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修例運動令到國際再次將目光注視在香港之上,而香港人彷彿又再次理解到香港於國際之間的重要角色,但卻對國際關係的理解往往有如白紙。這個突然而來的知識需求,也使得沈旭暉重新回歸香港國際關係KOL的寶座,為不少香港人灌輸國際關係ABC(縱使很多#國際關係邏輯題的帖子都和國際關係真的關係不大)。

沈氏其實早前幾年的確用心推動國際關係的知識普及(無論最終是否只是一盤生意),大力提倡「全球在地化 (Glocalisation)」[1],可惜的是在反修例運動發生之前數年,大部分香港人對於國際關係興趣缺缺,畢竟當時說的大都是他國之間的事,和香港似乎無甚關係,與我何干,對於功利主義至上的香港人搵錢要緊。要花時間倒不如跟六叔、另一位沈大C學學如何炒股票。可見最後他整盤計劃比較成功的,應該就只是建立旅遊品牌以助港人移往偏門國家[2],又或是投資幾間餐廳作為文青聚集處,其所學終究無處容身,難以糊口。也難怪他前幾年要出走香港,甚至要轉戰成為大灣區的代言人。

我自己其實相當欣賞沈氏的努力,畢竟以前對國際關係的興趣和理解,絕大部分都由他以來,不論是其監修的一系列《國際關係研究月刊》,還是《平行時空》,都慶幸拜讀,也能夠看得到他的確放盡心機,只是當時時不我與。而我自己認為,認識國際關係本身的確有助理解整個世界的脈絡,從而在國與國之間的牽扯之間,看到香港與中國、東南亞、亞洲以至全世界的關係,認識到所謂獅子山精神以外的香港價值。

要認識自己身處之地的原因,簡單而言在於當某官方、大眾媒體、公眾人物訴說著一種講法的時候,自己能夠有足夠的憑證,去判斷這些說法究竟有多真確。更甚的是,當去到一些決定自身身份、前途的重要關頭時,我們不會腦海空白一片一無所知,白白將自己的命運交付於他人。

國家的決斷:給台灣人看的二戰後國際關係史》這本書的作者張國城教授,其實也如這半年的沈氏一樣,希望透過他的新書,協助台灣人理解自己的選擇,從而把握自己的命運,不要到作出選擇的時候臨急抱佛腳。

從二戰結束至今,台灣曾經有過好幾次可以「成為一個國家」的機會,卻因為不了解選擇的重要性、不知道自己有選項,而不斷失去機會,導致台灣越來越艱難的國際地位和現況。

台灣剛經歷一次極其重要的總統選舉,而台灣的人民亦作出了他們的選擇,但總統選完了是否就可以什麼都不理,等下次選舉才又再去面對一次?恐怕不能。以張氏的說法,其實台灣有過四次真正成為國家的機會,只是當時的人未能對台灣作為「國家」有清晰的理解,而導致現在墮入不斷被邊緣化的窘境。

在《國家的決斷》之中,張氏帶出整個二戰後的國際關係脈絡,從日本投降、聯合國與北約的建立、自由與共產陣營的分裂對峙、核武問世、鐵幕降臨、韓戰、越戰,一直到蘇聯解體、美國獨霸、第三波民主化與經濟全球化席捲全球,當中他特意提到好幾個影響台灣以至整個世界局勢的文件、條約,包括「NSC-68號文件」、《波茨坦宣言》、《舊金山和約》、《中日和約》與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等等,令讀者清晰理解台灣的地位在法理上、政治上,如何隨著大國政策而轉變。

對我一個香港人來說,有關美國之於台灣的地位可謂一知半解,為何中共會避諱美國,多年口誅筆伐要攻打台灣,但往往雷聲大雨點小?而美國又為何對台灣念茲在茲?張氏都很明確地在書中一一交代,讀完之後也終於能夠清楚理解到,台灣是如何在國際間周旋遊走。

不過理解各國背後的勢力是一件事,張氏更希望讀者明白一國人民的意志同樣重要,這也牽涉到整個國家未來的關鍵。例如二戰日本投降時,台灣本來能夠從日本的統治透過民族自決變為獨立國家,但當時的台灣人並無這種意識,更明確表達「要成為中國人」的意向,當地亦無有能力帶領獨立的領袖,結果盟軍順理成章將台灣的主權交予中華民國。

相比起同一時期,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緬甸等亞洲的殖民地所受的殖民控制因戰爭而減弱,加上在東亞戰爭中其培育出武裝反抗和組織的人才,遂能對抗殖民主並得以成為獨立的國家。其後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與「反攻大陸」的政策、1971年主動退出聯合國、08年入聯公投被否決,以使台灣的「國家」地位愈趨低下,其往往都關乎台灣人意志的問題。

就算成為大國附庸,經常都比成為大國境內的少數民族好太多,「少數民族就被關門打狗了」,指出國家身份對特殊群體的天然保護作用。像是蘇格蘭比歐洲島國馬爾他大,可是蘇格蘭在歐盟沒有話語權,馬爾他則在歐盟的許多場合享有和歐洲最大國德國一樣的地位,因為國家的身份就是一個保護傘,這也是台灣應該能在香港抗爭中看到的警示。

作為一個國際關係學者,張氏明顯的是走現實主義的路線。他提醒台灣人,即使台灣的人口、經濟規模、戰略位置、民主制度等等都比起不少「國家」更具備為國家的資格,但若然無法真正參與絕大多數的國際組織,也無法發展與他國建立正常關係的話,台灣作為政治實體的利益將會持續受損。究竟台灣將來是寧為小國,走國際化的路,還是融入神州,走中國化的路,就要看看該地人民的覺悟。而對於香港人,前途問題就更為逼切,這本書也絕對能為我們對國際關係的理解帶來多一些啟蒙,到選擇來臨的時候,或許就能夠作出一個更好的判斷。

PS:見沈大師出post請研究助理去整理上課內容成書出版,還望不久能夠有一本為香港人而寫的國際關係史。

註解

  1. 據「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這篇公告
    作為成功將國際關係「平民化」的Simon擅長以小見大,包括活用生活化例子在香港推廣「全球在地化 (Glocalisation),即結合「Global」及「Local」的概念。有人認為全球化會令本土文化消失,Simon卻不這樣認為:「Globalisation跟local沒有衝突,可以覆蓋全球,同時深入每個local地方,保留本土特色。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可以利用大環境benefit local community,通過glocalisation將不同群體、不同地方互相連結。」
  2. GLOs藉國際關係助創業(GLOs周頴進 / 陳梓謙 / 孔德維)

相關書摘

本文經清涼院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游家權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