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無國界姊姊

過去十年來,全球藝博會風潮所帶動的藝術投資熱,引領許多頭家新鮮人加入畫廊經營的戰場,也吸引許多有品味的樂觀派資本家進場參與藝術投資。這原本是一個好現象,只不過我們也觀察到國內外畫廊業出現「雨傘症候群」:銷售端開開關關、經紀人來來去去。尤其新進收藏家以行動力火速出手,結果第一輪投注立馬卡住,這種尷尬實在多不勝數。

淺見以為,藝博會畢竟是一個倉促炫麗的場域,從這類場域中所收集的資訊自然側重在快速促銷:你最好今天就買兩張回家、這個禮拜你要成為收藏家、下一季秋拍就可以收割…類似這樣的《泰綺思冥想曲》。通常這類可以馬上下手的價格,距離發生投資效益還有一段相當遙遠而籠統的距離。

拍賣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我自己就是經理人,怎麼可能希望大眾不買藝術品、不逛藝博會呢。我當然希望、也樂見大家多多購藏呀。但見證過太多投資爭議後,我反而常常跟有意買畫的客人仔細討論:買畫這筆價款的來源是什麼,如為薪水、退休金者,我會勸退他,請他三思。我絕不認為拿生活費來做藝術投資是一個理性的規劃,即期的現金支出不應該拿去從事長期的資本支出。而藝術投資絕對是一個耐心財。

接著我也會想了解,買方是收藏用途還是投資用途,如果是作為收藏,我們可以馬上帶看、很快成交。如果是投資用途,則會傾聽他的報酬率設定、資金投入期程,然後勸他改買保單或其他金融商品。

不管其他銷售端部門如何想辦法讓藝術品看起來像金融商品或某類可被預期的投資理財行為,我們都不應該混淆藝術品的本質定位:藝術確實是奢侈品產業、藝術帶來的是一個高端社交的邊際效益、價格很昂貴而效用很抽象。

如果講完了這些,買方還是堅決要買,我就會拜託他:下次直接告訴我是收藏用途,不要讓我講這麼久。

當然,藝術投資還是有可供參考的評估模型,但一定要強調,投資效益是藝術收藏的附加損益,套一句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經典句型:「先有收藏、才有投資」;反過來做只會患得患失,弄壞胃口又擾亂雅興。

評估模型很簡單,第一類是經濟學途徑。先講個體經濟學的量價平衡。在價格與數量的座標上,供給與需求如何滑動、市場平衡點落在什麼地方。這是整個個體經濟學的評估焦點,許多銷售端的行銷策略也從這類模型中去找出最適促銷方案。個經模型多半適用在古典大師類的二次市場,因為拍賣業者較能控制數量,量價的操控性能會比較顯著。

至於總體經濟學則是關懷邊際效用(marginal utility)的影響,這類評估可以幫助收藏家預覽什麼時間點投入、邊際成本、邊際獲益如何。現在買/賣、三年後買/賣、十年後買/賣,價格會帶給收藏家什麼樣的邊際損益。

shutterstock_607962986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最後是金融途徑的評估分析:總價、利率、期間,這三者的函數關係是金融架構的評量核心。對收藏家而言,利率指的是其他投資的機會報酬率。金融途徑的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拋售的時機點。

如果讀到這邊,您已笑開懷,那要恭喜您,您是真正的收藏家,完全不必理會這些。這麼繁瑣又無趣的諮詢工作,還是交給我來做吧。

本文經《方格子》授權轉載,原文發表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