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威廉.亞伯(William L. Yarber)、芭芭拉.薩雅德(Barbara W. Sayad)

愛滋病人口統計學

人類人口在數據上的特性,稱為人口統計學(demographics)。公共衛生研究人員經常由年齡、社會經濟地位、居住區域、族群、性別等角度,來檢視人口族群,以求了解疾病傳播的動態狀況及其防治方式。牽涉到性感染疾病時,研究人員自然亦會檢視性方面的行為。隸屬於或不屬於特定族群,並不能使任何人免於感染HIV病毒。但某些族群就整體而言,面臨的風險確實較其他人為高,因為該族群在HIV病毒╱愛滋病防治、診斷、治療方面面臨特殊的挑戰。然而,許多屬於該族群的人,由於並未從事風險行為,便不至於身陷風險。

少數種族╱族群與HIV病毒

一九八○年代初期的美國,一般認為HIV病毒╱愛滋病是白人同性戀會得的疾患。然而時至今日,疫情已然擴大,愛滋病病例在少數種族╱族群中的比例分布亦產生轉變;如先前章節所述,黑人與西班牙裔人士受到影響的比例極高,可謂不成比例。隸屬於某個少數種族╱族群的事實本身,並非感染HIV病毒與其他性感染疾病的風險因子。然而在美國,種族╱族群卻成為風險的指標,與其他更基本的健康狀況決定因素有所關聯,如貧窮、無家可歸、缺乏高品質醫療保健管道、不願就醫、藥物濫用、居住於HIV病毒與性感染疾病盛行率高的社區等。

貧窮本身雖然並非風險因素,但研究發現,較高愛滋病的發生率與較低收入之間,存在直接關係。一項以市區衛生所中各種求診女性為對象的樣本研究發現,社會經濟地位(而非種族╱族群)與HIV病毒感染風險行為之間,兼有直接關係與間接關係;收入較低的女性具有風險較高的性方面行為。數種與貧窮相關的社會經濟問題(例如居無定所、取得醫療保健的管道有限等)皆直接或間接提高了HIV病毒感染風險。部分少數種族╱族群社群不願正視同性戀、藥物濫用等敏感議題。

  • 非裔美籍人士

美國所有種族╱族群當中,非裔美籍人士受到HIV病毒╱愛滋病的影響最為嚴重。美國的HIV病毒╱愛滋病流行使非裔美籍人士面臨健康危機,年輕的黑人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尤其身陷風險之中。在HIV病毒╱愛滋病所有的病情進展階段中(由感染HIV病毒到死於愛滋病),黑人受到的影響與其他種族╱族群人士相比,可謂不成比例。其原因與種族或族群並無直接關聯,而在於許多非裔美籍人士面臨的阻礙:貧窮、其他性感染疾病的高發生率、HIV病毒防治教育有限、背負感染HIV病毒╱愛滋病的汙名等。

HIV病毒防治的另一項障礙在於恐懼、隱瞞男性間的性行為。恐同與汙名化可能導致部分非裔美籍的男男性行為者對外表示自己為異性戀,或是不公開其同性性行為。黑人男性與其他男男性行為者相比,較可能抗拒男同性戀的身分認同。此種不公開自我身分認同的現象,可能會使HIV病毒防治教育更難以適當施行。其他致使非裔美籍人士風險較高的因素,包括性感染疾病的患病機率高於美國其他種族╱族群、對HIV病毒感染狀況缺乏認識,以及傾向與同種族╱族群對象發生性行為,導致每經過一次性接觸,便面臨更高的HIV病毒感染風險。

二○○九年,非裔美籍人士與其他種族╱族群人士相比,占HIV病毒感染新增確診病例數的比例較高(百分之五十二)。此外,患有HIV病毒╱愛滋病的黑人往往壽命不長,且死亡率更高。黑人確診感染HIV病毒的預估終生罹病風險,高於白人與西班牙裔人士:黑人男性為百分之六點二,即十六人中有一人,黑人女性則為百分之零點九,即三十人中有一人。二○○九年,所有非裔美籍人士的HIV病毒感染預估新增病例當中,黑人男性占了百分之七十。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的預估發生機率,黑人男性是白人男性的六點五倍以上,是拉丁美洲裔男性與黑人女性的二點五倍。

