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7日台灣政壇有件很小的大事,就是國民黨主席的補選;小在新主席任期僅剩一年,大在這是百年老店重拾改革大旗的第一步。最後結果,由青壯派立委、年僅48歲的江啟臣,以68.80%的得票率,在各縣市全勝「碾壓」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成為國民黨史上最年輕、首位兼任立委的黨主席。

此次黨主席選舉的一個重點,就是關乎國民黨未來的改革走向,其中不斷被外界點名的即是「黨中之黨」:黃復興黨部。

黨中之黨:黃復興該不該廢?

黃復興黨部是國民黨僅存的特種黨部,成立背景是1955年由蔣經國一手促成,為了替1.7萬的退役國軍維護權益,在國民黨內設「國軍退除役就業人員黨部」,並取「炎黃子孫,復興中華」之意,代名為「黃復興黨部」。

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之所以成為國民黨近幾年的改革議題,原因就在黃復興黨員數龐大。以這次黨主席補選為例,有投票權的黨員總數為34萬5971人,黃復興就有8萬3307人,佔比為24.08%。

由於黃復興人數眾多,往往影響黨內選舉結果,甚至在黨內有不可小覷的話語權,但退役軍人在社會卻是少數,不能代表多數民意。因此近幾年關於黃復興的存廢問題,逐漸浮出檯面,但國民黨內的輿論始終呈現兩極化。

仔細觀察,黃復興成立的背景、眾多的人數、關乎「黨」本的地位,跟清朝歷史上的「八旗制度」有許多類似之處。其中,乾隆皇帝在位時,對八旗制度做了一項決定,也許能拿來當成黃復興改革的精神。

乾隆皇帝

郎世寧

「八旗為國家根本」:國家包養八旗,但已經包不住了

清朝之所以能建立,很重要的基礎便是把軍人戶籍、作戰單位合一的「八旗制度」,底下有分為三種類別:滿洲、蒙古、漢軍。根據安雙成在〈順康雍三朝八旗丁額淺析〉的研究指出,順治五年(1648)八旗兵丁總數為34萬6931人,康熙六十年(1721)增至69萬6681人;到了乾隆年間,從《清史稿・柴潮生列傳》的記載中得知,八旗人數光是在北京就已比順治時期多了十倍。

這樣龐大的群體在清朝皇帝心中的地位相當特殊,從《清實錄》看到歷朝皇帝不斷提到「八旗為國家根本」、「旗人為國家根本」,所以八旗制度在清朝有著無法撼動的重要地位。

然而,乾隆皇帝時期,卻對這麼重要的制度開刀,削減八旗人數,史稱為「出旗為民」,也就是離開八旗制度,成為普通老百姓。這波出旗為民政策的主體對象,是八旗中人數最多的「漢軍」,所以也會稱「漢軍出旗」。

清朝有規定,凡是漢軍有出任國家公務職位,不分大小,不可另外置產,而遊手好閒的也不可以去做其他生意,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官方給的薪餉;之所以會這樣規定,是想從經濟收入面加強對漢軍旗人的控制,簡而言之就是「包養」。《清實錄》中有一段話的描述相當生動:「外省旗人,除披甲當差外,無路上進。」

不過,長此以往就會產生一個非常怪異的結果:公職有限、僧多粥少。許多沒有分配到公職的旗人,又不能自己找出路,國家能給的補貼有限,就會陷入貧困化的問題。

這便是乾隆朝八旗制度改革的重要核心目標:「生計困難」。

由於康熙皇帝曾立下「永不加賦」的祖訓,因此面臨到八旗人口不斷的膨脹,乾隆皇帝無法以加稅方式解決旗人「包養」問題。在財政緊縮的情況下,只好想辦法讓八旗制度瘦身。

廣其謀生之路:讓你離開,是因為你會過得更好

乾隆皇帝在位期間曾兩度推行「出旗為民」政策,之所以選擇了漢軍,並不是因為排擠漢軍,而是有清楚的兩大執行準則,分別為「時間」與「社會適性」。乾隆皇帝在乾隆七年(1742)四月的一段上諭中,對於選擇漢軍的考量有非常明確的解釋:

八旗漢軍,自從龍定鼎以來,國家休養生息、戶口日繁,其出仕當差者,原有俸祿錢糧足資養贍,第閑散人多生計未免窘迫。又因限於成例,外任人員,既不能置產另居;而閑散之人,外省即有親友可依、及手藝工作、可以別出營生者,皆為定例所拘,不得前往,以致袖手坐食,困守一隅,深堪軫念。

朕思漢軍,其初本係漢人,有從龍入關者、有定鼎後投誠入旗者、亦有緣罪入旗、與夫三藩戶下歸入者。……其中惟從龍人員子孫,皆係舊有功勳,歷世既久,自無庸另議更張。其餘各項人等,或有廬墓產業在本籍者,或有族黨姻屬在他省者,朕意欲稍為變通,以廣其謀生之路。

乾隆皇帝的說法,是考量到既有規定讓八旗漢軍生計陷入困難,所以在時間軸上,把入關以前就跟著滿洲建國先賢打天下的漢軍後代排除在外,其餘入關後才被編入八旗的漢軍可以脫離旗籍。

