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化
並讀《蒙馬特遺書》與《其後》:學運世代的同性情愛書寫,對當下已通過同婚專法的台灣何有特殊意義?
我認為《其後》與《蒙馬特遺書》所描述的大學、碩士班校園生活,仍延續著校園女子羅曼史,而女子間的愛戀,則是以浪漫的友誼展現,特別是以「朋友」、「知己」等詞彙稱呼彼此。這兩本小說也各自展現了女同志的次性別(secondary gender),即T的敘事(通俗劇模式)與婆的敘事(紀念模式)。
騷夏〈內衣記〉:我努力打扮我的女體,裝飾胸前的兩球
對當時的我來說,性別認同最難的一個部分,並不是確認究竟自己的性向為何,而是某些暫時無法得知解答的問題:「如果我是同性戀,未來應該怎樣……」這些不可知,令我變成恐懼的人質。如果身體是禮物,我恐懼它是炸彈,恐懼到不敢解開外包裝,我把這個禮物放到很大才拆開,而對於自己身體審美、價值觀,及該給她的正義,也就很晚很晚才到來。
曾經害怕聲音被說「不夠man」…但如果「娘娘腔」就是我的腔,被認出是gay又怎樣?
「無論我的聲音是甚麼像甚麼,那就是我的聲音,是映照自我的一部份,沒得挑,也沒得改。Do I sound gay? Sure, I do. I sound gay, therefore I am.」
曾經害怕聲音被說「不夠man」…但如果「娘娘腔」就是我的腔,被認出是gay又怎樣?
「無論我的聲音是甚麼像甚麼,那就是我的聲音,是映照自我的一部份,沒得挑,也沒得改。Do I sound gay? Sure, I do. I sound gay, therefore I am.」
踢和跨到底有何不同?「他」讓全美國人無法否定「跨性別」的存在
去年首位登上時代雜誌的跨性別女星Laverne Cox都給予布魯斯高度的正面評價,認為當天的訪問是布魯斯人生中的第二面金牌,因為布魯斯的出櫃增加了跨性別的能見度,美國人從此很難說自己不知道有跨性別族群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