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威爾的談話讓我察覺到,身體互相靠近是相當重要的。在人群中,例如遊行或慶典,人們會自然地與別人接觸。人數較少的聚會就比較難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除非大家的距離都夠靠近。
文:英格莉.費特.李(Ingrid Fetell Lee)
慶祝(Celebration)
慶祝活動是我們生命中喜悅的高峰。我們慶祝婚姻和夥伴關係,勝利和豐收,成長和新的開始。在這些時刻,我們欣喜若狂,有一種不可抗拒的衝動,要找人一起加入喜悅的行列。無論是幾百人在飯店宴會廳,還是一小群家庭成員在公園裡野餐,喜悅的最高形式會讓我們擁有集體的經驗。我們暫停日常的所有活動,舉杯慶祝、跳舞、吃大餐和嬉鬧玩樂。我們會拋開個人偏好、願望和焦慮,沉浸在大家共同分享的喜悅中。
我們為什麼要慶祝?從進化的角度看,慶祝好像沒什麼必要,大吃大喝和嬉戲都會耗費寶貴的資源和體力,也會讓我們無法從事有生產力的工作。然而,所有文化都會慶祝,動物也是如此。大象在分別後重逢時,會興奮地跺腳、小便、互敲象牙、拍動耳朵和繞著樹幹。他們繞著彼此轉圈圈,發出狂喜的吼聲、隆隆聲和咆哮聲。狼群聚在一起時也很喧鬧,牠們分頭出發找尋獵物,再度會合時,就會齊聲發出和諧的狼嚎,可以持續兩分鐘或更久。
所有動物中最會慶祝的可能就是我們最近的親戚黑猩猩。靈長類學家法蘭斯.德瓦爾(Frans de Waal)描述他們送新鮮的黑莓、山毛櫸和楓香樹枝到黑猩猩棲息地時,牠們表現出的典型慶祝行為。黑猩猩看見保育人員帶食物來,就會大聲咆哮,吸引附近的所有動物。接下來是瘋狂的親吻和擁抱,動物之間友好的身體接觸增加了一百倍。接下來,牠們會坐下來享用這些禮物。黑猩猩社會原本嚴格的階級制度此時可以暫時解除,大家都可以參與盛宴。
這些高智商生物也和我們一樣喜愛慶祝,暗示著一個有趣的可能性。也許慶祝不只是一種令人愉快的放縱,而有更深層次的目的。慶祝的獨特之處在於它是一種社群的喜悅。雖然我們有時會獨自慶祝,自己開心地跳起舞,或來一杯香檳,但我們更常與他人一同慶祝。最棒的慶祝活動會營造出包容所有人的喜悅氛圍。慶祝者洋溢著歡欣快樂的活力,在場的人都籠罩在歡樂的光環之下,帶來一種歸屬感與和諧,在慶祝時刻,每個人都在相同的喜悅中團結了起來。
這種情感共鳴將我們聚集在一起,強化了社群意識,並加強了與彼此的連結。研究顯示,與他人一起慶祝正面事件會讓我們更相信未來遇到困難時,這些人也會伸出援手。不僅如此,與他人一起慶祝也會增強喜悅的感受。經常與他人一起慶祝好事發生的人,比總是把好消息藏在心中的人更加喜悅。和伴侶一起慶祝對方發生的好事,更能擁有快樂的關係。有別人在場時,我們也更容易笑。正如馬克.吐溫所說:「悲傷可以獨有,但真正的喜悅一定要有人分享。」和別人一起慶祝,讓幸福時刻的喜悅更無與倫比。
然而,隨著我們的社交生活漸漸遷移到網路世界,我們可以慶祝的時刻和空間都變少了。許多慶祝已經被簡化為臉書貼文的「恭喜!」或「生日快樂!」。如果發送者沒有趕著要去下一場會議,可能還會多附上香檳和五彩碎紙的表情符號。人們每天努力維持工作和家庭生活平衡,加上社交媒體提供的模擬人際交流,讓我們很容易犧牲掉慶祝的機會。當我們把這些慶祝的時刻讓給了虛擬世界,我們失去了什麼?為什麼與他人一起慶祝的喜悅體驗,可以磨平生活的稜角?我們如何運用慶祝的美感,在生活中培養更多共享的喜悅?