黑人男男性行為者受到的影響尤鉅,二○○九年,黑人男男行為者占了黑人男性新增感染病例中的百分之七十三,以及所有男男性行為者中的百分之三十七。出現於黑人男男性行為者(年齡十三至二十九歲)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高於任何其他年齡與種族╱族群的男男性行為者。此外,年輕黑人男男性行為者的HIV病毒新增感染人數,二○○五年至二○○九年間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八。二○○九年,所有黑人預估新增感染病例當中,黑人女性占了百分之三十。大多數黑人女性(百分之八十五)透過異性間性行為感染HIV病毒。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的預估發生機率,黑人女性是白人女性的十五倍以上,是拉丁美洲裔女性的三倍以上。

  • 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人士

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社群是族群、文化的多元混合體,是美國增長最快、規模最大的族群,HIV病毒╱愛滋病的流行已對此社群構成嚴重威脅。靜脈注射毒品使用、性感染疾病、貧窮、教育、文化信仰等因素,使其面臨HIV病毒防治方面的挑戰。

二○○九年,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人士占了HIV病毒感染新增確診病例的百分之十八。同一期間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的發生機率,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人士是白人的三倍。西班牙裔男性確診感染HIV病毒的預估終生罹病風險為百分之二點九,即一百零三人中有一人;女性為百分之零點九,即一百一十四人中有一人。二○○九年,所有拉丁美洲裔人士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中,拉丁美洲裔男性占了百分之七十九。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的發生機率,拉丁裔美洲男性為白人男性的二點五倍。

二○○九年,男男性行為者占了所有拉丁美洲裔男性新增感染病例的百分之八十一,以及所有男男性行為者當中的百分之二十。拉丁美洲裔男男性行為者當中,有百分之四十五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出現於三十歲以下男性。拉丁美洲裔女性雖然僅占二○○九年拉丁美洲人士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的百分之二十一,新病例發生機率卻為白人女性的四倍以上。有鑑於美國的西班牙裔╱拉丁美洲裔社群增長,HIV病毒╱愛滋病於此族群中的盛行率將逐漸影響美國民眾的健康狀況。防治方案必須特別關注此社群與其他多元社群的文化多樣性。

  • 亞裔人士╱夏威夷原住民╱其他太平洋島民

即便亞裔人士、夏威夷原住民與其他太平洋島民僅占二○○九年HIV病毒感染新增確診病例總數的百分之二不到,此一百分比卻可能因為這些人口群體在美國不斷增長而上升。由於語言與文化障礙、缺乏取得管道等諸多問題,這些少數族群時常未充分利用醫療保健與防治服務。

亞裔人士、夏威夷原住民、太平洋島民當中,有著許多不同國籍的人士,如中國人、菲律賓人、韓國人、印度人、日本人、薩摩亞人、越南人等等,更有一百多種語言與方言。由於許多生活在美國的人皆於境外出生,接收公共衛生訊息時會遭遇文化與語言障礙,致使防治教育非常具有挑戰性。大部分HIV病毒感染者皆為男男性行為者。上述人口群體中的女性,感染HIV病毒的方式主要為高風險的異性間性接觸。

  • 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

在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族群中,HIV病毒╱愛滋病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問題。此人口群體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確診病例,占美國新增通報確診病例總數的百分之一以下。男性最大宗的病毒傳播類型來自男性間性接觸,女性則為高風險性行為。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感染HIV病毒的共同風險因子,包括貧窮、教育程度較低、取得醫療保健的管道較少等。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的酒精、非法藥物使用率,高於其他種族╱族群人士;此現象使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較易面臨額外健康壓力,包括感染HIV病毒。

