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手燈歷史還會繼續下去,手燈的用途可能還會有截然不同的轉變,相同的是,它們都會是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有形延伸,讓別人清楚地看見你的想法、你的推、你的熱情。這股熱情也許與戰爭有關、也許與偶像有關、與政治有關。
自50年代至70年代,越戰打了20年,對人類歷史造成許多重大影響。60年代,為了能讓美國軍隊在黝黑茂密的越南密林中進行無聲溝通,大量的螢光棒被送往越南戰場,這連帶激發了螢光棒的研究開發趨勢。但不到十年的時間,螢光棒在另一個國家有了戰爭以外的新意義——它在日本偶像文化中成為了應援的重要工具。
至今又過了40多年,螢光棒已經進化成你我手上的「手燈」,繼續在每個黑暗的場地裡,用光芒傳達你心中的熱血熱情。現在,我們要來聊聊手燈在偶像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它如何引爆一場日韓戰爭。
重現螢火蟲的光芒,密林中的無聲溝通
戰爭永遠是人類社會最偉大的發明家,因為越戰,美國政府在1963年開始了螢光技術開發。這項長達20年的開發計畫,從試圖重現螢火蟲的光芒、到持續發光時間、增加保存期限、乃至確保攜帶便利性,最終成功地讓軍隊使用這些螢光產品,甚至成功地商用上市。
美國太空人有了更安全便利的照明工具,特種部隊有了更好的敵我識別方式。70年代中期越戰結束後,螢光技術仍在蓬勃發展,除了軍隊之外,還有其他市場更需要這樣的新穎技術。
一位日本商人眼睛一亮,螢光技術產生的光亮不但無火無溫,放進水裡還能繼續發光。他認為,這會對夜釣市場帶來革命性的改變。他在1978年創建了化學螢光企業「Lumica」,很快在隔年推出了首發產品「化學螢火蟲」(ケミホタル)。
現在,你的釣勾會發光了,在深黑的海中或河中依舊能看到化學螢火蟲是否正在抖動。化學螢火蟲果然一炮而紅,Lumica至今仍在販售這項商品,而釣具市場上,如今有大量的螢光產品,這都要歸功於Lumica將化學螢光技術引進日本。
手燈的起源,來自櫻桃小丸子姊姊最愛的西城秀樹
但是,儘管Lumica確實是在日本首度將螢光技術商用化的廠商,可是,讓螢光在日本真正家喻戶曉的功臣,卻是一位真正家喻戶曉、櫻桃小丸子的姊姊痴心崇拜的大偶像西城秀樹。
西城是70年代的日本真男人,他跟稚氣可愛的鄉廣美不同,與溫文儒雅的野口五郎不同。雖然他們三人被偶像歷史尊稱為「新御三家」,但是偶像西城秀樹與偶像鄉廣美或野口五郎截然不同,後兩人是傳統的偶像形象,上台唱歌時甚至時常是立正站好,動也不動地邊露出完美微笑邊唱歌。
但西城秀樹不一樣,是根本上的不一樣,他嘶吼著、跳躍著、在舞台上拼出一身汗、然後抬起滿是汗水的臉龐,露出一個桀驁不羈的笑容……
儘管西城出道時也不過是十幾歲年紀,但他與「男人至死是少年」的鄉廣美不同,他好像啃了魔豆,馬上就成長為男人。
70年代的男人都是大男人,都像007電影主題曲的歌詞:「他來了、他看見、他想要的都會到手」。西城秀樹的大男人魅力不可一世,他會在舞台上煽動觀眾情緒,呼喊著觀眾跟他一起瘋。
說實話,西城壓根不是日本偶像,他與其他偶像實在完全是不同的生物,西城其實是扮成偶像的搖滾巨星,他在進入演藝圈之前,從小就喜愛搖滾,因此可以說,西城表演的本質,就是一場巨大的搖滾秀。
「請在觀眾席揮舞會發光的東西!」
因此,西城其實也是引進搖滾元素進入日本主流音樂市場的功臣,他是第一個在舞台上揮舞麥克風架的日本歌手,他是第一個在「紅白歌合戰」裡使用煙霧的歌手。這些招數在海外的搖滾巨星舞台上並不罕見,但對日本觀眾們而言還很陌生。
