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everdi: Vespro della Beata Vergine
Raphaël Pichon 10 歲時第一次接觸到蒙台威爾第的《聖母晚禱》,他告訴 Apple Music Classical:「那感覺就像進到了一個全新的星系。我震撼不已,也從此脫胎換骨。」如今,距離 Pichon 首演這部作品已經 25 年,而他開始指揮這部作品也已經 10 年,他終於有機會帶領他的樂團 Pygmalion,一起錄製這部被他稱為「貨真價實的史詩奇航」(a real odyssey) 的作品。這部謎一樣的《聖母晚禱》於 1610 年在威尼斯出版,包含一連串的詩篇、聖母頌歌、聖歌,還有獨唱的經文歌。這部作品是為完整表演而設計的?或是單獨作品的集合?爭議持續不斷,但是 Pichon 認為兩者都有可能,也應該就是這樣。他說:「這部作品就像一個盒子,裡面裝著最令人驚奇的寶藏,集合了許多不同的世界。但是最棒的享受方式就是來一趟完整的旅程,造訪所有這些不同的空間、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故事⋯⋯」 這部作品的樂譜提出問題、而不是給予答案,讓演奏者自己做許多決定,無論是演出的規模、獨唱或是合唱的安排、順序,甚至是音高。Pichon 說:「詮釋者有很大的空間,但是我希望在演出超過 10 年後,我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詮釋。我希望大家不會覺得只有一個指揮家在選擇,而是聽到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像是母語一樣,是我們身分認同的一部分。」而這樣的身分認同,在精彩的開頭就可見一斑。獨唱的幾個音純粹表現戲劇張力,有一種刻意以地中海為根基的聲音,剛烈但樸實;除了受到天主教聖歌的影響,同樣也有伊斯蘭教宣禮員召喚禮拜的影子,如同黑暗中的壁畫被照亮,色彩和細節都很豐富。Pichon 的演出,讓我們記得蒙台威爾第也寫了歌劇《奧菲歐》還有牧歌,同樣也都是引人注目。他的音樂充滿了戲劇性的幅度和對比,是一齣大型的合唱傑作,在獨唱的時候甚至展現出了一種近乎即興的自發性:無論是對於歌手或是樂器演奏家來說都是如此。 驚喜還不只這些。因為要安排錄音而不是設計現場音樂會曲目,Pichon 做了一些不尋常的選擇,來創造最令人滿意的效果。素歌之間的連接段落消失了,反而另外加上了作曲家的對唱作品《Sancta Maria, succurre miseris》來襯托器樂的奏鳴曲,Pichon 表示「這件事我猶豫了很多,我們兩種都錄了,但覺得素歌和表演時身體本身的動作更有關聯」。樂章之間的音高有所不同,強化了戲劇性的框架:「它增加了一段相當自然的對比,有時鬆一口氣、有時又緊張萬分。」結局也相當出人意料,為了要呼應開場和獨唱男高音引人注目的吶喊,Pichon 把最後的歌詞「Fidelium animae」配上了相對應的樂句。他說:「這聽起來很自然。我希望這能夠讓我們的旅程更加清晰:它是循環的作品、一部自成宇宙的作品。回到開頭的地方,回歸如此簡單的東西,令人感到純粹的喜悅。我們已經造訪了這麼多的複雜世界,但我們回到其中的本質,只有一兩個和弦。我們用這些來說:『謝謝。我們下次再見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