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大風吹》用生動影音帶你穿越國界,每週探討一個最有意思的國際話題。建議全螢幕觀看!

如果大家有在關注英國的電視節目,會發現從11月初開始很多節目的主持人和來賓的領口都會別上一朵小紅花,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11月11號是英國紀念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國殤日,為了緬懷百年前為國犧牲的官兵和受難者,每年11月,全英國和部分大英國協的民眾會別上象徵戰後希望與生命力的虞美人花,表示敬意。今年紀念儀式在10號舉行,皇室成員、政府官員,以及現役與退役軍官在倫敦戰爭紀念碑前獻花,並在11點整默哀兩分鐘。女王伊莉莎白二世在觀禮時靜靜拭淚的畫面,成為英國媒體焦點。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英國女王在觀禮時落淚。

戰爭是許多國家歷史中的一道傷痕,許多國家會設立相關紀念日或活動,來紀念保衛國家的英雄、撫平傷痛,不過這些做法有沒有達到減少戰爭的效果?背後又有真正的反省嗎?來看英國、德國和日本,怎樣面對戰爭。

鮮紅色虞美人花,悼念還是美化戰爭?

在英國國殤日這天,不只倫敦,像是蘇格蘭的愛丁堡,北愛爾蘭的貝爾法斯特也有相關活動,雖然內容略有不同,但參與者身上都別著虞美人花。背後典故要回溯到一首悼念一戰的詩《在法蘭德斯戰場》(上詩詞卡),描述一戰的重要戰場法蘭德斯開滿了虞美人花,象徵士兵英勇的生命。1921年,專門照顧軍人和榮民的慈善機構皇家英國軍團(The Royal British Legion)成立之後,就把虞美人花設計成募款用的國殤日紀念別針。從此,小紅花胸針逐漸成為大眾文化一部份,象徵意義也從一戰擴大到所有的陣亡將士。

根據皇家英國軍團的說法,虞美人花的本意是表達對戰士的感念和對退伍軍人的關懷,但在不斷感謝之下,到底是紀念亡者還是歌頌軍隊,界線似乎有點模糊。有些人開始覺得配戴小紅花是政治行為,甚至是合理化戰爭下的暴力。2011年,FIFA國際足球總會就曾禁止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的球隊穿虞美人花圖案的球衣,因為其中含有「政治、宗教或商業訊息」。這項決定引發不少抗議,最後總會讓步,允許球員在臂章放上虞美人花。其實不只FIFA認為虞美人花不夠中性,反戰非營利組織和平誓言聯盟(Peace Pledge Union)也認為,小紅花帶有合理化軍事行動的疑慮,於是推出小白花別針作為替代品,去年賣出12萬朵。

Photo Credit: Reuters/達志影像

反戰非營利組織「和平誓言聯盟」推出小白花別針作為替代品。

面對質疑,仰賴小紅花別針募款的皇家英國軍團再次重申,無論任何顏色或款式,配戴虞美人花都象徵著希望、和平和對戰爭軍民死者的尊敬,絕非美化戰爭,也沒有政治立場,戴不戴是個人自由,不必過度解讀。

總理下跪的德國,透過教育正視歷史

除了英國之外,不少國家也有紀念一戰結束的傳統,但當年參戰的德國,除了地方活動之外,似乎沒有全國性的紀念儀式。德國敗戰後,不只喪失領土、背負巨額賠款,還犧牲了超過兩百多萬條人命。為什麼政府沒有積極紀念呢?並不是打輸了不願想起這麼簡單。根據洪堡大學史學家的說法,因為德國人對二戰的集體記憶要比一戰更沉重,罪惡感也比較深刻。另一個可能原因是,戰後崛起的納粹把一戰戰敗當成國族主義宣傳工具。在這些情境下,有學者認為在德國社會眼中,一戰似乎是開啟二戰的序幕,反而不像一場獨立的戰爭,所以才會彷彿遭到遺忘。

