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他的主力是充滿奇想的短篇小說,說是因為他有氣喘,所以從小必須訓練自己用很短的時間把話講完XD。但是比起他前兩本很有創意的小說《忽然一陣敲門聲》《在讓我說個故事好不好》,我最喜歡這本non-fiction。
. 舉個比喻的話,是真真想到吳念真的《這些人那些事》,只是場景搬到以色列,他寫的不是巷口大媽而多半是家人,無預警加入了酸甜苦辣各種調味料,篇篇口味分明,該嗆的現世報,有後勁的逃不掉,一本短篇散文從廁所帶到床頭帶到餐廳,讀得像小說。 .
所謂的7年是從兒子誕生,到父親過世。曾經在台北國際書展看過凱磊的人,也都看過他那很活潑的兒子;即使是遠距連線的演講,他兒子也來插花打招呼。凱磊特地多授權了獨家故事給中文版這本(是說我們讀者也不知道是哪幾篇啦,反正就是個勝)。 .
這本非小說,也更能把他的人文顯示一覽無遺。
由於以色列及納坦雅胡的氣焰,讓我從難以理解到難以接受,生活中開始拒買made in Israel的商品(機會也是不多啦)。因此我特別印象的是香港導演彭浩翔在推薦序上說起的故事。由於凱磊對政府處理加薩走廊的態度,使他的兒子在學校受到一些刁難。於是凱磊在家裡走廊設置了一道路障,讓他兒子感覺,生活進出都要操縱在別人無規則可循的規則中,是什麼生活。(試讀可以看到彭浩翔這篇)
在2022的現在,全世界有很多人受到政府莫名封城對待的體驗──民主國家覺得這不可思議;但有人一生都受到這樣的待遇,而且全球似乎愛莫能助(?)。 .
目錄是以「第一年」「第二年」來劃分,七年之後的〈又過了幾年〉那章,就收著兩篇他對於以色列的矛盾。其實用在我們對於鄰居大國,也可以是一種必須體認的矛盾。 .
我想起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說,一個真誠關懷社會的人,先是一個人,再來是一個音樂家。從這本書,我看到一個人,一個以色列人,一個對當局有意見的以色列人,是猶太倖存者的兒子,一位無盡的愛的爸爸,一位從妻子身上獲得啟發的丈夫。而剛好他是小說家,有好筆將那一天一年的生活編職成好看的書。 .
作家寫散文照樣說故事,而且更能看出他的處世角度,因為這是落實在生活地面中的。以看紀錄片的心情讀讀這位以色列人的生活描繪,可能在伊朗偷偷讀著他這本書的「敵人」們也是願意了解。而由於我們都是「人」,對於那些與家人共通平常情感、但是由凱磊的非平常描繪,感同身受到有如深水炸彈那樣,讀了常常像是柔柔的一拳打在肚子上。 .
別說凱磊自己覺得「太私密」不敢在家鄉出版,我讀著也覺得要慢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