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到自己約莫在5年前開始,意識到人們經常做出一些矛盾的事情,但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背後還存在著另一個矛盾點
連1分鐘的影片都忍不住想按下加速鍵,那麼在這年代的社群媒體上,還有什麼內容,能讓我們的指尖暫停,將視線停留在同一則貼文上,好好地去欣賞,消化它想要表達的?
印象很深刻,有那麼一次,我將一幅在IG帳號上的插畫創作分享給了友人。對方先是看了一下,接著是幾秒鐘的思考,最後,換來了一陣爆笑。
沒有忘記,我當時打開了一個叫「@gudim_public」的Instagram帳號。在那帳號裡,全是風格強烈的插畫作品,許多內容透過有趣又隱晦的對比方式,總是一針見血地,諷刺那些現實中看似平凡的荒謬景象,輕易戳中觀者的笑點。
那個叫@gudim_public的IG帳號
先撇開內容不說,不禁讓人好奇的是,那一張張看似平凡的插畫,沒附帶任何文字說明,是怎麼在這個資訊爆炸時代下發揮出如此強烈的反應?
@gudim_public的經營者是Antоn Gudim,一位來自俄羅斯的工程師,也在業餘時間進行插畫創作。帳號裡可見,他從2016年開始投入了同一系列的生活主題,在作品中注入自己對世界的獨到見解。後來持續地發揮,他將各種生活上的細微觀察,透過插畫的形式,轉化為視覺上的(黑色)幽默。
有可能是色調的關係,他的畫風流露一絲冷冽,線條的清晰,也賦予畫面裡的現象一種無庸置疑的存在。但實際上,作品裡刻畫的那些現象,對他來說,有很多都是可以置疑的。
在一場訪問中,Antоn Gudim提到自己約莫在5年前開始,意識到人們經常會做出一些矛盾的事情,但有趣的是,人們並沒有意識到背後還存在著另一個矛盾點。在這樣的觀察累積之下,漸漸激起他的插畫創作動機,也逐漸形塑了他如今的創作主題方向。
沒有文字,用圖像說話的堅持
後來的穩定產出中,Antоn Gudim也會因應不同主題,彈性地調整了呈現方式——有時候是一張圖、有時是四張、有時還會用動畫。後來,隨著他同一主題的愈加投入,他開始經營起一個叫做「#yesbut」的標籤,並在主帳號以外開創了「@_yes_but」帳號,發表更穩定的主題產出,以相近的黑色幽默,引發了另一批追隨者的關注。
一直以來,Anton Gudim在創作上幾乎沒有文字的敘述,多以純圖像的創作形式呈現。而這也是他在創作中的最大特色之一,因此,要怎麼在上億則貼文當中抓住觀者的眼球,相信是他在內容構想以外,所面臨的另一考驗。
對於這個創作模式的堅持,他當然也有自己的答案。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經表示:「不使用文字純粹是個人偏好,我喜歡透過圖像和行動來表達。」他的觀察中,如今有很多漫畫都過於依賴文字來表達,即使他相信,無論是圖像或文字,彼此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敘述方法,只不過,他還是更喜歡用圖像說話罷了。
綜觀他在Instagram上的創作,Antоn Gudim的觀察與解讀能力,對某些人而言或許是過於常人的,但他自己卻對此表示否認。他認為說,那些都是他在不同生命階段的摸索結果,並謙虛表示:「那只不過是一個我正在努力,並正在增強的技能罷了。」
從莫斯科到全世界,那些「矛盾現象的矛盾點」
現居莫斯科的他,在作品中最常刻畫的是各種街頭上的細膩觀察。或許漫步在莫斯科街頭上的過程,豐富了他的視野。但有趣的是,他作品中所呈現的「矛盾現象的矛盾點」,所引發的共鳴卻並不僅限於莫斯科,而且還是全世界。
在某程度上,這也反映了互聯網對人類的影響。因為資訊的流通,加上社群媒體的崛起,如今無論在世界各地,人們經常都近乎麻木在追尋著相似的結果,同時也讓人們更焦慮於吸收,加快了閱覽資訊的速度。在這之間,各種矛盾點就因此發生。
看中這樣的演變,Antоn Gudim從中挖掘了許多矛盾之處,並聰明地轉化了現代人類的特性,內化成靈感題材,持續在社群媒體裡,積極地發表各種創作。從此,他透過一幅幅的插畫創作,引發觀者在閱讀過程中一種自嘲式的感受,也藉此串連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
對於低調的Antоn Gudim而言,他的工作,就是把現實中的觀察,轉化成另一種大眾可以理解的形式罷了,而那也是他至今最享受的一件事。
曾經聽聞有人對「藝術」下了這麼一個註解:「藝術,就是將創作者本身的觀察,轉化成另一種大眾可以接收的理解。」後來,我持續關注「@gudim_public」、「@_yes_but」上的插畫創作,總是輕易地讓我在各種滑動之間,暫停下來,用幾秒鐘時間思考其作品的動機。並且幾秒鐘之後,在爆笑之時,也同時想起了那句註解。
同場加映
- 掀開鄉愿編織成的遮羞布:挑戰「政治正確」極限的插畫家Joan Cornellà
- 那些會抽菸、酗酒的可愛動物是如何誕生的?專訪插畫家黑山Kathy Lam
- 透過幽默、諷刺手法批判當下:專訪Leo王《朋友朋友》MV插畫家——Sic Lee
核稿編輯:林君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