至於二戰的轟炸波蘭、屠殺猶太人等罪刑,千夫所指的德國就有比較積極的作為,除了賠款贖罪之外,1970年西德跟波蘭簽訂華沙條約時,德國總理布蘭特在華沙的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這一跪,讓布蘭特獲得一座諾貝爾和平獎,也讓德國開始被世界視為懂得反省的良知國家。除了國家領袖公開道歉之外,德國透過法律規定,不得使用納粹相關符號,也不能否認大屠殺的事實,教科書也必須要有一定篇幅的二戰歷史,讓未經歷戰爭的下一代能面對歷史。

為華沙之跪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德國總理布蘭特在華沙的猶太區起義紀念碑前下跪。

戰終還是投降? 日本的道歉在有跟沒有之間

同樣身為戰敗國,日本在面對二戰時的情緒,似乎要比德國來得更加複雜。1945年8月15號,昭和天皇透過「玉音放送」,向全國宣布日本停戰。同年9月2號日本正式簽署波茨坦宣言的投降文書,有些國家把9月2號訂為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但對日本而言,「終戰日」一直都是天皇宣布停戰的8月15號。1982年起,這一天成為法定的「追悼戰爭死亡者與和平祈願日」,每年日本政府和皇室都會在這天舉行追悼儀式,當天政府機關也會降半旗,並在特定時刻和民眾一起默哀。

雖然訂了紀念日,但日本國內對二戰的態度其實還是存在一些矛盾,而這些矛盾主要存在於天皇和日本政府之間。根據史料紀載,昭和天皇曾經想對外表達自己對於二戰的反省,不過因為修憲過後天皇成為虛位元首,這些悔恨與反省的字眼,最後都被保守的日本政府擋了下來,然而,日本皇室的反省與反戰的精神仍舊在皇室裡傳承,明仁天皇成為第一位在二戰相關的公開演說中使用「深刻反省」字眼的天皇,而德仁天皇即位後也在追悼儀式中重申「深刻反省」的反戰基礎。

過去日本天皇可說被當成「神」,雖然在二戰修憲之後成為凡人,但對當時聽到「玉音放送」會流淚的日本人來說,天皇依舊是至高無上的存在。聽見天皇投降、承認錯誤,無疑強烈衝擊保守派的宇宙觀,所以不管天皇怎麼說,為了保衛大和民族的榮耀,當時由保守派領軍的日本政府在面對二戰時,對於道歉、反省並不積極,一直到了1995年、二戰50周年時,當時的首相發表了著名的「村山談話」,為日本侵略行為表達由衷歉意,並表示國家的未來必須建立於反省之上。

1995年日本總理村山富市發表著名的「村山談話」,為日本戰爭行為道歉。

Photo Credit: AP/達志影像

二戰50周年時,日本首相村山富市發表著名的「村山談話」,為日本侵略行為表達由衷歉意。

雖然日本當局雖然有表達過遺憾與反省,但是他們的道歉並不是所有人都買帳,像中國就認為日本還欠中國一個正式的道歉,因為中國當局認為1995年的村山談話並沒有提到中國,即便2001年首相小泉純一郎曾經在出訪時對中國表達歉意,但因為沒有書面文件所以中方認為不算數。另外,日本首相要不要參拜供奉二戰戰犯的靖國神社,也經常引發國內外的爭議。

發動戰爭的國家,到底有沒有真心道歉,似乎永遠有爭議,但反過來說,有的時候就算侵略國和被侵略國已經就責任歸屬問題達成共識,還是有可能翻盤。例如今年中以來爆發的日韓貿易戰,導火線就是二戰賠償問題。九月份,波蘭也喊出德國應該要為二戰造成的傷害,賠償上兆歐元。儘管德國跟這兩個國家都已經簽署賠償協定,也履行了相關義務,但要怎樣道歉賠償才夠,恐怕又是另一個問題。

看更多《國際大風吹》

監製:李漢威
企劃:丁肇九、彭振宣、李漢威、羅元祺、劉冠伶
主持:李漢威
拍攝後製:鄭宇軒
核稿編輯:李漢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