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關係
《去他的互相傷害》:給迷惘者的職場警世良言——不要成為自己也看不起的大人
力口木木全新力作,用最真實的案例、樸實的道理,道破人際往來的玄機。從關係之間的權力挪移到社交禮儀底下的心理活動,如何一一洞察,又把自己的人生活得精彩、自在,就看這一本。
《終結壓迫》:認為白人(作為多數群體)也是歧視和種族主義受害者,這套論點具有誤導性
種族主義作為一個體系,只有在偏見通過政治、文化和經濟權力行使下而導致有效歧視發生時,才會產生作用。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導讀:諸神退位、蛇鬼橫行的韓國社會——108條人命的判決、事實與真相
家和伴侶本應是提供安全和庇護的避風港。但事實上,多數的親密殺人案件都發生在沒有第三人在場的私密空間。而且在此之前已經有持續不斷的暴力行為累積,而施暴者往往將其行為合理化為愛的表現或出於嫉妒,甚至將錯誤怪罪於被害者。在這些案件中,傳統的諸種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價值(忠誠、慈愛、敦厚)退位,家庭的保護性被摧毀,家和伴侶不再是安全之所,孤單的被害女性成為蛇鬼橫行下的犧牲者。
建中學生為了參加北一女校慶要求改補假日期,學生的表意權是否被濫用了?
學生權益在這波的人權發展當中,逐漸從過去的威權特別關係轉為法制平等關係,此為國家民主發展的軌跡。然學生權益的擴展一旦逾越了教育社會化的功能(不僅是學生,任何身分立場的權益皆然),無疑宣判學校制度的存在是不必要的。
淺談東亞城市文化地景:何謂「地景」?如何從地景研究中探索「日常生活」?
任何物理空間都不是理所當然存在在那裡的,我們所見的「地景」是過去人與空間關係互相調合下所留下可被我們所見的景象,而這個地景在不同時代中不斷競爭、變動、接受或發起挑戰。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需要考慮政治過程,即空間與人類變遷過程中的權力關係。
出櫃同志職場面試時,如何區分「敏感玻璃心」還是「性別歧視」?
我認為關於群體間不平等的概念很容易被忽略,有類似被歧視的感受時,可以先從群體的概念檢視起,不同群體間從來都不是平等的,正因為這些不平等,面試人員並未理解同志出櫃歷程有什麼樣的難度,也忘記了自己可能屬於不用出櫃的群體,不適合用輕視的口氣來傷害對方。
【網絡時代的社運】台灣有「網絡社會運動」嗎?(下):重探「明星領導」的太陽花運動
太陽花運動退場後,雖然許多新的組織或政黨成立,但在六年後的今天來看,在政治模式上依舊保守。許多政黨仍是明星領導、無黨內民主:決策圈封閉,一般黨員幾乎無法影響黨的走向與決策。
參加即脫魯、服從即正義?大學宿營的潛規則與箇中權力關係
本文並非勸誡大一新生不要參加宿營的「勸世文」,而是要介紹宿營籌備過程的內幕。總體而論,大學宿營在籌備階段的權力關係大抵可分為三項:金錢、性別與年級。
只要「我覺得不舒服」就等於「性騷擾」?專家用4個要素判定
被碰覺得不舒服,就算是性騷擾?碰你的人「無心騷擾」,還算是性騷擾?曖昧對象之間也會發生性騷擾嗎?讓法律專家、性別研究者來解答。
涉嫌性侵的導演說「我可能是個笨男人吧」,多麽瓊瑤式的卸責方式
性騷擾、性侵害並不只是性慾的問題,更是施展權力的方式之一。而決定「該不該繼續下去」的原則一直都很簡單,only yes means yes。
職場必備法律常識:說同事「長得真安全」,你可能已造成職場性騷擾
切記,性騷擾是職場之絕對紅線,不管加害者職級多高,只要踩線,皆可能遭受極嚴重之後果,且依法公司不能以大事化小之消極方式處理。
「只要碰觸了身體就是性騷擾嗎?」關鍵不是性慾,是不對等的權力關係
性騷擾的定義不只是「對他人實施違反其意願而與性或性別有關之行為」,還有更多條件──簡單來說,就是「利益交換」或「敵意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