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克拉伦斯宫

坐标51°30′14″N 0°08′19″W / 51.5040°N 0.1385°W / 51.5040; -0.138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克拉倫斯宮
Clarence House(英文)
2006年4月的克拉倫斯宮
概要
類型英國王室居所
建築風格攝政風格
用途官邸
所屬國家/地區 英国
行政区倫敦
地址林蔭路
坐标51°30′14″N 0°08′19″W / 51.5040°N 0.1385°W / 51.5040; -0.1385
海拔16米(52英尺)
命名克拉倫斯公爵威廉
起造1825年
竣工日1827年
托建方威廉四世
所有者英國王室
技术细节
层数4
电梯数1
设计与建造
建筑师約翰·納什
保护情况一級登錄建築[*]
网站
www.royal.uk/royal-residences-clarence-house
地圖
地图

克拉倫斯宮(英語:Clarence House,或譯克拉倫斯府)是一棟位於英國倫敦西敏市林蔭路的王室居所,由約翰·納許設計,建於1825年至1827年,毗鄰聖詹姆士宮,以當時的克拉倫斯公爵威廉(日後的英國國王威廉四世)之封號命名。克拉倫斯宮目前是國王查爾斯三世卡米拉王后在倫敦的住所。

克拉倫斯宮多年來經歷多次大規模整修與重建。第二次世界大戰閃電戰期間,克拉倫斯宮在敵軍轟炸中遭受嚴重破壞,原始建築結構均未留存。如今的克拉倫斯宮為一級登录建筑[1],每年夏天(通常是8月)開放遊客參觀一個月。

克拉倫斯宮曾是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登基前的居所;女王登基後改為伊莉莎白王太后居所;[2]2003年以後,則是劍橋公爵威廉王子(至2011年4月)與薩塞克斯公爵哈里王子(至2012年)的居所。[3]克拉倫斯宮是英王查爾斯三世登基前的居所。2003年,查理斯王子和伴侶卡米拉搬入克拉倫斯宮,自此克拉倫斯宮即為威爾斯親王辦公室的代名詞。(過去也曾使用聖詹姆士宮為代稱)。[4]

歷史

[编辑]

克拉倫斯宮由克拉倫斯公爵威廉委託建築師約翰·納什設計,1825年開工,1827年落成。[4]威廉四世登基初期(1830年至1837年)仍住在克拉倫斯宮。[4]之後,威廉四世將克拉倫斯宮改為妹妹奧古斯塔·索菲亞公主的住所,索菲亞公主於1840年去世後傳給維多利亞公主[5],1866年再傳給阿爾弗雷德親王,親王在此居住直到1900年去世。[6]

1900年至1942年間,克拉倫斯宮成為阿爾弗雷德親王之弟亞瑟親王的居所。1930年代,亞瑟親王居住期間,克拉倫斯宮曾短暫成為亞非學院圖書館所在地,直到英國政府在1939年疏散倫敦大學院校、亞非學院搬到劍橋為止。[7][8]

參考文獻

[编辑]
  1. ^ Historic England, Clarence House (1236580), 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英语National Heritage List for England, [2017-01-17] (英国英语) 
  2. ^ Who lived in Clarence House?. royalcollection.org.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6-19) (英国英语). 
  3. ^ Prince Harry moves into Kensington Palace. CBSNews. 2012-03-28 [2022-07-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02) (英语). 
  4. ^ 4.0 4.1 4.2 Charles moves into Clarence House. Daily mail.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8) (英国英语). 
  5. ^ Walford, Edward. St James's Palace Pages 100–122 Old and New London: Volume 4. Originally published by Cassell, Petter & Galpin, London, 1878.. British History Online. [2020-07-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2) (英国英语). 
  6. ^ History of Clarence House. royal.gov.uk. [2015-06-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5-02) (英国英语). 
  7. ^ N. B. Harte. University of London: An Illustrated History: 1836–1986. UNKNO. 2002: 255. ISBN 0485120526 (英语). 
  8. ^ Nature, 1939, Vol. 144(3659), pp. 1006–1007

外部連結

[编辑]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