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
《為什麼他要說謊?》:大騙子 vs. 病態性說謊者,二者有何不同?
人為什麼會說謊?是什麼塑造出這些大騙子?大騙子運用哪些操控的伎倆?我們該怎麼識別謊言?說謊行為涉及的是眾多學科的綜合論述,本書整理了大量證據與案例,系統性地解答謊言的定義、結構、出現的場域及各種面貌。本書將帶領讀者一探謊言背後的幽微心理,告訴讀者如何避免受騙,以及為什麼要當一個誠實的人。
《真菌大未來》:「我在接觸致幻菇的六、七個小時中學到的東西,比我多年來作為心理學家學到的還要多」
本書是對真菌隱藏王國的完整地圖,探討了它們在食品、醫藥、迷幻劑、心理健康以及環境修復等領域的影響,不僅揭示了真菌如何構成現代生活的基礎,也說明其如何幫助我們塑造未來。豐富的文字內容、令人驚嘆的數位圖像,邀請讀者更深入地瞭解我們與自然世界、彼此之間的關係,也更深入瞭解我們自己!
《線上愛情學》:落入朋友圈 VS. 人間蒸發——哪個比較慘?
心理學博士安潔拉.雅赫拉親身實測10000成功配對、100次見面約會,結合最新人際關係研究與實戰經驗寫下本書,將手把手帶你走過不同的戀愛階段,給你最切實的約會建議,讓你精準定位最適合自己的對象!
《只要改變5%,生活就有全新的可能》:我漸漸原諒了之前持續許多年,那個鹹魚又迷茫的自己
知名心理學家李松蔚收錄44個故事案例,談論很多人在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像是對自我的不滿、原生家庭的痛苦、夫妻關係的煩惱、工作與生活的矛盾等等。作者請個案在未來一周內,嘗試一個沒有試過的行動,嘗試5%的新可能,然後將結果回饋給他。新的行動帶來了新的經驗,而當新的經驗打破慣性的時候,改變就一步一步地發生了。
《在奇幻地》:為何佛教志工團體,會來參與耶誕感恩晚會?臨床心理師的精神病院民族誌
「荒謬的日常化」既是表達精神病院住民在日常生活經驗上的行為表現與反應,或因認知功能,或因病徵干擾的影響,致使彼此之間的嫌隙或病院衝突,經常對於意外事件提供一種荒誕脫離現實的陳述或解釋。同時,它也是對應古典精神醫學基於科學理性對於妄想、瘋癲的診斷,即透過斬釘截鐵般的醫療科學理性來解釋疾病。
專家指出巴西國家隊出征世界盃,教練團隊缺乏心理學家提供支持是一個錯誤
心理學家在重大比賽中的目標不同於常規性治療,後者的重點是自我認識和更深層次的行為改變,是一項長期的個人工作。而在短暫的比賽中,目的是尋求團隊的平衡並應對情緒緊急情況,例如糟糕的賽績、主要球員受傷、焦慮危機、團隊運動員之間的衝突或影響表現的個人生活問題等。
《最好的教養,從面對真實自我開始》:為什麼當我們的孩子「不一樣」時,我們會如此內疚?
作者伊莎貝爾.費歐沙集結了她40年的心理諮商案例,逐一向讀者揭示在教養衝突中,父母感到挫敗、焦慮不安的真正原因。書中探討的親子問題從新生兒至青少年、成年後的各個年齡層,作者在深厚的專業背景下,用平易近人的文字引導讀者直視問題的真相,並且提供有效的解方。
《最好的教養,從正向面對情緒開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嫉妒」遠遠不是爭執的主要動機
法國最受父母推崇的兒童心理學家伊莎貝爾.費歐沙,以她四十年的諮商經驗出版此書,指引父母理解1-5歲孩子的大腦如何運作,以正向態度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背後的真實動機。
《活出意義來》讀後感:選擇面對苦難,是一個人的終極自由
但即便一切痛苦都是無法改變的,一切悲傷都是註定的,一切反抗都是徒勞的,人類仍然有一個自由──「選擇用什麼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一切」的自由,而這就是人類的終極自由。
「心理醫生」是什麼?等於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嗎?
一般而言,「心理醫生」通常指「臨床心理學家」或「精神科醫生」等兩種職業。但如果有人自稱心理醫生,建議你對他避之則吉,因為受過專業訓練的精神健康從業員不會自稱「心理醫生」。
從變性人患抑鬱症說起:是什麼令60%跨性別者想過自殺?
梁詠恩被男身女心折磨40多年,人到中年才決定變性。她是抑鬱症過來人,感嘆跨性別者在生活、人際交往、看醫生、手術過程中處處碰壁,他/她們活下去的勇氣比一般人要強大。
巴西法官批准「矯正同性戀治療」 LGBT團體批:大倒退
巴西左派議David Miranda表示,跟若干國家一樣,巴西正受到一股保守浪潮的衝擊。他形容法院的決定,是對LGBT團體多年來努力爭取平權的一項大打擊。
傳朴槿惠精神異常記憶衰退 獄中以不知名語言喃喃自語
當地心理學家認為,朴槿惠把審訊置身事外,把自己當成完全無關的人,是承受心理創傷後的典型行為。不過,也有人認為她是裝出來博同情,以避過懲罰。
什麼是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迷信資優,讓我們忘了努力的重要性
在我看來,太在意天分可能是有害的,原因其實很簡單:把焦點集中在天分上,可能讓我們忽略掉其他的一切。我們潛意識裡普遍的概念都是:比起天分,包括恆毅力在內的其他特質,都沒有那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