為求產生效果,HIV病毒╱愛滋病的防治教育,必須考量聚居於多處的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針對個別部族的文化與信仰,量身打造教育方案。美洲印第安人與阿拉斯加原住民人口,至少組成了五百六十二個美國聯邦承認的部落,以及至少五十個由州承認的部落。由於每個部落皆各有其文化、信仰、習俗,且可再細分為不同語言的群落,要為各地部族制訂出有效的防治教育方案,可謂一大挑戰。

同性戀社群

美國全國男女同性戀特別工作小組(National Gay and Lesbian Task Force)成員羅伯特.布雷(Robert Bray)表示:「愛滋病為原本見不得人的弱勢族群,掛上了人的面孔。」自HIV病毒╱愛滋病開始在美國流行以來,所受影響與其所占人口比例最不相符者,當屬男男性行為族群。雖然流行病學專家並不確定HIV病毒一開始如何進入男同性戀社群,確定之事只有此種疾病如同野火一般傳播,主因在於肛交是一種高效的病毒傳播方式。除此之外,由於政府與大眾對於所謂的「同性戀疾病」缺乏興趣,使得初步研究、教育與防治工作受到嚴重阻礙。距離HIV病毒首次出現三十多年後的現在,男同性戀社群仍持續因愛滋病造成的反覆重挫而搖搖欲墜。

男男性行為者一詞,是對於一個多元族群的行為描述,此族群中有許多人私下或公開表明自己為同性戀或雙性戀,另外有些男性與同性發生性關係,卻認為自己不是同性戀或雙性戀。即便男男性行為者的愛滋病病例數於一九八○年代、一九九○年代期間有所下降,晚近的資料卻顯示出增加的趨勢。二○○九年,此族群的愛滋病確診病例數,占所有愛滋病確診病例數的百分之四十九。男男性行為仍是二○○九年最大的傳播類型,占成人與青少年愛滋病病例加總的百分之七十四。

即使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估計,同性戀男性、雙性戀男性、其他男男性行為者約占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二,自一九九○年代初期以來,此族群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仍持續增加。二○○六年至二○○九年間,每年的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中,男男性行為者皆占百分之五十以上。二○○九年,男男性行為者占HIV病毒感染確診病例的百分之五十七。如先前所述,HIV病毒╱愛滋病已嚴重影響非裔美籍男男性行為者,尤其年輕人。二○○六年至二○○九年間,此族群是美國唯一在HIV病毒感染新增病例數據上出現顯著增加的風險族群。年齡十三歲至二十九歲的男男性行為者,其HIV病毒發病數由二○○六年至二○○九年間顯著增加(百分之四十八),每年約增加百分之十二。圖6.8顯示出十三歲至二十四歲的非裔美籍男男性行為者與其他種族相較,在HIV病毒感染確診數上呈現遽增趨勢。

Photo Credit: 大家出版

高風險的性行為是大多數男男性行為者感染HIV病毒的原因。未使用保險套的肛交仍持續為男男性行為者面臨的主要健康威脅,隨意與多名性伴侶進行無保護的肛交(barebacking)尤其危險。進行無保護性行為的原因至今仍並未完全明朗,但研究已指出數個因素,包括對於HIV病毒的治療改善抱持樂觀態度、藥物濫用、性方面的決策混亂錯雜、上網尋找性伴侶、未能實施安全性行為等。上述男性中有一部分可能進行血清分類(serosorting),亦即認定對象的HIV病毒血清狀態與自己相同,並與之發生性行為╱無保護性行為。對於有多名性伴侶的男性而言,單單利用血清分類的效果,恐怕不如持續、正確使用保險套,因為有些男性並不知道自己的HIV病毒血清狀態,或是不願透露。事實上,一項使用數學模型(mathematical modeling)的研究發現,血清分類對於男男性行為族群可能毫無裨益,且在HIV病毒檢測度低的情況下,可能使感染風險加倍。

HIV病毒流行三十多年以來,證據顯示男同性戀與雙性戀男性低估了其中的風險,且難以維持較安全的性行為。新醫療方法的成功,可能意外導致男男性行為者的風險行為漸增,原因在於部分男同性戀似已放棄較安全的性行為。研究已指出治療方式改善所導致的幾項後果,包括對於感染HIV病毒的負面想法降至最低,相信接受新療法的性伴侶不具傳染力、更加願意進行無保護肛交等。

