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瓶顆

今年(2019年)年初,我向日本公司多請了幾天假返鄉度假。回日本前,我一反常態決定為日本同事準備一些來自「台灣」的禮物,就當作感謝他們讓我多請了幾天假、今後也請多多指教的微薄心意。

然而我馬上又想到,日本人是很難討好的。怎麼說呢?其實很多日本人對海外不怎麼感興趣,更有不少日本前輩在言談間透漏,自己只買日本國產食品。看到這裡,大家怕是覺得無解了,不過,人都是視覺的動物,而日本人更是生活在樣樣精緻的環境當中,因此我便想到,這次挑選禮物,好不好吃是次要,好不好看才是我的首要任務。

最後,我看上了台灣某品牌華麗、融合傳統及現代設計風格的文創包裝,在我心裡,這個品牌的糕餅不是最好吃的,但卻是包裝最好看。回到日本,果真如我的預料一般,這些禮盒在辦公室一亮相,同事便驚呼連連,各各面無難色收下了我的禮物。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瓶顆

台灣品牌糕餅的華麗包裝(photo credit:瓶顆)

層層包裝原來各有各的任務

日本精緻、美麗、無微不至的商品包裝聞名國際,更深受台灣消費者喜愛,不過相信實際來日本買過東西的人,也會驚訝日本在包裝上的繁複。除了美觀,一層一層的包裝更有各自的任務,可能是防翻倒的實用目的、也可能是讓商品更顯體面的社交目的。

在日本生活了四年的我,在大大小小的場景裡與日本文化碰撞。在這當中我有一些體悟與想法,這一篇文章就針對日本的包裝文化,與大家分享我的觀察。

日本民族主義植入包裝設計中

相信許多人來到日本,特別是到百貨公司採買伴手禮時,常常會受到目標外的商品吸引,除了商品本身的特色外,饒富日本風味的講究包裝,也是我們駐足的原因之一。但為什麼日本的包裝能這麼吸睛呢?這部分與日本強烈的民族主義有些關係。

日本是個島國,在文化上強調高度的和諧及統一,再加上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讓強烈的民族主義深植人心。生活在日本,也時不時會感受到,日本人「以身為日本人」為傲的潛意識。例如前面也有提到的對國外興趣缺缺、偏好日本產的商品等,而這部分的意識也體現在包裝設計上面。

大家不難發現,日本許多商品都會將日本傳統美學融合現代元素,創造出一個充滿日式風格的造型。這除了凸顯背後的文化含義,也迎合日本消費者的喜好;在我們外國人眼中,更是滿滿的特色。

若將場景拉到日本的日常生活上,又會碰到那些與包裝相關的衝擊呢?以下分享幾個你可能也有遇過的情況。

  • 便利商店:冷熱食分開裝

和台灣一樣,日本便利商店是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食衣住行育樂都和它息息相關。

然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這樣的經驗,當你的結帳商品中,有熱食或熱飲及其他商品時,店員會自動將熱的商品裝一袋、其他的裝一袋,就怕溫度會影響其他商品的品質。

  • 生鮮超市:多包一層防止「流湯」

和民眾生活息息相關的生鮮超市,除了免費提供塑膠袋之外,部分超市還會為有購買肉類食材的客人,在早已妥善用保鮮膜包裝好的盒子外,「貼心」再套一層透明塑膠袋,為的就是要防止肉汁外流,汙染到其他商品或包裝。

有些超市會直接擺出一捲一捲的透明塑膠袋,供客人自由使用,有些則是結帳時,由服務人員將有可能會「流湯、流汁」的商品,額外再加上一層透明塑膠袋保護。

當然,隨著環保意識抬頭,現在也有愈來愈多超市不再免費提供塑膠袋,而改以付費提供的方式呼籲消費者自備購物袋。

單次授權

photo credit: 瓶顆

日本超市肉品在保鮮膜包盒子外,會習慣再套一層透明塑膠袋防止肉汁外流。(photo credit: 瓶顆)

百貨公司:紙袋送的是體面

去到百貨公司逛街購物,除了買自己的東西外,更多的大概是買來當禮品送人。櫃位結帳時,店員通常都會向客人問一句:「請問是要送禮還是自用?」若是自用,店員就妥妥貼貼將商品裝進提袋內,交給客人,就完成一場交易。但若是遇到是要送禮的客人,就會延伸出以下對話:

「請問您需不需要分送時使用的小袋子呢?」

「請問您額外需要幾個紙袋呢?」

我剛開始到日本生活第一年,有一次要到百貨公司買禮物送人,就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下我還頗納悶,不懂為什麼店員要這樣問我,後來店員看我沒有搞清楚狀況,也沒多說什麼,就只是笑笑多附了紙袋給我,那時候我只覺得賺到了,因為日本店家所製作的紙袋都很漂亮。

後來我才知道,日本人送禮也送一個體面,就像文章最開頭的故事一樣,一份禮物會經過日本人從內到外嚴格檢視,因此從最外層的紙袋、裡面的禮物包裝到禮物內容,都馬虎不得。

日本在包裝文化上,的確十分講究,不論是機能性還是裝飾性,日本都將這兩者發揮到極致。雖然在這背後,不免會有過度包裝的疑慮,但日本政府也在擬定法規,計劃讓零售業停止免費塑膠袋的服務,企圖減少塑料資源的消耗。

不過精緻的外包裝及以客為尊的服務業精神,還是能靠其他點子提供更好的解決方案,在充滿獨特創意的日本社會,相信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找到兩者之間的平衡吧?

本文經英語島雜誌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