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廖育玫

《刺激1995》是許多影迷心中不朽的經典之作,長期以來在IMDb評分排行榜始終維持著第一、二名的位置,幾乎不曾被其他電影取代。適逢電影播出25週年,今年三月該片在台灣及世界各地重新上映,筆者與朋友也一同進戲院觀賞。

電影講述一九五零至六零年代,美國蕭山克監獄所的囚犯在長年監獄生活中,追求心靈上的自由與救贖的過程,故事展現不同角色面對相同的環境與遭遇時所做出的選擇,及其行為背後所信仰的生命價值,並圍繞著希望與體制化等核心概念。不落俗套又引人沈思的情節,的確值得被奉為影史經典。

MV5BMTQ5NTI4NDAxMV5BMl5BanBnXkFtZTcwMTQx

Photo Credit: IMDb

走出戲院後,朋友卻和我分享了令人意想不到的見解:「這部片很好,除了女性的缺席」。

這不是一段關於男子監獄的故事嗎?我忍不住反問。這樣的質疑,是否與前幾年,女權主義者質疑以二戰軍人為主角的戰爭片《敦克爾克大行動》中,沒有女性出現而「淪為父權論述」一樣,太過嚴苛了呢?

回想《刺激1995》片中出現的女性,形象可概略分為兩種:一是主角妻子,僅出場幾分鐘,在與偷情對象約會時被殺害;二是為囚犯們所喜愛的性感女明星,出現在牢房的海報上,以及犯人觀賞的電影中。

這似乎是長期以來,影視作品無意間傳遞給觀眾的訊息:女性是無力抵抗的受害者、是被窺視的角色,是《金剛》中金髮碧眼,被巨獸抓住、等待救援的安達羅;是《麻雀變鳳凰》裡,在街邊被富商「拯救」的應召女郎薇薇安。

Photo Credit: 《麻雀變鳳凰》劇照

這樣的現象不只反映在性別上,聰明的亞洲數學天才、阿拉伯裔的肚皮舞女郎、危險而神秘的非洲大陸⋯⋯影視中呈現對於階級、種族、宗教的偏見,不論偏見是正面還是負面,都侷限了我們對於「多元」的認知。

觀眾的行為、審美與價值觀往往受到影視作品潛移默化的影響,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政治正確」在近年成為拍攝電影十分重要的考量。最明顯的例子或許就屬迪士尼的轉變,近年迪士尼《冰雪奇緣》等動畫電影中,女主角往往對於掌控自己的命運有更大的認知與的自主權,而不再是過去被動等待救援的「傻白甜」白雪公主形象。

另一方面,電影無疑也是一種反映社會集體思想的產物。因而在致力於消弭歧視、追求族群平等的今日,觀眾也期待電影世界呈現的這樣的價值。至於影視創作者要為傳達良善觀念負起多大程度社會責任、政治正確電影是否有其商業考量,又是另一個值得討論的議題了。

以好萊塢為首的西方電影產業,在強勢輸出電影到各國的同時,其實也在向全世界輸出以白人、中產階級、異性戀、基督教、男性為主的西方主流文化。而當電影界政治正確的意識抬頭,並嘗試除去劇情中的歧視和刻板印象,呈現不同族群的觀點時,也正是在回過頭,使觀眾反思並質疑這樣的價值觀。

好萊塢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然而,當我們以政治正確之名,見縫插針的一一檢視電影情節,不正是在變相強調了歧視的存在嗎?正如國小的教課書告訴我們「男生不一定只能玩機器人、喜歡藍色;女生不一定只能玩芭比娃娃、喜歡粉紅色」的時候,正是再次強調了「藍色、機器人」與「粉紅色、芭比娃娃」的刻板印象存在。

電影工作者為了避免被扣上政治不正確的罪名,在劇情中刻意安插「反刻板印象」的情節;觀眾拿著放大鏡檢查,哪個聰明又幽默的角色正好是少數族群──政治正確,哪些角色太符合世俗既定印象──政治不正確。但越是刻意閃躲與檢驗,越是證明以及強調了偏見的存在。

可見「政治正確」概念的出發點良善,但當這個詞彙實際運用到社會運動、影視作品上時,往往變了調。它代表的意義不全然是正面的,許多影迷更以「太政治正確」來作為對一部作品的批評。

2017年「#Metoo運動」在社群媒體上發酵,世界各國的女性紛紛在網路上寫出自己受到性騷擾、性侵害的經驗,並鼓勵更多受害女性勇敢發聲。而這股以性別平權為訴求的運動風潮,也影響了影視產業。拍攝以女性或女權為核心主題的電影成為趨勢,好萊塢的《神力女超人》、《猛禽小隊:小丑女大解放》、《黑寡婦》等等讓「女力」延伸到了英雄世界,而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道出現代女性心聲,也獲得不錯的票房成績。

但即將上映的《花木蘭》真人版電影中,迪士尼刪除了木蘭軍中的長官李翔一角,原因是「在Metoo時代,指揮官與下屬談戀愛令人不舒服也不適當」,隨即引發矯枉過正、過度政治正確的批評。那麼在尊重多元群體與維持劇情合理發展之間,究竟該如何拿捏?

花木蘭

Photo Credit: IMDb

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以拍攝硬漢風格電影著稱,從教科書等級的《計程車司機》、《四海好傢伙》到去年推出的《愛爾蘭人》,他的作品不需要女主角,片中充斥暴力與髒話,卻依然受到影壇高度讚賞。

《魔鬼剋星》(2016)與《瞞天過海:八面玲瓏》兩部片皆是舊作新拍,在追求政治正確、女力崛起的結果下,把主要角色全部替換成女性,評價卻十分兩極。一部電影的價值,來自美學風格、來自劇情內涵,來自它傳遞了不同的人性價值,使觀眾感到共鳴、為之感動。在表面下了功夫,卻沒有打動人的內容,最終只是淪為政治正確的空殼。

在影視中展現「多元」,從來就不是讓亞洲人不再飾演數學家、讓女性不能再飾演受害者,非裔不能再飾演社會中下階層這麼簡單。多元的價值,是讓每個角色都適得其所,是讓觀眾發現,每個人都有機會成為任何一種模樣,不論你的性別、性傾向、身材、宗教、國籍、種族⋯⋯。

MV5BNGY5MzE1ZTQtMDEzNS00ODEzLWEwODktZTdl

Photo Credit: IMDb

是的,人與人之間的差異確實存在,歧視與偏見不可能突然消失。我所期待的政治正確電影,是發自內心展現對於不同群體的尊重,是真正關注過去被忽略與誤會的人們,不需要利用在電影中突兀地置入特定族群的表象來展現。

延伸閱讀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