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文誠、潘忠韋

配球:最精彩的鬥智

曾文誠

投手負責投球,捕手則負責接捕,有人以夫妻來形容兩人的合作關係,可說再貼切不過。能不能讓打者擊球失敗,進而贏得比賽,就看他們如何配合,所以我向來認為投捕是防守上的重要一環,是看球的重點,當然也是講球的重點,所以我總會多花點時間來談投手球路及投捕配球。

然而我並非一開始就把焦點放在配球上,但有機會看了很多的日職比賽後,我發現球評很常把重心放在這裡,久而久之也讓我看出興趣來,那簡直是最精彩的鬥智。

要談投捕手配球就得從投手投出的各種球路說起。很多人會問我如何看得懂投手的球路?這可以分成兩個部份來談。首先很基本的,就是要了解投手擁有什麼樣的球種,如果在中職就可以問當事人或接捕的捕手,過去我有到中職每個球隊看春訓的習慣,那時新洋將剛到,是觀察的好時機,所以也順便了解他的球路,如果是球季中才來的,那麼問接捕過的捕手是最直接的方法。

如果國外的職棒就利用網路資訊,現在網路發達,網上不僅有投手擁有的球種資料,連速度與球的轉速都有,有了這些資訊做依靠,才不至於明明投手丘上的人沒有的球路你硬是「指鹿為馬」,就有損你的專業了。

了解投手的武器之外,第二是你要有球種行進軌跡及速度落差的概念。例如速球之外,直線變化球有指叉、變速球等,橫向變化球有曲球、滑球等,有了這些球種大概運行的方向後,接下來就是這些變化球種和該投手速球的速差,通常一位投手直球球速若在一百四十五公里左右,那麼他的變速、滑球大約會往下掉個十公里左右,曲球則再下探十公里,這是大約值,每個投手可能都有些許差距。

此外,還有要注意的是了解每一個球種的握球及投球方式,他們是如何出手的,這樣就更容易判別了。

知道了投手有什麼球種武器,了解每一球種大約的速度,再了解球行進的軌跡,差不多就可以判斷出投手投的是什麼球路,如果配合電視畫面的慢動作重播,大概就八九不離十了。

功課若要做得更精細,大概就是要了解投手的球種比例分配,雖然有些投手號稱會投數種球路,但實際比賽時,即便是先發投手也頂多只會用三到四種,所以有了大約比重的觀念,與決勝球的使用,對你在觀測或預測球路上都是很有幫助的。

有了以上這些概念後,判斷球種對你來說應該就不難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一個以滑球為主要球種的投手,若投出個往右打者外角變化,球速約一百三十五公里速度的球,說他剛投出滑球就是正確的答案了。

不過要提醒的是,某些投手因為同時擁有相類似的球種,有時會造成判斷上的困擾,例如把同樣直線變化的指叉球說成變速球也是有可能發生的,這是必須要注意的。

投捕手配球則可以分兩塊,其一是分析已發生的,舉例來說,如果投手在一個內角速球之後,再丟個偏外角的變化球,這是很典型以位置及速差來困惑打者的策略,這時就能分析投捕手思考的方向,這種傳統的配球模式,在學生棒球比賽中比較常見,但在更高階的職棒比賽,球與球之間都充滿了算計,即便投壞球都可能是一種配球的過程,過去我很愛去分析葉君璋的配球,因為常不按牌理出牌,所以即便球已經投出,還是讓播報室的我也跟著要細想下一球,因為他常會要投手同一個位置連來兩三顆。

拜科技進步所賜,現在的電視轉播常有每個球種的進壘點,甚至不同符號標示球路,所以要解說就容易多了。但早年沒有這樣的技術,只能以口述方式說明,但常常講了半天,觀眾還是一頭霧水,所以後來就和當時的導播于大光研究,如何用好球帶九宮格來標示球路,加上電視公司後製,儘管有點土法煉鋼,但總算從無到有搞定,也算是轉播史小革命,後來做出心得來了,連打者的打擊熱區也做得出來,那時的做法是我先把手中的資料蒐集起來,逐一在紙上畫出打者擊球九宮格交給于導,他們再去後製,這樣做很能增加轉播的可看性。

記得有次統一獅洋將賀亮德打擊時,此時轉播畫面就秀出他的打擊習性,我對著畫面說,他的弱點在七的位置,結果投手下一球就丟出顆外角滑球,他老兄揮了個大空棒。還有一次現任聯盟秘書長馮勝賢在總冠軍戰上場時,我對著畫面九宮格說:「雖然他長打不多,但投這個位置很危險!」下一球,他就把球轟向左外野,每當這種情況都讓我特別有成就感,那是金錢難換的。

話回到配球,美國職棒明星球員A-Rod退休後現已轉戰球評界,他的評論內容頗受好評,但唯獨有人對他在評述過程中喜歡猜測球路很有意見,這一點我倒是有不同看法,我認為A-Rod是習慣使然,身為打者的他原本就有預測球種的習性,這種習性自然而然地帶進轉播席,常常不自覺地透過麥克風說出下一球可能會出現的球路。我個人則認為轉播猜球其實是一種樂趣,和球迷共同「娛樂」的一種方式,就好像你變身為打者,和投捕手玩剪刀石頭布一般,想想看我在轉播位子,你在電視機前,大家一起玩看誰猜得對,不是很有趣的一件事嗎?

相關書摘 ▶《如何當個好球評》:不管你信不信這些「轉播禁忌」,反正我是信了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如何當個好球評:曾文誠×潘忠韋的完全球評手冊》,好讀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曾文誠、潘忠韋

一場非科班與科班的棒球對話,
聽曾公、喇叭分享播報台前台後的故事!

擔任球評三十年的曾公對談球員出身的球評喇叭,
聽曾公大談多年球評播報秘訣,
聽喇叭吐露球員轉球評的成功經驗!

「能擔任球評的條件很多,其一是不間斷的學習」——曾文誠
「我可以做的就是,把選手的努力與汗水轉化成語言,讓觀眾感受」——潘忠韋

曾文誠、潘忠韋

Photo Credit:好讀出版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