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戰爭淬湅下,喬登成為一名經驗老到的爆破專家,但當初參戰的理想熱情,卻也逐漸被殘酷的現實給消磨。在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中,喬登被指派進入敵境炸毀一座橋,為了達成任務,他必須爭取到當地游擊隊的協助。喬登逐漸獲獲得這群西班牙人的信任,並愛上了一名從屠殺中倖存下來的少女瑪麗亞⋯⋯
這世界如此美好,值得我們為之奮戰!
彰顯人道精神 二十世紀反戰小說經典
原本在大學教授西語的美國人羅伯喬登,在西班牙內戰爆發後,毅然放下教職,遠渡重洋加入共和國的「國際縱隊」,對抗以佛朗哥為首的法西斯叛軍。
在戰爭淬湅下,喬登成為一名經驗老到的爆破專家,但當初參戰的理想熱情,卻也逐漸被殘酷的現實給消磨。在一次大規模進攻行動中,喬登被指派進入敵境炸毀一座橋,為了達成任務,他必須爭取到當地游擊隊的協助。喬登逐漸獲獲得這群西班牙人的信任,並愛上了一名從屠殺中倖存下來的少女瑪麗亞;在短短四天中,喬登不但找到真愛,也體驗到奮鬥的意義:
世上有座橋,這座橋可能成為人類的轉捩點。
戰役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有可能轉變人類的命運,
你只有一件事可做,你非做不可,只有一件事⋯⋯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
英美文學二十世紀代表性作家,195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生於芝加哥市郊,從小酷愛體育、釣魚和狩獵,高中畢業後隨即進入報社擔任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赴意大利擔任戰地救護車司機,戰爭的殘酷,自此烙印在心靈深處。戰後旅居巴黎,結識了史考特費茲傑羅、葛楚史坦、龐德等作家,開啟了寫作黃金期,1926年發表《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
1937年,西班牙內戰方酣,海明威親赴前線,以文字與實際行動支持共和政府,對抗法西斯叛軍,並以此為題材,於1940年發表生涯篇幅最長的小說《戰地鐘聲》,短短半年內隨即創下五十萬冊佳績。並被好萊塢翻拍為電影。
1950年發表《過河入林》,評價毀譽參半。為證明自己寶刀未老,1952年發表《老人與海》,獲得空前讚譽,猶如重登拳壇的老拳手,接連獲得普利茲獎以及諾貝爾文學獎。
晚年身體每況愈下,與高血壓、糖尿病、躁鬱症等痼疾頑強搏鬥,1961年7月2日,於自宅用心愛的獵槍自殺。
譯者簡介
陳榮彬
輔大比較文學博士,臺大外文系、翻譯碩士學程與臺文所合聘兼任助理教授,研究專長為英美與臺灣現代小說,曾出版《危險的友誼:超譯費茲傑羅與海明威》(南方家園)。譯有各類著作四十幾部,曾以《繪畫與眼淚》、《血之祕史》與《我們的河》三度獲得「開卷翻譯類十大好書」獎項,擅長文史哲、旅行書寫、運動書寫與科普等類型之中英翻譯。
典型的海明威式英雄:堅忍且孤獨,做正確的事情而不自我膨脹。《搶救雷恩大兵》裡的湯姆·漢克斯就繼承了這樣的血統。
——1999年《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
海明威最好、最豐富、最真實、最具深度的作品,是美國文學最重要的小說之一。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戰地鐘聲》觸及到過去作品未及的更深層次,展現、釋放出更成熟的海明威。
——《紐約客》(New Yorker)
《戰地鐘聲》立下了海明威角色塑造、對話的新標竿。
——《國家雜誌》(Nation)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