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祥恩.貝洛克(Sian Beilock)

馬克白夫人、歷史上的宗教團體,以及用肥皂清洗小孩嘴巴的父母,三者之間有什麼共通之處?他們全都相信身體的潔淨與道德的淨化有關。在基督教的受洗儀式與猶太教的浸禮儀式中,都有象徵性的沐浴動作。《聖經》中這麼說:「起來,呼求著祂的名受浸,洗去你的罪。」身體潔淨與道德淨化之間的關聯,也反映在伊斯蘭教的傳統上。許多洗淨的儀式據信有助於根除惡念。在莎士比亞的悲劇中,馬克白夫人因謀殺國王鄧肯而受到良心譴責,她不斷洗手,試圖藉此淨化她的罪行。

大家往往會從「潔淨」的觀點來思考道德品行。那是因為當我們回想過去不道德的行為,例如考試作弊或對某人說謊,我們往往會有股衝動,想要洗淨自己的身體。這種清洗的身體動作,幫助我們感覺到心靈的淨化。而且,清洗哪個部位往往也是特定的。當志願者在角色扮演的遊戲中,應要求透過語音信箱或電子郵件傳達惡劣的謊言;而他們用哪個身體部位來從事骯髒的行為,事後他們就會比較偏好可以清洗那個身體部位的產品。留下惡劣語音留言的人,喜歡漱口水勝過乾洗手液;至於傳送惡劣電子郵件的人,他們的喜好則完全相反。

我們弄髒手,就洗乾淨;我們喝到酸掉的牛奶,就去漱口。這種針對特定部位清潔的特性相當實用;不僅可以清除不良物質,還可以降低汙染或生病的風險。當這種精確的特性延伸到我們的心理狀態上,便成了最好的例子,可以說明道德行為的標準如何建立在身體清潔與疾病預防上。這是很好的證據,顯示我們重複使用同樣的神經迴路,有助於遠離疾病。經過演化,在我們大腦中已經就定位的既有行為上,又添加新的功能。這樣一來,我們在世上行動的具體經驗,便會造就我們有能力理解抽象概念,從愛到道德都涵蓋在內。

清洗的動作其實會讓我們對自己感覺良好,有助於恢復心靈的淨化。人們在出軌之後淋浴,或許不光只是為了消滅證據,也可以幫助他們擺脫罪惡感。人們習慣在做錯事之後,藉由清洗身體來處理罪惡感與其他負面情緒。有時候,洗掉這些負面情緒,就像洗手一樣簡單。

在關於耶穌考驗的《聖經》故事中,耶穌遭到逮捕後遣送至羅馬總督本丟.彼拉多(Pontius Pilate)那裡,他出於無奈判耶穌死刑。彼拉多公開清洗雙手,告訴群眾,耶穌之死,罪不在他,而且他已經洗淨耶穌的血。

抽象概念具體呈現在身體上,違背道德的行為等於是你的人格汙點,為了讓心情變好,洗淨你的身體吧。如果你感覺自己從裡到外都變乾淨了,卻目睹別人做了不道德的事,從墮胎到吸毒都包括在內,面對這類議題時,你的道德批判很可能會更嚴厲。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過去幾年來,伊利諾大學的心理學家達夫.科恩(Dov Cohen)一直在研究身體與道德之間的關聯性。科恩提出的問題之一是,這種身體上的噁心感與道德上的厭惡感之間的連結有多普遍?他利用不同文化之間有趣的差異來回答這個問題。每個宗教對於違背道德的罪行各有看法,差異極大。對穆斯林和新教徒來說,光是心生惡念,就足以視為不道德。但是,在印度教徒與猶太人看來,行為才是重點;你可以有各種負面的想法或不道德的念頭,只要沒有行動就無妨。

科恩比較不同宗教背景的人,看他們對於特定念頭與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道德評價;透過這番比較,他得以用研究報告證明潔淨的力量。他發現,當人們摩擦雙手,彷彿正在洗手的時候,對於別人的道德批判,會比沒有模仿洗手動作時更嚴厲。科恩呈現在志願者面前的測驗,是把摩擦雙手當作他們玩電動遊戲之前的暖手動作,因此他們不會意識到自己正在做洗手的動作。

最驚人的是,科恩發現,洗手的動作會導致穆斯林更加嚴厲譴責不道德的信念,新教徒的程度相對較輕;但對印度教徒與猶太人來說,只有令人作嘔的行為才是違背道德的惡行。雖然身體潔淨與心靈淨化之間的連結看起來相當普遍,但說到什麼才算是不道德,不同文化之間卻各有差異。

當我們做了壞事,清洗自己的身體會讓我們感覺好一點。但是,當我們把自己的厭惡感帶進對他人的道德批判裡,保持潔淨卻會讓我們更嚴厲地看待別人「骯髒」的行為——在一些宗教裡,就連骯髒的念頭都會受到批判。

這種心靈淨化與身體潔淨共通的現象,不只局限於違背道德的罪行或做壞事。在奧斯卡.漢默斯坦(Oscar Hammerstein)著名的歌曲中,有段反覆吟唱的歌詞:「我要把我對那男人的感情從頭髮上洗掉。」正如同這句歌詞,我們相信,我們可以洗掉自己的罪孽(至少洗掉我們因當下情況或感情關係而產生的壞心情)。不過,我們也相信好事有可能會被洗掉,尤其是好運氣,彷彿洗淨雙手就等於「抹去所有過失」。像這種情況也很常見:運動選手只要碰到連勝,往往一整個賽季都不會清洗臂章或襪子,因為他們害怕實際的清洗動作會洗掉他們心理上的優勢。

我們對此或許不會特別訝異,原來人們賭博時願意下多少賭注,竟與他們之前是連勝或連輸息息相關。不過,也有這種情況:人們的賭注取決於他們是否剛洗過手。一旦賭博的人沒有洗手,而且之前一直連勝,他們下注的金額就會比較高,勝過在連輸之後下的賭注。至於那些洗過手的人,他們之前是輸或贏,對他們下注的金額沒有任何影響。

清洗的動作會洗掉之前的賭博運勢(不論是好運或厄運)——人們受到這種想法駕馭,至少在無意識的層次上受到影響。因此,一旦人們洗過手,之前的賭博成果便無關緊要了。當你明白對大腦來說,身體的潔淨與心靈的淨化是互為相通的,過去看起來不合邏輯的種種儀式、行為與決定,突然就變得大有道理。

相關書摘 ►身體語言:我們如何運用雙手來思考與溝通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身體的想像,比心思更犀利:用姿勢與行動幫助自己表現更強、記得更多與對抗壞想法》,大寫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祥恩.貝洛克(Sian Beilock)
譯者:沈維君

我們總以為「大腦如何想,自己怎麼做」,其實,更多時候是「身體在形塑心智」,並且不知不覺地影響著我們如何學習、理解、產生創意,與決定情緒。如果你曾經雙手拚命地揮舞,只為了想起一個字,或者曾在會議中挺身坐直,好讓自己感覺更有自信與警覺性,那麼你已經知道可以藉由一些方式,讓身體影響大腦。

過去,我們將大腦視為主控中心,負責解讀我們的經驗,決定要做什麼,操控我們的身體。但最近的研究指出,身體對大腦影響的程度,其實遠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之外。從廣告業者使用的伎倆、運用身體語言改善記憶的方式,到精通公開演講的訣竅,貝洛克說明身體與大腦之間迷人而豐富的連結,告訴我們掌握這些連結如何讓你更快樂、更安全、更成功。

getImage_(1)

Photo Credit: 大寫出版

責任編輯:王國仲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