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詹威克(台灣出生的醫界逃兵,曾經客居美國然後到英國從事媒體工作,也研究東亞歷史,八十年代離開台灣,繞世界一圈後返台定居

對台灣的民眾而言,邦交國多還是少不重要,重要的是入境他國的時候是否方便?護照的簽證待遇、甚至是否承認台灣駕照等等的問題。

不過算是頗喜歡出國旅遊的台灣人,大概也沒有幾個去過宏都拉斯,在他們的印象中,宏都拉斯是個貧窮國家、政府是以貪腐知名,如今向台灣要20多億美元不果、轉投北京懷抱,也沒什麼好可惜的。

既然如此,北京又為什麼要「搶」台灣的邦交國呢?第一個是象徵意義,也就是對北京而言,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支持一個中國」、「反對台獨」的國家、顯示「統一是必然的」。

第二個就是北京也很清楚,台灣的總統、副總統等高層人物每次出訪這些國家,主要目的其實都是「過境美國」,斷了這些國家的邦交、台灣政府努力維持官方往來換取高層「過境」訪美的作法,以後就「此路不通」,何況在總統蔡英文出訪瓜地馬拉、貝里斯這兩個同樣是中南美國家之前宣布,對中國外交部絕對是很有意義的。

台灣的邦交國雖然剩下不多、而且很可能會繼續減少,不過就在宏國外長率團到北京談建交的同時,捷克眾議院議長率團搭乘空軍專機到台灣訪問,反而更受到媒體的關注,這也顯示出過去的幾十年,台灣的外交已經走出了一個跳脫建交與否的非傳統模式。

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前右2)3月25日率團搭機訪台,下機後帶領訪團進入松指部松嵐廳舉行記者會|Photo Credit: 中央社
捷克眾議院議長艾達莫娃(Markéta Pekarová Adamová)(前右2)3月25日率團搭機訪台,下機後帶領訪團進入松指部松嵐廳舉行記者會|Photo Credit: 中央社

台灣外交逐步崩塌的歷史

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從1949年所謂的「播遷」來台以來,蔣介石的國民黨政府和現在的北京政府做法差不多,以建交國家來象徵自己是全中國的「正統代表」;但是到了1971年聯合國大會通過台灣所稱的「排我納匪」,實際上就是北京的共產黨政權,在大多數成員國的支持之下取代了中華民國、代表了全中國。

這是台灣外交開始逐步崩塌的起點、當時蔣介石喊出了「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口號,這個口號處處可見,甚至連香菸盒的外包裝也不放過,藉以試圖安定民心。不過,安定不了的是大大小小的國家紛紛與北京交好。

細數台灣外交的重大挫折,在退出或者是被逐出聯合國之後,第一個就是與日本斷交,當時反應之強烈,甚至有人喊出了對日本恢復戰爭狀態,理由是斷交等同宣戰;但是沒過幾年,美國的卡特(Jimmy Carter)政府也選擇與北京建交,當時反應的強烈程度又更上一層、直接到了攻擊美國特使車隊的程度。

到了1990年代,雖然台灣經濟相對強盛、中國則是有「六四事件」,仍無法阻止蔣介石支持建國的韓國,「忘恩負義」與北京建交。種族隔離時期,外交上與台灣因為都受到孤立而關係密切的南非,也因為種族隔離時期宣告結束而斷交;當然台灣當時的國民黨政府也是想盡辦法來爭取冷戰結束、民族主義興起之後各地出現的新成立的國家,兩岸在那個年代一度是以金錢為武器來大打外交爭奪戰。

但是隨著台灣的民主化,預算受到嚴格的監督,加以中國的經濟突飛猛進,台灣也瞭解到國際現實,台灣是不可能用砸錢的方式來找到傳統意義上的友邦,所以開始了不以建交為目的的「實質外交」與利益密切國家加強各方面的往來。

宏都拉斯斷交0326-邦交國情形

一開始,這種思維受盡嘲笑,加上台灣邦交國日益減少,「實質外交」效果更是大受質疑,一直到香港的「反送中」、COVID-19(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新冠肺炎、武漢肺炎)肆虐全球、俄烏戰爭爆發,國際情勢發生重大變化,台灣的國際地位也出現重大改變。

由於不再執著於是否建交,因此給了往來國家迂迴和解釋的空間,往來的國家可以維持與中國關係「不破」,但是顯然已經不如以往熱絡,而中國對這些往來國家所謂的製裁也沒有達到預計的結果。

在台灣,如果為了留住一個邦交國而砸下很可能拿不回來的20多億美元、也就是相當於700多億新台幣,卻又説不清楚能夠達到什麼目的,那肯定是會招罵的、誰也沒那個膽子拍板。這次宏都拉斯與台灣斷交,在台灣最大的效應是斷交,成為在野黨批評外交部的理由。

民間不在乎、媒體關注的反而是美國的反應,至於北京會不會同意滿足宏都拉斯的建交條件,向來就不是「處變不驚」的台灣民眾所關心的重點。

© 2023年德國之聲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如無德國之聲特別授權,不得擅自使用。任何不當行為都將導致追償,並受到刑事追究

本文經《德國之聲》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張博丞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