而在社會適性上,乾隆皇帝很清楚說明,這一群人本來就是「漢人」,不管是祖產,或是各省的親戚朋友,都有能幫助他們解決生活收入的管道與機會,比起八旗滿洲、蒙古,這群漢軍更能快速融入漢人社會,不會因沒有國家的收入保障,陷入更深一層的貧窮。

人這麼多、錢這麼少,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漢軍出旗政策在乾隆朝中葉停止,是因為人口壓力獲得了舒緩,但是根本性的問題並沒有解決,就是八旗統治階級,才是八旗制度沉重財政負擔的重點。

乾隆皇帝推行的漢軍出旗政策,雖然讓八旗人數下降,但在時間點的選擇上,以入關以後的漢軍為主體,入關以前的漢軍早已位居高職,包括八旗滿洲、蒙古在內,是整個統治集團的權力核心。所以乾隆皇帝的做法,很清楚意識到不可動搖這些骨幹,但偏偏這群人的奢靡,比基層旗人還要嚴重。

其實乾隆皇帝曾推行過生息銀兩、賞賜銀兩、移駐屯墾、回贖旗地等各種改善旗人生計的政策,實施對象就是以八旗統治階級為主,但都成效不彰,主因就是這群人已集懶奢於一身,但礙於是統治核心又不敢下重手。乾隆皇帝曾就官場的風氣感嘆:「我子孫若能恪遵朕訓,庶不致為奢靡所移。」

所以整個出旗為民的政策,嚴格來說並沒有徹底解決八旗生計與國家財政問題,到了嘉慶朝以後,原先已舒緩的人口壓力又逐漸浮出檯面,因為旗人戶口日繁、經費有限的根本矛盾一直都在。

八旗、清兵解黑水之圍、大小和卓之亂

Unknown

把黨國色彩的黃復興,留在台灣民主化之前

看完乾隆皇帝的出旗為民之後,回來看看國民黨跟黃復興黨部的問題。

國民黨隨著轉型正義工程的推進,已不再像過往家大業大財庫大,加上選民結構的改變,黃復興黨部的存在與經費支出顯得特別突兀,尤其近幾年積極的招兵買馬,所屬黨員人數一直居高不下。

黃復興黨部的成員,雖然有時代背景的特殊性,但目前其實已離蔣經國設立時的原意遙遠許多。原本黃復興是用來照顧退役軍人,但現在一般人也可申請加入,這些人既不是退役軍人,也非軍眷,留不留在黃復興黨部,其實沒有強烈的情感面理由。

乾隆皇帝在出旗對象的選擇上,以「清兵入關」前後作為分界點,黃復興黨部也該以「解嚴」為一個劃分點,解嚴前的黃復興成員繼續保留資格,解嚴以後的全數分配至各地方黨部,此後黃復興也不再繼續受理新黨員加入,避免將來再度出現「戶口日繁」的問題。

既然黃復興黨部是黨國時期的產物,但設立初衷對榮民的情感與照顧也是不可抹滅的事實,所以從所屬黨員的加入時間點做瘦身,也可以把威權時代的色彩,留在台灣民主化之前。

黃復興瘦身計畫:吃不消的恐怕不是基層黨員

由於黃復興黨員數眾多,以這次黨主席補選為例,就佔總投票人數的四分之一,也因此一直以來,國民黨歷任主席對黃復興的改革都不敢貿然推近。在這種情況下,若進行黃復興瘦身計畫,是不是會引起整個黨部的反彈?

其實從近兩屆的國民黨主席選舉來看,這方面的問題或許沒有想像中嚴重。

據媒體所報導的黃復興各支黨部的黨員數來看,無論是2017年的吳敦義,或是這次的江啟臣,其實都在黃復興人數眾多的縣市表現得不錯,這有兩種面向的解讀。

如前所述,黃復興黨部近幾年加入了許多非軍人背景的一般黨員,他們的投票行為不見得會跟軍系保持一致;再者,基層黃復興黨員對「風向」的敏感度還是頗高,誰有機會拯救國民黨,他們就會把票投給誰,如同上次吳敦義在眷村開出紅盤,而非有外省或軍系色彩的其他人選。

所以黃復興的問題如同八旗,並非彈性大的基層旗人,而是出在「朝廷核心」的統治階級。

既然如此,黃復興的瘦身計畫是否也沒有對症下藥?其實反過來思考,這些黃復興高層為何在國民黨內有龐大話語權?正是因為帳面數字上能號召十萬黨員大軍,即使這些黨員不見得會依照黃復興的指令動作,但沒有哪個黨主席敢冒這個風險。「挾黨員以令主席」的結果,反而讓國民黨越走越窄。

作為國家根本的八旗制度,乾隆皇帝之所以決定出手改革,就是比八旗更重要的國家出現財政問題,才會在綜合的考量下,以漢軍旗人為核心推行出旗為民政策,目的是維繫背後更重大的國家系統。

國民黨也一樣,改造組織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趨勢,黃復興可以不裁撤,但必須降低黃復興的影響力,方法可從黨員的「出旗為民」開始。國民黨若再繼續沉默,恐怕全黨都會沉沒。

延伸閱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