除了高風險的性行為外,致使男男性行為者感染HIV病毒之風險增加的因素,包含高機率患有其他性感染疾病、社會歧視、貧窮、缺乏醫療保健管道、汙名化、同時發生的各種心理問題、缺乏風險評估、不知遭受感染、兒童性侵、酒精與非法藥物使用、恐同、滿足於感染HIV病毒的現狀、伴侶暴力等。有鑑於美國男男性行為者族群的嚴重HIV病毒╱愛滋病感染問題,美國政府已開始著重於對抗HIV病毒╱愛滋病對該族群造成的毀滅性影響。舉例而言,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已配置大量預算,支持州與地方的衛生部門以及社區組織,為男男性行為者提供防治服務,包括少數種族╱族群中的男男性行為者。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亦支持多項以男男性行為者為重心的HIV病毒防治介入措施,為其提供訓練與技術援助。

相關書摘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你該知道的「墮胎」知識與爭議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性的解析 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大家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兒福聯盟

作者:威廉.亞伯(William L. Yarber)、芭芭拉.薩雅德(Barbara W. Sayad)
譯者:林哲安

創造繼起的新生命,是性的重大意義之一;
但性的意義遠遠不僅止於傳宗接代,它更是對於我們的生命的自我完成。

「生,還是不生?」「拿掉還是生下來?」「去醫院生,還是在家裡生?」這一連串和性有關的決定,決定了我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的社會允許、支持我們做哪些決定,也決定了我們的社會是什麼樣的社會。

本書是《性的解析》系列的第三冊,著重在懷孕、生產、性的健康、疾病與醫療,這一冊的內容更接近我們的身體,也同樣接近我們的人生。

在本書中,我們將更深入認識以下這些議題

  • 避孕的方法有哪些?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法?你╱妳支持墮胎權嗎?贊成與反對的原因分別為何?
  • 不孕的原因是什麼?如何治療?生產一定要到醫院嗎,有沒有其他的替代方案?為什麼會有產後憂鬱症?
  • 人對於自己身體形象的感受,如何影響其性生活?身心障礙者如何享受性生活?如何獲得性權?有哪些疾病與性有關?
  • 什麼是性功能困難?有哪些不同的類型?有哪些因素會導致性功能不滿?
  • 哪些行為提高了性感染疾病的風險?性感染疾病的種類有哪些?應該和性伴侶聊聊對方的性史和性病嗎?如何談起?
  • 什麼是愛滋病?經由何種途徑感染?愛滋病的傳布呈現什麼樣的人口學現象?如何防治愛滋病,並保護自己?如果HIV病毒檢測結果呈現陽性,怎麼辦?

本書提醒了我們,性從來都不只是性,它關乎身體,也關乎觀念,更關乎他人和我們的人生。

本書是在美國長久以來採用,並廣受歡迎的大學性教育教科書,中譯本分為三冊出版: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1:身體、性別與各年齡層的性
性、流行文化與媒體╱不同文化與時代背景中的性╱關於性的批判性思考╱性學研究╱女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男性性器官、性生理與性反應╱性別與性別角色╱性別變異╱兒童與青少年期的性╱成年期的性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2:性愛與溝通、性表現、性犯罪與性產業
愛與性╱嫉妒╱溝通與衝突╱性行為╱性腳本╱性變異╱性偏好症╱性騷擾╱性攻擊╱性侵害╱反對性歧視╱性交易╱同性婚姻╱性權

性的解析──美國大學性教育講義3:懷孕、生產、性的醫療與健康
避孕與節育╱墮胎╱受精╱懷孕╱不孕╱生產╱父職與母職╱性的健康╱性與癌症╱性功能困難與不滿╱性感染疾病╱人類免疫缺乏病毒與愛滋病

getImage

Photo Credit: 大家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