在過去,日本傳統偶像就是在台上把歌唱好,「舞台歸舞台、觀眾歸觀眾」,無論台下觀眾如何瘋狂尖叫,台上偶像總是八風吹不動,很少會跟觀眾進行互動。但搖滾巨星可沒這麼木頭人,而西城也一樣——他希望觀眾與他親密接觸,他要盡可能地娛樂觀眾,令他們都跟小丸子她姊一樣瘋狂愛他。
1974年,早在化學螢火蟲誕生五年前,西城就在自己的廣播節目裡慫恿粉絲們:「請在觀眾席揮舞會發光的東西!」
沒錯,這很搖滾,在許多搖滾演唱會裡,許多觀眾都會高舉打火機,點火後跟著巨星歌聲一起搖擺。這是西城的另一次「搖滾進口」,他再次把經典的搖滾元素介紹到日本舞台上。
但這次的進口有一些變化:打火機點火有點危險,而且也不是所有人身上都有打火機。西城建議大家可以帶手電筒,以此為舞台上的他加油。
西城自己可能都沒想到,這是偶像文化極其重要的一大步:觀眾不再只是聽歌的受眾,他們現在可以與偶像透過手中的光芒進行溝通。
打開你手中70年代的手電筒,黑暗的觀眾席上立刻多了一道光,當全場黑暗裡陸續亮起許多光,對偶像而言,這是他個人魅力的視覺化展現;對其他粉絲而言,這是他們對偶像的熱愛萬眾一心的展示。
揮舞70年代的手電筒,你可能需要健壯的手臂
一隻大大的手電筒(70年代手電筒大到可以當武器),成為你與偶像之間的橋樑。
70年代手電筒很大又很重,要伴著西城的冠軍單曲《愛的十字架》揮舞有點吃力——《愛的十字架》這首歌可有3分多鐘。所以,你應該猜得到接下來的發展……當Lumica引進了釣客們欣賞的螢光技術,很快地,這種螢光棒變成了偶像粉絲們注意的焦點。
它們比手電筒輕、沒有手電筒亮光那麼刺眼、價格更低廉、而且顏色更豐富……當年的美國科學家們可能沒想到,螢光技術沒有幫美軍在越南打勝仗,卻在日本成為了偶像粉絲的最佳戰友。
80年代,鼓勵大家用力發光的西城秀樹,在他的演唱會上,看到了大量的螢光棒正在揮舞。現在這些亮光不再只是單純的光芒,而是粉絲的熱情。
螢光棒市場原本就有來自軍隊或救難機關的固定銷量,但在西城秀樹的鼓吹下,更多粉絲開始為了偶像演唱會大量購入螢光棒(手電筒銷量只有風光一下下而已)。
螢光棒甚至變成了應援的代名詞,當你深夜步出地鐵車站,看見前頭暗巷裡有人手上拿著微弱發光的螢光棒,你便清楚,對方剛剛一定剛享受完一場演唱會。
螢光棒在日本有了全新的職涯發展,進入21世紀,它逐漸被LED手燈取代。LED手燈比螢光棒更環保,也不再只是一次性用品,還可以變換顏色,外型上也有更多變化。
但這並不是偶像手燈的最終進化形:在2010年代,手燈伴隨著偶像史的變化,迎來了下一階段的改頭換面。
偶像類型的文藝復興,手燈也「被迫」進化
AKB48來了,「偶像團體」類型再一次於日本偶像史發光發熱。她們比前輩「Wink」或「Pink Lady」有更多成員,她們比「早安少女組。」更火熱。AKB48的成員數量很快就超過48人,每一次演唱會都像在閱兵,都要準備巨型階梯舞台,不同成員站在不同高度演出,才能讓觀眾看見她們全體。
在這種量的飛昇狀態下,「支持偶像」這件事也變得有點複雜:現在粉絲手中的手燈依舊明亮,但很難看出這道光芒是為誰而亮。
AKB48帶動了偶像團類型的文藝復興,手燈也「被迫」進化。我想告訴全世界,我支持的是大島優子而不是前田敦子,因此,手燈必須忠實傳達我的意志。
2010年代,手燈開始「個人化」,一個大型偶像團裡的不同成員,開始有了個人專屬色,因此對應到不同發色的手燈。這種「個人色彩」文化並非由AKB48開創,特攝影集是真正的始祖,而傑尼斯事務所是首先在偶像圈導入這種文化的先鋒,但AKB48、「桃色幸運草Z」、「美女甜甜圈!!! 」等2000年代興起的偶像團,讓這種文化更加蓬勃發展。
