重性。
屏科大收容1500隻野生動物求民眾幫「認養」,蘇貞昌要農委會「補足經費」
這幾年中心經費補助縮減一半以上,政府每年補助約2000萬元,但收容動物卻從當年的1000隻,增加到目前約有1500隻,估計要3000萬元經費。
南安小熊回家了,黑熊保育協會:孩子,什麼動物都好,但就是不要接近人類
「黑熊媽媽」黃美秀教授強調,在野化訓練中,最重要的是,要讓牠不要愛上人類,因為野外沒有永遠的天堂,若習慣跟人互動,就怕會發生民眾尖叫、衝突、傷亡情況
人類活動區域不該排除其他「動物」是指流浪動物嗎?
一個城市應該是要讓本來就存在的原生動物共存,而不是流浪動物。「原生的野生動物」才是我們應該念茲在茲的,不應該被人類活動排除掉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