大家一起來
建築師大衛.洛克威爾(David Rockwell)年輕時就很了解慶祝的重要。他小時候失去父親,母親再婚後,全家搬到了紐澤西州沿岸的小鎮。最近的某個下午,洛克威爾和我聊起他最早期的快樂回憶常發生在車庫上方的閒置空間,那是他們社區節慶聚會的地方,「那裡常常舉辦狗狗展之類的活動,我會和鄰居的狗一起參加。或是當成萬聖節鬼屋,或是在復活節舉辦兔子賽跑,或是為肌肉萎縮症患者舉行募款活動。」他和四個兄弟通常都利用現有的物品製作不同的背景,來進行慶祝活動,他說:「你知道那些窗戶用的捲簾嗎?把窗簾的捲筒放在室內,就可以當作移動式地板和輸送帶,利用繩子和水桶就可以在天花板上做變化。那裡就是我心目中對喜悅的想像。」
小時候親身體驗社群聚會的力量,讓洛克威爾三十多年來都為人們設計熱鬧的聚會場所:知名墨西哥餐館「Rosa Mexicano」、聯合廣場咖啡(Union Square Cafe)等餐廳,夏威夷毛伊島和紐約的安達仕飯店(Andaz),還有百老匯的劇院佈景,像是《洛基恐怖秀》(The Rocky Horror Show)、《長靴妖姬》(Kinky Boots) 和《髮膠明星夢》(Hairspray)。他說:「父親的去世、全家搬到別的地方,都讓我學習到某些事是無法控制的,但我也學到,為了特殊時刻表達心意,創造慶祝的場所是令人喜悅的。」對於追求永恆的專業建築師來說,這樣的體悟令人驚訝。然而正如洛克威爾所言,慶祝可以留下深遠的印象,有時候甚至比建築物的壽命還長。
創造慶祝的氛圍是洛克威爾的首要考量,二○○八年他受邀替年度最耀眼、最受期待的慶祝設計舞台:奧斯卡頒獎典禮。「如果你看一九三五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最棒的地方在於他們是為整個演藝社群慶祝。」早期的頒獎典禮不是在劇院,而是在大飯店舉行,雖然會場很大,但充滿親切感。大家坐在桌旁喝著香檳,而不是坐在面對舞台的座位上。但漸漸地,典禮移到劇院,並且逐漸開始針對電視轉播而設計。「結果變成舞台上表演節目,演藝人士在遠遠的台下,」洛克威爾描繪了劇院的透視圖,用圓子筆描出舞台與觀眾之間的鴻溝,「典禮變成了一種儀式化的產物,並沒有真正重視出席的演藝專業人士。」感覺更像是表演,而不像在辦派對,更糟的是大家常在廣告時間到外面拿飲料,而且獲獎者公布後,沒得獎的明星經常就會離開。典禮進行到一半,劇院席位有一半要靠補位的人撐場面。
「所以我們填掉六百個座位,並把空間分層,讓表演和體驗是屬於觀眾的。」現在,頒獎人和觀眾席只有四步的距離。舞台前方是圓形的,座椅以同心圓從舞台前向外擴張。頒獎人可以融入觀眾群,整個過程也讓大家更像是一家人。舞台還巧妙運用圓形劇場和體育競賽場的設計傳統,座位排成圓形,大家看得到舞台上的動作,也看得到其他座位上的觀眾。洛克威爾還建議,在中場休息時間安排樂隊上台表演,並且把劇場燈光調暗,氣氛就像在夜店。結果,大家開始喜歡參加頒獎典禮,有更多明星整個晚上都待著。
洛克威爾在奧斯卡頒獎典禮的成果說明了一件事——任何慶祝的重點都是人。情緒天生就具有傳染力,喜悅尤其如此。我們從別人的面部表情、語調和手勢而「感染」到喜悅。我認為這可以說明為什麼大頭照快照亭在派對上很受歡迎,特別是當你展示印出來的照片:它會引起人們注意相片中人物喜悅的面孔。成功的派對不只是邀請到很棒的賓客,還需要善用喜悅的擴散傾向,感染每一個人。
