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城
「老滋味讓城市有了文化厚度」,美食紀錄作家Hally Chen推薦萬私房老店
作為百年古城,縱使身處現代化發展的時空下,台北市巷弄中仍靜謐地流淌著令人懷念的「老時光」,在時間的篩選下,以冰果室、咖啡廳、小吃攤的形式,保存著老台北的生活記憶。而提及最有台北老城氣息的區域,非萬華區莫屬,而萬華又有哪些名店呢?
香港人眼中的台北:藝文場域與在地緊密連結,咖啡廳文化令人流連忘返
大部分的香港人都不知道台灣曾被日本統治過,所以當他們來到台北,看到許多古蹟都富有日式建築的元素,是感到非常新鮮好奇的。而香港與台灣的歷史文化性有些接近,都曾屬清朝版圖,後來香港經歷英國殖民,而台灣則先後曾被荷蘭、西班牙、日本統治,但香港在多元文化發展上卻與台灣截然不同。
台北當代劇場新風貌:「乖乖坐著」早就被丟到一邊去,看戲絕對不只是「看」戲
親愛的,讓我們來聊聊「台北當代劇場」、「戲劇新風貌」吧!劇場,有「劇」,還得有「場」。其實台北的劇場表演場館大半都集中在城西與城南(此「城」非舊台北城,而是現今的台北市),這跟城西屬舊台北的「三市街」(台北城、大稻埕、艋舺)、城南屬文教區脫離不了關係,其實也象徵了台北當代戲劇的風貌,從商業娛樂、藝文休閒到文青品味,甚至是前衛另類,無所不包,各色紛呈。
《我台北,我街道》胡晴舫序:台北討人厭的地方,恐怕也就是她最迷人之處
台北不在乎任何人,她短視、勢利,鄉愿又無情,毫無理想性格,但相較於其他亞洲城市,她已深知排除政權邏輯,回歸到人性的本質,去檢視社會價值的優先順序。
《1921穿越福爾摩沙》:英國作家參觀總督府與日治下的台北城
福爾摩沙是日本心愛的小母羊。多年來,日本人夢寐以求一塊屬於自己的殖民地,就像膝下猶虛的女人渴望生子般。當她終於有了殖民地,便不惜一切地溺愛,無論花費再高都要把殖民地建設成該有的模樣。
挖出清代古城牆石材,台北捷運萬大線暫停施工
台北市文資委員表示,捷運萬大線出土物是清代台北城城牆,日治時期被日本殖民政府拆除後的,被移到前公賣局後方做排水溝遺址,並非台北城的舊城牆。
紙上明治村:百貨公司的新潮消費空間
十九世紀在歐洲各大城市,都能見到百貨公司的蹤影,到了二十世紀初,日本著名百貨——三越、白木屋、高島屋等接續在台灣開幕,為民眾帶來截然不同的消費體驗。
歷史中的台北城:從西門的建築裡,看見被殖民政權取代的原生記憶
試想為何要為殖民政權保存日治古蹟?除了美學的角度,更多的是為留下建物作為歷史乘載的底蘊。
將近百歲的228和平紀念公園:不說你絕對不知道 如今收容了多少「歷史移民」
畢恆達在《空間就是權力》一書中曾說:「空間是身體的延伸、自我認同的象徵,更是社會文化與政治權力的角力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