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就很認真的想過「天賦」的問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賦吧?我記得看過有個理論,遠古時代,大家以部落為居,分工合作,有的人一生下就知道自己手巧,可以織布;有的人耳力敏銳,肌肉發達,可以狩獵;有的人天賦異秉,就是當巫醫...只是隨著文明,制式化的教育,經濟的壓力,漸漸的無法辨識自己的「天賦」何在。
我很相信這個說法,經由文明的刺激,現代人無法聽見自己的聲音,不知道該怎麼做好,只好參考別人,或是聽從安排。這也沒不好,代表自己個性溫順,這世界總也需要順從的人。不過這也養成一種「比較」,當有人幸運的發現自己的熱忱與天賦,卻被貼上「不乖」的標籤,成為最不幸的人。
這本書我看了心有戚戚焉,懷疑作者根本是想寫給所有的父母看的,裡頭的59個例子,皆是描寫不按正常步驟成功的人士,多半他們的工作都是外界認為「做這不會有出息」的。有位會友說:書中會舉的例子是非常少數成功的例子,就像,打棒球的人那麼多,卻只有一個揚眉吐氣的王建民,可不是?倘若你的孩子說,他發現自己的天賦是打電動,身為父母,你又該怎麼辦?如何辨別是孩子想怠惰牽拖還是真的對電動有天賦?
會後,和另一會友聊著,他建議,或許可以利用「強制訓練」看出誠意。例如強制他每天要打電動8小時,並且要達到什麼成績,參加比賽,預計一年獲得多少獎金(也證明自己不會靠此工作而餓死),然後,協助發想可做的工作,例如動畫師、電動試打員、電玩企劃...如果在巨大壓力之下,依然保持初衷,那就可以稱作天賦。
父母難為,這我可以理解。 但現在的父母不比從前,而是要更有創意的解決問題,幫助判斷孩子的「天賦」所在,並盡可能支持,然後let's he go,時候到了,也該放手。
請先登入會員,才可回應。
登入 / 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