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彼得.法朗士 (Peter France)

東正教非常強調宗教儀式的重要性,以之作為維繫其傳統的純正性於不墜的方法。東正教的宗教儀式繁多而複雜,其細節都是固定的。它們透過神甫的動作和言語,一次又一次的在信眾的面前反覆搬演,深印在每個人的腦海裡,以致於稍有出入或偏離,都會馬上被察覺出來。但另一方面,東正教又認為,不透過靈性導師的中介,最深邃的宗教真理是無法傳遞給個人的。這些靈性導師,都是經歷長時期的孤獨與禱告生活才能成就出來的。正是拜他們之賜,沙漠聖父的傳統才得以傳續下來。

任何第一次要爬上一座山的人,都少不了一個已經爬過這座山、知道路徑與危險所在的嚮導。這也是沙漠聖父所扮演的角色。東正教很重視這個傳統,所以要求信徒必須經常跟一個靈性導師保持聯繫,尋求引導。這個靈性導師,在希臘文裡稱作geron,而在俄語裡稱作starets(複數是startsy)。東正教會有這種觀念,是因為它認為宗教的實質只有透過感染而非講授,透過人與人的直接接觸而非形式化的指導,才會鮮活地存在於人的心中。

靈性導師不是被任命的,而是被識別出來的。想獲得這種恩賜的人,必須經歷長時間的準備,大多數又是透過孤獨的苦修。隱士在東正教的土地上相當普遍,他們有住在沙漠的,有住在森林的,也有住在一條村裝或一家修道院附近的。根據東正教的觀點,一個僧人的最高召喚是孤獨而非共修。敘利亞的聖以撒(St Isaac of Syrian)說過:「基督的教會的榮光展現在孤獨者的生活。」

然而,這種孤獨的生活往往不是一種對社會的永遠脫離,而只是為重返社會有所積極作為的一個預備階段。埃及的聖安東尼雖然在沙漠隱居了55年,但當他的朋友破門而入之後,他就重返社會,面對需要尋求他幫助的人。這種隱而復現的模式,為許多東方教會的隱士和俄羅斯的靈性導師所追隨。

俄羅斯最著名和最受愛戴的一位靈性導師是聖謝爾蓋(St Sergius of Radonezh)。他在20歲那一年隱居到森林去,過著孤獨和禱告的生活。根據傳說,他有23年的時間都是以樹根和漿果維生。當地的農人發現森林裡住著這樣一個隱士之後,就定期去拜見他,想從他那裡得到忠告。有一些人還仿效他的榜樣,留在森林裡。漸漸地,他的隱士生活為他帶來了名氣,而名氣則帶來了弟子,讓他最後成為了聖三一大修道院(lavra of theTrinity)的院長(這修道院是由君士坦丁堡的宗主教所下令建立的)。

雖然謝爾蓋坐擁了財富及名聲,但他卻小心翼翼,不讓僧侶們違背謹守清貧的誓言。他堅持他們不得接受任何的捐獻,甚至不允許行乞。他們只能完完全全靠雙手的勞動維生。僧人們不允許擁有私產,在他們的僧房裡,連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臉盆都沒有。因此,他們的人數雖然不斷增加,但清貧和苦行的理想並沒有因此而打破。就連他們的孤獨也是獲得保障的:他們住在分隔開來的小屋中,只有工作和用餐時才會聚在一起。

謝爾蓋的名聲傳遍了整個俄羅斯,前來尋求他指引的人絡繹不絕。他可以說是隱而復現的隱士的一個好例子。除靈性方面的事務以外,他對俄羅斯人民福祉的奔走亦不遺餘力。有四場俄羅斯大公之間的內戰,就是在他的斡旋下平息的,而季米特里大公(Prince Dimitri)也因為他的激勵,得以於1830年在庫利科沃(Kulikovo)擊退來犯的韃靼人和蒙古人——這是俄羅斯人和金帳汗國交鋒以來的第一次勝利。儘管謝爾蓋德高望重,但他卻拒絕接受任何教職上的晉升。東正教會曾考慮由他繼承阿列克塞(Alexis)的莫斯科都主教之位,但在謝爾蓋的堅拒下作罷。他在1449年被冊封為聖徒,迄今仍是俄羅斯最偉大的聖人。