如果你要舉辦看奧斯卡頒獎的派對,而不是奧斯卡頒獎典禮本身,你會怎麼做?洛克威爾的談話讓我察覺到,身體互相靠近是相當重要的。在人群中,例如遊行或慶典,人們會自然地與別人接觸。人數較少的聚會就比較難把大家凝聚在一起,除非大家的距離都夠靠近。如果你參加過在大型體育館舉辦的中學舞會,體會過尷尬地站在一旁,等舞池內聚集夠多敢跳舞的人,你就會懂這種感覺。你不希望大家覺得被推擠和不舒服,但也希望大家無法避免互動。這對於擔心自己家空間太小、無法招待朋友的人來說,應該是好消息。事實上,空間太大才是問題。幾年前,我幫忙舉辦一場活動,但場地對與參加者的數量來說太大了。幸運的是,和我合作的厲害建築師想到方法,利用簡單的屏幕和盆栽植物將空間縮小一半。會場感覺熱鬧有活力,而不會感覺冷清。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喜悅的形式:張開發現美好的眼睛,世界就是最取之不盡的歡樂來源》,天下雜誌出版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由此所得將全數捐贈聯合勸募。
作者:英格莉.費特.李(Ingrid Fetell Lee)
譯者:黃庭敏
追求外在有形的美,一點也不膚淺
鮮花、明亮的辦公室可以帶給你更多笑容
櫻花、彩虹、迪士尼,人的心情會因顏色、形狀、空間而突然變好。
改變身邊小物、穿搭、布置或空間設計,
用美感創造更喜悅、有活力的生活。
- 走進糖果店,為什麼連不愛甜食的人都會嘴角上揚?
- 為什麼搭上熱氣球明明飛不快,心裏卻像孩子般雀躍?
- 你知道老待在單調的環境中,容易吃更多垃圾食物嗎?
快樂不抽象,有顏色有形狀,看得見也摸得著,
但我們總愛追求未來看不見的快樂,忽略了當下就可以創造的喜悅感
追求外在有形的美,一點也不膚淺。前IDEO設計總監英格莉‧費特‧李發現,人的心情深受顏色、空間等環境因素影響,但我們被教育快樂要向內心追尋、把快樂想太難了!
改變外在環境,快樂隨處可得。鮮花讓人心情好,還能增強記憶力;在明亮環境工作的人更愛笑、睡得也更香。英格莉的〈喜悅的美感〉(The Aesthetic of Joy)部落格超高人氣,她結合神經科學、心理學與設計美學,十多年研究發現,有形的東西,可以創造出無形的喜悅,身邊的環境就是隨時供我們取用的正能量寶庫。不順心的日子,用小東西融入生活就可以提振精神,不會崩潰無助。本書也帶你參觀世界上最喜悅的地方,如完全由球形構成的海濱泡泡屋、萬人空巷的日本櫻花季;也探訪知名藝術家與設計師,看他們如何尋找和打造喜悅。大至城市與空間設計,小至個人家居布置與造型穿搭,透過微小改變,就能創造更有生產力、更健康、更喜悅的生活。
不用學設計,也能簡單創造美感喜悅。本書提供在生活中創造喜悅的簡單原則:
- 補充正能量:讓光線足,選擇飽和與明亮的色系,會感覺煥然一新;
- 和諧很療癒:一致的衣架、同系列餐具這些對稱與排序,都讓人感到療癒。
- 數大就會美:添加層次、香氛、花紋、撞色與對比,別讓自己的感官飢餓。
- 感受自由:植物是讓忙碌暫停的綠洲,加綠色就能降血壓、提升專注力與創意。
- 驚喜秒轉心情:運用顏色與物件製造「反差」,讓我們跳脫慣性,創造新鮮感。
生命很美好,不是一串的待辦事項,從出生排到死亡。
我們來到世界,是為了歡笑、為彩虹駐足,為了能眼見美好而覺得豐富寬廣。
翻開這本書,打開生活美好的秘密,從心底微笑。為自己、與所愛,喜悅連連。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