手燈的進化仍在繼續,可以隨時切換發光模式與顏色的手燈誕生了;可以瞬間發出強光的螢光棒誕生了;可以持續三小時不減弱的螢光棒誕生了;包括Lumica的各家化學螢光廠商,在螢光技術與LED發光技術上仍在追求創新,當然有些千古難題還需要他們努力:
例如代表色是「黑色」的偶像,手燈要如何呈現「黑光」?目黒蓮的粉絲當然很關心這一題:當時官方發售的目黑手燈,是被稱為「目目黑」的深藍色。
例如坂道團的成員那麼多,要如何區分那麼多顏色?她們的手燈便從「1 bit」進化到了「2 bit」。官方一組手燈變成了兩隻,像是乃木坂46的梅澤美波,她的手燈就是「水色」x「藍色」;齋藤飛鳥就是「水色」x「白色」。
例如手燈還能與演唱會照明系統連動,不管你手中的手燈設定成什麼顏色,在演唱會表演時,可以透過中央系統統一控制全場粉絲的手燈,讓它們全都顯示同一色彩,展現不一樣的會場戲劇效果。
如今,說到螢光棒或手燈,立刻會有反應的族群,早已不是釣客一族,而是廣大的粉絲族群,手燈已經與偶像文化緊緊相連在一起。自西城秀樹鼓吹手燈文化至今,已將近50年的時間,有趣的是,手燈在2024年的現在,竟然引起了全新的話題。
手燈文化究竟是始於何處?
韓國大型演藝經紀事務所「HYBE」,是經營BTS與LE SSERAFIM等全球知名偶像團體的大型公司,在今年巴黎奧運,他們負責製作韓國代表團手燈。對偶像事務所來說,製作手燈本來就是本家熟悉的業務,這件工作本來應該是簡單任務,沒想到,HYBE惹出了大麻煩:
在媒體採訪HYBE關於奧運手燈新聞時,HYBE竟然表示,「手燈文化是始於K-POP文化」。
這短短發言立刻在日韓兩方網路上燃起熊熊大火,憤怒的日本網友趕緊搬出大前輩西城,如同本文前述,是西城在70年代首先想到了手燈點子,而在80年代螢光技術商用水準提高後,才讓螢光棒正式與偶像文化掛勾……
2010年代才在全球爆紅的K-POP風潮來得太晚,怎麼會說是韓流讓手燈出名呢?更有日本網友指出,2000年代的韓國演唱會上的應援物,其實是各種顏色的氣球,那時日本的手燈文化早就如火如荼。
數日後,刊登這則報導的韓國媒體「Kstyle」下架了這篇報導,並且發表道歉啟事。
今年12月3日深夜,韓國尹錫悦總統突然發布了戒嚴令,引發了國際騷動。雖然數小時後這起事件就因為撤銷戒嚴而平息,但社會大眾的怒氣仍然喧騰。連續好幾天,首爾街頭出現了大量年輕人集結,他們手上揮舞著演唱會上才看得到的手燈,伴著熱門偶像團aespa的名曲〈Whiplash〉節拍,怒吼著「彈劾尹錫悦」。
突然之間,手燈又有了新的進化:它不僅僅只是表現應援偶像的熱情,同時還能傳達個人政治意圖。
手燈用途的全新進化
相同的風景,很快地複製到了12月的台北街頭。某些台灣政治人物批評,這些拿著手燈參加抗議的「追星人」,並不是真正的追星人。
當然,他們也許壓根不清楚12月初的首爾街頭風景,更不瞭解,手燈與偶像文化的關聯之深——對非粉絲而言,他們沒有購買手燈的必要性……難道他們要在釣勾上綁著手燈去釣魚嗎?怎麼可能。
50年手燈歷史還會繼續下去,手燈的用途可能還會有截然不同的轉變,相同的是,它們都會是人們內心情感的一種有形延伸,讓別人清楚地看見你的想法、你的推、你的熱情。這股熱情也許與戰爭有關、也許與偶像有關、與政治有關。
手燈以不同的形式反映著人類社會的相貌,也許有一天,你會在更意想不到的場合,看到它還在閃閃發光。
訂閱every little d.電子報,看更多生活細節
同場加映
- 為什麼中年族群也瘋迷平均年齡僅18.4歲的偶像團體?「破圈」,是NewJeans最好的形容詞
- 偶像與粉絲間的關係是一場謊言?揭露日本偶像生態的《我推的孩子》
- 為什麼秋元康要把AKB48的日本偶像丟到韓國被練習生狂電?
責任編輯:林君玶
核稿編輯:古家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