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比2016年那麼糟的選情,朱立倫依然優先把席次給了專業人士,再看吳敦義這次提的名單,就知道為何連國民黨內的人都看不下去——因為這個有如「分贓集團的花名冊」的名單直接放棄中間選民,連做做樣子都省了。
國民黨不分區名單出爐後,好幾個人選出乎意料,但引來的罵名卻遠遠比我預期的少,因為若要認真檢討,這份名單應該可以罵到那些五歲能抬頭的人有投票權為止。
關於這份名單裡面有多少老共的色彩,已經很多人的分析都談過了,但這並非我想著墨的重點,我也不打算針對個別人選討論。
以前大學修了政治學,老師介紹到選舉制度時,就提到了「比例代表」,也就是這次精采萬分的「不分區」。不分區名單可分成三塊,分別有不同的功能:
- 安全名單:安撫派系、壯大聲勢、酬庸
- 邊緣名單:自主性高的地方大老、能拓展選票的實力派
- 參考名單:提高新人知名度
這次國民黨的名單,絕大多數都是屬於酬庸,被安撫的派系也沒幾個,聲勢也沒有因此壯大。邊緣名單稱得上大老的,只有嘉義縣黃派的翁重鈞,有拓展選票能力的,大概是能用台語唸《論語》的謝龍介,言下之意,國民黨的不分區安全名單大概剩12席,下探10席。
能夠把「安全名單」變成拖垮國民黨選情的「不安全名單」,將一手好牌打到變相公的吳敦義,實在可以拿諾貝爾獎。
「撥亂反正、重返執政」的名單?誰會相信?
這份名單乍看之下很奇怪,但在2008年時,國民黨排出來的名單跟這份相當類似。當年不分區一到十名,分別是王金平、洪秀柱、曾永權、潘維剛、邱毅、鄭金玲、陳杰、李紀珠、張顯耀與趙麗雲,扣掉財經背景的李紀珠、文教體育的趙麗雲、禮讓親民黨的鄭金玲和張顯耀,都是國民黨的老面孔。
2008年這份由吳伯雄排出來的名單並沒有引發太多爭議,主要是國民黨選情不錯,而且從中央到地方的派系都有分到一杯羹,甚至代表軍系的帥化民排到19名都還當選。
但是台灣選舉文化、公民意識在此後快速改變,吳伯雄這一套提名邏輯在2008年適用,並不代表可以一直用下去。
2012年國民黨的不分區名單,我認為是國民黨近幾年最好的一份,而排出這個名單的人是馬英九,亮點分別是王育敏(兒福)、曾巨威(財稅)、楊玉欣(身障)、邱文彥(環境)、吳育仁(勞工)、李貴敏(法律)、蘇清泉(醫衛)與陳碧涵(藝術)。先不論他們後來到立法院的表現,對比當年民進黨不分區全是派系中人,國民黨的名單相當亮眼,也就是把過去排在不分區末段的「參考名單」放到「安全名單」,最後拿下16席不分區。
即使到2016年,國民黨選情崩盤到沒有下限,朱立倫還是扛著壓力,在不分區二到六名排了柯志恩(教育)、陳宜民(醫衛)、許毓仁(新創)、林麗蟬(新住民)與曾銘宗(財經)。即使選情這麼不理想、不分區人人搶的情況,朱立倫依然優先把席次給了專業人士。
再看看吳敦義這次提的名單,就知道為何連他們黨內的人都看不下去。雖然網路上罵很兇、笑很大的人,絕大多數都是本來就不會投給國民黨,但最令人唾棄的就是這點,吳敦義簡直把中間選民都當成沒有思考能力,連做做樣子都省了,這是民主政治最悲哀的一件事。
設計「不分區」時的初衷,還有人記得嗎?
兩大黨在不分區的提名上,一定要能充分發揮不分區的真正核心精神,就是讓那些具備專業、卻一輩子都沒機會靠選舉選上的人,能透過這個制度進入國會,制定出好的法案,但現在應該都沒人在意這種事了。
另外有個數據非常值得參考,2008年跨過不分區門檻的只有藍綠兩黨,換算後選票佔88.1%,2012年多了親民黨跟台聯黨跨過門檻,藍綠兩黨佔79.2%,2016年兩黨不分區總和再降到71%,這代表有越來越多選民把票投給第三黨,兩大黨的選票是逐漸萎縮的。
面對一塊逐漸縮小的餅,兩大黨的提名策略應該是要更加謹慎,提出亮麗的名單告訴選民「我們在乎這些議題、關心這些族群」,才能把選票極大化,而不是把分贓集團的花名冊昭告天下。
所謂「家醜不外揚」,把這些瘡疤掀給全國人看,國民黨是把選民看成什麼?到底什麼意思?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丁肇九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