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獲量創下新低

進入秋季後,最能代表日本秋季味覺的魚種,莫過於秋刀魚了。肥美的脂肪灑點鹽下去烘烤後,香味撲鼻而來,每年在日本東北各地,等待第一次的捕撈後,隨即會展開烤秋刀魚祭典,上千隻新鮮肥美的秋刀魚端上桌,煞是壯觀。不過今(2019)年的秋天,秋刀魚的捕獲量卻跌入了新低,未來恐怕有消失的危機。

9月底在日本東北宮城縣氣仙沼市舉辦的秋之祭典「海之市」,當中最受到歡迎的「秋刀魚炭火燒」,因為今年秋刀魚的捕獲量不足,必須要靠冷凍的秋刀魚來「充數」。這個過往因三一一大地震後,在2014年開辦的振興東北活動,每年都能吸引超過3500人,但是在今年卻因為秋刀魚貨量不足下相形失色。

同樣的場景也發生在東北的山形縣,該地的秋刀魚祭典也只能以冷凍魚代替。該會的副會長說:「這是要傳達給災區們同胞心意的祭典,並沒有打算中止,就算是冷凍的秋刀魚,也是囤積很多脂肪,同樣很美味的。」

今年的秋刀魚初次捕撈在8月底解禁,隨後兩週的9月中旬進行二度捕撈,並前往東京盛大舉辦了秋刀魚祭典,那時多少勉強可以維持新鮮魚貨的供應量,但在之後就延到了9月底才有第三次捕撈。第三次的捕撈終於有了21噸漁獲,但中型魚4成、小型魚6成,除了小型魚偏多外,未來是否能開放捕撈,都是未知。

中國掀起和食瘋

為何秋刀魚漁獲在這幾年急速銳減?原因之一在於中國與台灣的漁船在近十年來也加入秋刀魚的捕撈戰裡。這幾年日本政府力推「和食走向世界」,尤其在和食被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在世界造成一股和食炫風。許多中國與台灣的漁船越界捕撈,或是過量捕撈等時有所聞。

根據北太平洋漁業委員會2016年統計資料,台灣捕撈秋刀魚竟然是世界最多,高達14萬5531公噸,而日本居次,有11萬4222公噸。就有日本漁業相關人士感嘆:「以前日本沒有對手的,因此我們夏天都在公海灑餌後,等待秋刀魚吃完肥美,秋天游到日本經濟海域後再捕撈,都是中小型船為主。」

然而,在和食文化於世界爆發後,中國的秋刀魚消費量也暴增,現在光是在夏天,就有不少中國與台灣的大型船,直接開到公海去捕撈,還未等秋刀魚肥美前就「一網打盡」,等到日本漁船秋天再去捕撈時,不只數量銳減外,很多都是小型秋刀魚。加上2015年後,不少中國漁船也都擅闖日本經濟海域,讓漁業當局相當苦惱,中共當局也多採取放任政策。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過去的秋刀魚霸主

過去日本一度是秋刀魚漁業的霸主,1958年時一度有年漁獲量58萬噸的紀錄。很難想像,在2017年後只落到10萬噸的數字。翻開2018年的數字,台灣18萬噸、日本13萬噸、中國9萬噸,幾乎就佔了全世界的秋刀魚漁獲量,說穿了也只有這三國在消費秋刀魚。

因此,在今年7月時,日本與中台等8國一起協議,制定秋刀魚的漁獲量限制不得超過55萬噸。不過2018年的漁獲量總數也不過44萬噸,跟真的「限制」比還是有段差距,加上還有部分私自捕撈未列入紀錄,未來是否要依據國家或是地域性來制定捕撈量,將是新的議題。

此外,中國作為新興消費市場,不少日本餐廳在上海或北京等地不斷開張,也拉抬了秋刀魚消費量。根據統計,台灣的秋刀魚漁獲一半以上是銷到中國、再來才是日本與台灣國內自用。

就有日本自民黨的議員曾說,當初推廣和食的美意,結果到最後變成壓縮到日本人的食用空間,想想還真是有點諷刺,在秋刀魚上尤其明顯。就連日本的和食連鎖「大戶屋」每年會舉辦的「烤秋刀魚限定定食」活動,也因為捕撈銳減,不得不終止提供。

水產王國的危機?

其實不只是秋刀魚,日本在推廣和食造成旋風後,也讓鮪魚與鰻魚等數量開始激減。雖然日本在養殖鮪魚與鰻魚的技術上相當成熟,不過秋刀魚因為過去產量穩定,並沒有真正養殖。依照這樣的速度,不出十年,秋刀魚的產量一定會低到要變成瀕臨絕種的魚類,各國如何在現在開始加強防範,將成為重中之重。

單就秋刀魚來看,殘酷的是,今年8月的漁獲量1008公噸,跟2018年近9000公噸有著天壤之別,就算從這幾年的8月來看,最差的2016年仍有4000公噸,也讓今年的秋刀魚價格比過往高漲一倍之多。日本漁業界開始擔心,將來日本的廚師可能都會因為日本的秋刀魚量少價高而放棄,轉而跟中國與台灣購買秋刀魚,造成不良循環。

同樣的情況也威脅到漁師們生計,捕撈秋刀魚至少要出海兩天,包括柴油與人事費用等都相當昂貴,今年秋天的捕撈期,也有漁船在第一次捕撈過後,第二次乾脆先休漁一輪。宮城縣女川當地63歲的漁業加工公司社長也說:「體系是一整串的,包括製冰、運送、加工、魚商店等都會影響。」準備了一年的秋刀魚祭典,結果成為「空白的一個月。」

根據記載,日本捕撈秋刀魚已有超過300年的歷史,過去作為「大眾食用魚」,秋刀魚是細長、肉不多的魚種,卻在日本的國民記憶中佔據很長時間。過往被中國、台灣給棄食的魚種,在2000年後開始翻紅,如今也威脅到日本的傳統。現在開始魚類資源管理也許晚了些,但日本「秋之味覺」能否在往後持續成為國民記憶,有賴全世界在這時候一齊發聲,共度難關。

責任編輯:羅元祺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