謝爾蓋的榜樣激發了好幾千人跑到俄羅斯北方的大森林隱居。這片森林,後來被人冠上「北方底比斯」(Northern Thebaid)外號,以便跟沙漠聖父住過的「埃及底比斯」相輝映。當時的俄羅斯人之所以想離開的社會,理由跟埃及的沙漠聖父們如出一轍,而他們也刻意要繼承沙漠教父苦行、孤獨、禱告和透過靈性導師傳承真理的傳統。他們有些過著徹底的孤獨生活,沒沒無聞以終;有些則慢慢發展成大型的修道院,變得有錢和有影響力。不過,在這兩個極端之間,還有一種折衷的方式:小隱修團(skete)。

小隱修團

儘管在基督教的歷史裡,獨修的方式要比共修的方式出現得更早(譯按:共修是指修道院的隱修方式)),但在西方的教會,共修制度卻後來居上,成為了主流。西方的教會對組織化和範疇化具有極大的熱情,並因此發展出不同的修道會和不同的教規。反觀東方的教會,卻一直對規條主義興趣卻卻,也從未發展出修道會的組織。這一點,部份是由於東方的教會相信,修道院的制度對僧侶個人的孤獨和沈思來說,不但沒有幫助,反而是一種障礙。

不過,除了單獨隱居的修行方式以外,東方的教會又發展出一種稱為小隱修團的鬆散修道團體。小隱修團由一些個別的隱士所構成,他們各住在看得見對方的距離外,但又會三不五時聚在一起,進行集體的禮拜。這種小團體,最先出現在埃及的沙漠,稍後再出現於阿陀斯山,最後又從阿陀斯山傳入俄羅斯。俄羅斯好幾代最有影響力的靈性導師,都是這種小隱修團的成員。聖謝爾蓋的弟子是最早生活在小隱修團的人之一。其後,俄羅斯最有名的一個小隱修團是如此的聲名遠播,以致在19世紀的時候,吸引了俄羅斯各階層的男男女女,奔赴它的所在地,尋求住在裡面的靈性導師的指引。

相關書摘 ▶《隱士》:隱居到森林的梭羅,卻因欠稅坐了一晚的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隱士》,立緒文化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彼得.法朗士 (Peter France)
譯者:梁永安

照見孤獨的神性
我有自己的太陽、月亮與星辰,有一個完全屬於我的小世界。
保持靜默與孤獨,就是讓自己向一種無形的力量敞開。

與其生活在孤獨中,而懷有一顆人群的心靈,
倒不如生活在人群中,而懷有一顆孤獨的心靈。

在我們的時代,孤獨經常會被視為一種病態,一種只會帶來「寂寞」的生活。然而,在較早的時代,那些透過離群索居尋求自我的人,卻是備受景仰的,被視為具有明辨能力和內在安全感的一群。

在這部流暢的作品裡,作者彼得.法朗士不但把歷史、傳記、哲學和神學共冶一爐,甚至還可以充當一本靈修用的讀本。透過流暢而精闢的分析,為我們揭示了隱士國度的瑰麗。在多方面都顯得豐富詳實,條理清晰而筆鋒帶感情,既包含嚴肅的靈性洞見與宗教意識的心理學觀照,復載有許多讓人讀來津津有味的趣聞軼事。

作者對古代中國以迄今時今日的隱士所作的論析,對我們這個害怕孤獨的社會,不啻具有震聾發瞶之效。

彼得.法朗士 (Peter France)

Photo Credit:立緒文化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