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三部曲當中,第一部吸引人入坑、第二部鋪陳相對無聊、第三部會是精采大結局。但或許是因為《半王的復仇》我太不喜歡了,相較之下,《劍魂的試煉》在我心目中評分比較高一點。
《劍魂的試煉》故事發生在雅威回國三年後。破碎之海周圍政治動盪,掌權的至尊王昏庸無道,並開始信奉唯一真神,而他身邊的薇森大司母也是如此(再次讓我覺得司祭院很不像宗教組織,如果真的是宗教組織,不是應該繼續信奉大小神後反對至尊王嗎?如果說是從司祭院上層開始改信來影響至尊王,不是該有個宗教改革的橋段嗎?怎麼突然之間就改信了?),並開始強迫周遭小國跟著改信唯一真神並臣服於至尊王下。
蓋特國的烏提爾王是一個只知道用鋼鐵打交道的王,而黃金之后雷絲琳更掌握了破碎之海周圍的經濟,根本不可能像至尊王低頭,至尊王也深知如此,並集結了各方軍力準備開戰。
《劍魂的試煉》是雙主角視點,棘兒與布蘭德都是夢想成為戰士的年輕人,並且都盡了自己的全力參與訓練,期望有一天能夠成為蓋特國光榮的戰士。但一個因為身為女性、另一個因為得罪長官,都喪失了上戰場的資格(即使腹背受敵、戰力吃緊,蓋特國的總教頭仍不願接納兩人成為戰士)。落魄的他們在半強迫下加入了雅威司父的船隊,準備橫跨半個世界,試圖尋找蓋特國的盟友。
我覺得在《劍魂的試煉》中,雖然是奇幻世界,但作者寫出了不少現實生活中會遭遇的困境,有許多橋段讓人很有共鳴。像是其中一段寫到棘兒因為一些原因不小心殺了人,而總教頭說全是棘兒的問題,沒有任何人站出來為棘兒辯護(但事實上是總教頭做了錯誤的決定導致的)。布蘭德在一旁看著,心裡非常過意不去,但又沒有那個膽量為棘兒發聲。「他所做的只是旁觀,他跟別人一樣,等待其他人來導正錯誤。」讓我想到這段詩:
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抓工會成員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馬丁·尼莫拉《起初他們》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身邊也常常發生各種不公義的事情,我們不一定是站在強權的那一方,但即使心裡不同意,我們也不一定會為弱者發聲,畢竟人人求自保,然後事情就這麼發生了,而我們仍然在等待其他人站出來,等其他人導正這件事。
我自己也是個膽小鬼,很懂那種「期待別人發聲」的心情。還記得前一份工作,老闆做了各種不符合常規的事情,但我一樣很膽小,只敢離職,但不敢在他面前指正他。
回到故事本身,《劍魂的試煉》中,雅威王子變成雅威司父,從一個只會掉書袋的青少年,變成一個睿智的年輕人,終於符合「智力很高」這個設定。在第二部中,可以看到他的各種謀略,比起第一部的不成熟,我覺得第二部中的雅威迷人多了。而雙主角的兩位青少年則是個性鮮明,比起第一部主角個性飄忽不定,第二部在閱讀上順暢許多。
可惜翻譯翻得有點詭異,隨便舉一段「與馬民一戰,記憶揮之不去,潛行於眾人身後。布蘭德所殺之人糾纏著他的思緒,面容歷歷在目......他常在濕黏的黑暗中猝然驚醒,四周別無動靜,唯聞心跳咚咚、蟋蟀唧唧,一者快,一者慢。英雄歌謠可半點沒提過憾恨。」實在是不知道怎麼定義這種風格,只想說,既然是青少年小說,受眾應該是青少年吧?難道不能更平鋪直述一點嗎?這樣的翻譯一直讓我出戲,明明應該精采刺激的打鬥橋段,因為這樣的翻譯,讓人有看木偶戲的感覺,可惜了。
另外就是作者好像不太會描寫愛情,突然之間角色們就有火花了,然後開始有各種讓人翻白眼的OS:「你...喜歡我嗎?喜歡?像是喜歡我那樣的喜歡嗎?」我不確定青少年看到這樣的心裡OS會不會興奮,但是幾乎沒有鋪陳就開始這樣的內心戲只讓我覺得太突然。
但故事本身還算是精采啦,雖然在看的時候被翻譯搞到很痛苦,但是現在(距離看完快一個禮拜了)回想劇情,覺得其實還不錯。尤其雅威真的變聰明了讓人覺得很開心(畢竟還有第三部XD),會讓人期待三部曲完結最後會不會揭露什麼大陰謀。我也很期待伊絲莉恩的復仇,她在第二部的復仇太弱了,但因為她沒死,希望第三部她會再出現,帶著更大的阻礙檔在雅威前面。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