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世代逐漸成人、出社會,當年被視為萬惡次文化元兇的「電視」,也開始成為人們「懷舊」的一部分。這期秘密讀者不但要懷舊,還要跟大家一起回頭看看「電視兒童的文學史」,那些我們曾經一起看過的《梅花烙》、《還珠格格》和《鬥魚》,背後竟然也有「文學」?而它們如何影響了近年來紅到不行的中國戲劇?與這條線平行發展的日本電視劇,又跟什麼樣不同的「文學生態」有關聯?除此之外,新的帶狀專欄「書的相談室」,找來了寫出《帝國大學赤雨騷亂》的作者瀟湘神,與神秘的理工男K對談,一起聊聊:在奇幻小說裡面搞科學,到底是搞什麼鬼?
〈有時候只是接觸不良〉
就在等待本期「電視兒童的文學史」專題稿件時,網路上正爆發了《大尾鱸鰻2》的歧視爭議。如同這幾年,每一部令人不滿的台灣電影被指責的應對公式那樣,「本土性」、「文化差異」等修辭再次出籠,試圖將所有的美學判斷和政治脈絡化約,收整到民族主義的保護傘下。(不過從目前的狀況來看,這傘漏水的情形已經越來越嚴重了)
各種討論滋生繁衍,在某些專業人士聚集的網路角落裡,慢慢也傳出了「台灣到底有沒有原創內容?」的爭論。
從文學從業人員的角度來看,出現這樣的疑問,其實有點尷尬,不知道是該為了作家們的創作成果被忽視而悲傷、還是該為了我們無能讓影響力散播到文學讀者圈外而感到歉然。事實上,「原創內容」一直存在,不管是嚴格意義下的文學作品,還是作為商品、仍然有一定市場能量的通俗小說和勵志散文,都不斷有新作推出——而且這股創作能量,即使不見得有夠大的市場來支撐,卻都還保持不錯的活力。所以,在問台灣有沒有適合影像改變的原創內容之前,也許該先問的是:從文字到影像這兩個領域之間,是否已經「接觸不良」太久了?
如果說吳明益、甘耀明還是太「文學」,那至少還有御我和肆一啊?
本期的專題「電視兒童文學史」,就從「七年級生的電視記憶」切入,來聊聊曾經在台灣興盛一時的文學改編戲劇。除了重建1990年代以來的歷史輪廓外,也平行比較了日本和中國的不同狀態,前者將文學作品導入嫻熟的商業模式,後者則曾經由台灣的流行文化「推了一把」後,逐漸走出更寬闊的路。接觸不良的線路,把表層的污跡刮掉,也許還能重新通電,這個專題整理出來的一些想法,或許可以作為借鑑。
其次,另外一個新的「通電」嘗試,則是我們開啟的新專欄「書的相談室」。從創刊以來就屹立不搖的「人生相談室」,一直以來都用比較輕鬆的方式,正面介紹各種書籍;而從今年開始,我們將採取兩個「相談室」並存的模式:單數月照舊刊出「人生相談室」,雙數月則刊出「書的相談室」,邀請各種不同的讀者組合來談論某一本書。「文學評論」這件事被專業化得太久了,為什麼不可以讓非文學背景的人進來,抓著書中某一個點大肆發揮,歪樓到底呢?本期就邀請了「理工男K」與《帝國大學赤雨騷亂》的作者瀟湘神進行訪談,聊聊奇幻小說中的「科學」。
最後,感謝大家對上一期《秘密讀者》紙本版的支持,銷售成績有點出乎意料。我們將會繼續推動這個電子書和紙本書兩棲出版的模式,也希望《秘密讀者》可以繼續成為大家電來電去——我是說通電來通電去——的鋼纜與線路。
▌目錄
・編輯室報告:有時候只是接觸不良
【專題:電視兒童的文學史】
1.電視兒童的文學史:故事經濟
2.逼逼!文學小說跨進戲劇市場的基礎知識+
3.浪漫愛其實是種魔法——讀《還珠格格》第二部
4.上錯花轎嫁對郎:從女人的養成羅曼史到通俗家庭喜劇
【專欄:書的相談室】
・讓綺羅石發光的努力:理工男K與瀟湘神的相談
【專欄:挑戰秘密讀者】
1. 從小說前列腺上看──觀看《鳥嘴人》的體位
2.在鳥嘴之前,你得先了解人類——讀范巴特《鳥嘴人》
3.哪裏有鳥嘴人
4. 作者回應:范巴特回應
【書評】
1.在這裡立一根站牌
2.傷口總會癒合——讀李屏瑤《向光植物》
根據台灣現行法規,數位內容( 如電子書、音樂、影片、遊戲、App )形式之商品,不受「網購服務需提供七日鑑賞期」的限制。為維護您的權益,建議您先使用「試讀」功能後再付款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