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街參與韓國瑜造勢活動的民眾,是一群「我不想改變/被改變」的聲音被掩蓋漠視、被從318以來開始逐步掌握主流話語權的所謂的「進步政權」或進步青年所忽視或不認同,看著民進黨全面執政、幾乎沒什麼阻力就推動多項政策,而且終於踩到了平時不太問世事的他們某些痛點後,而滿腹委屈和不爽的人。
文:PFL
上星期六我到凱道參與韓國瑜的造勢大會,當天在我的臉書上,朋友們紛紛表示無法理解為何會有如此多人願意上街。我在現場待了3個小時,將我的所見所聞化為大家對「韓粉」常見的三個問題的回答,幫助思考我們該怎麼走向共同的未來。
1. 參與者的樣貌:他們是傳統國民黨的支持者嗎?
參與者確實以50-65歲的人居多,但並非完全沒有年輕人,我看到不少爸媽帶小孩、阿公阿嬤帶孫子或兒媳一起來的,也有和我差不多年紀的情侶、年輕女性。就算遠離了舞台,看不到大螢幕,他們在遠處的自由廣場、國家圖書館的便利商店,也都會用手機一直看直播,他們體力不那麼好,不時需要吃東西、上廁所、坐下休息,但可以感覺到大家的意志和興致都很高昂。
有人講帶著中國鄉音的國語,但也有不少講台語的,他們不是那種國民黨傳統支持者樣貌的外省權貴菁英,不是高社經地位的知識份子,我感覺他們和在台北東區那些喝下午茶的有錢房東不同,就是老百姓,和現在韓國瑜塑造的「庶民」形象是相符的,他們要一個(他們以為)和他們一樣的人當國家領導者。
2. 參與者在意自己「被黑」、被稱作「土包子」嗎?
越是被「黑」,他們就越團結,因為感受到其他地方的不友善,所以更加需要在這樣的場合找到彼此,聚集在一起,越是用「攻擊」的方式(包括用外遇或草包),只會更加強「現在外面都在攻擊韓國瑜並且污名化其支持者,我們都不要再去聽信那些話」,原本就封閉的城牆就越堅固,沒辦法對話,更不可能看什麼媒體報導或數據資料(因為那些都是蔡政府和民進黨網軍操作的,都是假新聞),只信「自己人」的消息,越是這樣,就越沒有任何的負面消息可以傷害他們和韓國瑜。
「草包」、「土包子」等帶有貶義的辭意已經成功被翻轉,他們很自在且得意自稱「土包子」,並且對於土包子將改變這個世界感到信心滿滿,世界終將屬於土包子們,而不是那些讀很多書、滿口艱澀/文青語言的政治菁英。
多數人都覺得自己正在「參與創造歷史的一刻」,歡欣於自己出於自主意識上街頭,歡欣於人數節節上漲創紀錄(也許就像是318對很多人來說一樣?)。上街頭、參與政治、監督政府、討論公共議題這些事情,從來不是他們的日常,他們最能夠展現自己意志的方式是投票,現在上街支持政治人物已是跨出重要一步。
3. 蔡英文執政後的「改革成果」,在參與者眼中是什麼樣子?
幾個重要議題:同性婚姻合法不是台灣人權成就而是毀滅傳統家庭價值、非核家園不是能源正義而是缺電和漲電價、年金改革不是延續撫敘基金的未來而是對軍公教的不公背叛和污名化、轉型正義不是面對歷史傷痕而是追殺清算的東廠,他們對這幾年的政策與所謂進步同溫層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想法,當進步派不滿民進黨,是因為覺得改革不夠快不夠多沒有把握時機,但對他們來說可能早就都「太過頭了」。
他們不只是為了韓國瑜這個人而來,而是上述那些議題,韓國瑜和國民黨成為一個出口,他們最近已經釋放很多訊息,如果順利「重返執政」,年金改革要恢復18%、同性婚姻合法化要退回、核四廠要重啟等等,基本上蔡英文政府上任後的多數改革都是錯的,應該要被下架,然後讓人痛苦焦慮的改革都應該收回,不然人民就不會快樂(並且有錢而安全),這是最重要的事。
對了,很多台派擔心韓國瑜「賣台」,但他已經化解這題了:「不管誰執政都應該要顧主權(意思就是蔡英文和民進黨不要再拿這個梗來煩了)」,所以對支持者們來說,他們並不擔心台灣會被國民黨或韓國瑜賣掉,而是他們認同的「中華民國」會持續被弱化和消失。但這也不比快樂重要。
核四重啟的公投接下來應該會是重點,每個捷運站出口都有大量的志工在邀請大家填連署書而且成果豐碩,話是這樣說的:「你看現在都缺電」或是「如果韓國瑜當總統,我們不能讓他遇到缺電或是要漲電價,所以我們要重啟核電」,在這裡完全不可能討論核廢料、電價、備載容量、能源轉型。
真正的亡國感是:社會如何走到如此隔閡的田地?
也許是造勢活動的魔力之一?用最簡單的指令讓群眾一起喊口號、揮舞旗子、上街、投票,讓在場的人感覺「就是這麼簡單」,就可以改變國家、拯救中華民國的未來,而不是在已經很辛苦的日常生活中,還得花時間去進行艱澀又複雜而且很難有正確答案的公共政策思考討論。
試著和周圍的幾個人攀談聊天,我不覺得他們是狂熱的極端份子,也不是反智被洗腦的無知粉絲,他們是一群「我不想改變/被改變」的聲音被掩蓋漠視、被從318以來開始逐步掌握主流話語權的所謂的「進步政權」或進步青年(甚至可能是他們的下一代)所忽視或不認同(放棄溝通也算),看著民進黨全面執政、幾乎沒什麼阻力就推動多項政策,而且終於踩到了平時不太問世事的他們某些痛點後,而滿腹委屈和不爽的人。他們可能就是小學老師、巷口麵攤或早餐店的老闆、過年才會見面的親戚、對面的老鄰居、久未聯絡的國中同學、甚至是爸媽(看到有朋友直到昨天才發現自己爸媽是韓粉)。
所以對我來說真正的亡國感是,這個社會是什麼時候走到如此隔閡、對立的田地的?如果我們連自己日常生活中,甚至是身邊親近的人都會被嚇到發現根本不了解對方在想什麼了,接下來又要如何彼此對話、溝通,一起走向怎麼樣的共同未來呢?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