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潔Yvette

英國小孩法定上學的年齡是5歲,但是滿3歲後到4歲之間,可以上小學附設的Nursery(幼幼班),大部分的孩子都會在滿4歲後的那個9月,開始上小學裡的Reception(預備班)。Nursery和Reception的差別不大,都是以培養孩子獨立(自行穿衣、吃飯、交朋友......等)為主,學習基礎Phonics(拼讀)和簡單數學為輔,為進入正式教育體制前做準備。

我的工作是在一所小學當午餐導護,每天中午老師和助教午休的時候,就由我和同事陪幼幼班孩子吃飯和照顧飯後活動。也因為這樣,我有機會近距離觀察英國的基礎教育,並且偷師專業的幼教老師,用以應付自家孩子。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3歲開始學習問問題,從5個W和1個H下手

農曆新年那週,學校以中國新年為當週主題,教學生相關的文化和習俗。這些英國老師都是外行,找來布置教室和勞作材料的東西也讓我很無奈,比如:外賣餐館的菜單、外帶壽司空盒,和看起來比較像印度的大紅花布。但看在他們用心的份上,也只好領情不嫌棄,好意問聲有沒有我可以效勞的地方?老師聽了也很開心的請我去班上講中國新年故事,我考慮要講年獸還是12生肖,最後選了後者,畢竟小孩都愛動物,動物故事應該比用年獸嚇小孩好。

這些3、4歲的小孩很認真地聽完故事,老師說有問題都可以舉手發問,好幾隻小手伸在空中,爭先恐後地想發言。老師耐心地點名讓一個小孩說完再叫下一個,提醒其他孩子安靜傾聽。我發現大部分孩子都不是問問題,而是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觀察,比如:老鼠不應該推貓下水、 那隻龍是綠色的、我有在動物園看過老虎......之類有些無厘頭卻很可愛的發言。

老師微笑聽完後柔聲提醒孩子們:「是要問問題喔!記得我們學過的5個W和1個H嗎?試著用Who, What, When, Where, Why還有How問問題好嗎?想一想你的問題,想一想你們要怎麼說。」 雖然之後孩子們的思考還是很跳tone,但總算以問句形式出現了:

小朋友:“ Who is the old man? ” (這老人是誰?)

老師:「小朋友,這位老人叫玉皇大帝。」

小朋友:“ Why does he look like that? “ (他為什麼長這樣?)

老師:「呃......他的造型就是這樣。」

小朋友:“ Where is the cat? ” (為什麼沒有貓?)

(12生肖圖片上沒有貓,所以孩子很疑惑。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雖然我知道西方教育向來鼓勵發言和發問,但我沒有想到年紀這麼小的孩子已經在學「怎麼問問題」,還有發言的禮儀。老師教孩子們發問的方式、思索問題的內容、鼓勵發問的態度,完全沒有因為年紀小而有所不同。

剛來英國讀書時,我總是教室裡最沉默的學生,因為不知道該說些什麼而不敢發言,更不敢發問(萬一我是唯一不懂的呢?那不是很丟臉?),不幸被點名發言就支吾其詞想辦法蒙混過去,和西方同學的踴躍發表意見完全兩極。我對問問題這件事充滿恐懼,心裡雖然知道這樣不對,但就是沒有自信和勇氣大聲說出自己想知道什麼。

我想這和我在台灣受的教育有關,我們的教育模式裡,沒有哲學思考這一門學問。關於發問的發言和議題探討的訓練並不多,也很少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意見,甚至以研究或推論的結果合理挑戰既定的權威。我們習慣「上對下」的授業解惑形式,但是沒有人告訴我們有疑惑是好的,甚至該怎麼提出問題讓師長為我們解答。離開校園後,我才在工作與生活的歷練下,逐漸被訓練出「開口質疑」的能力,有時想想其實很可惜,求學那些年不知道錯過多少學習的機會。

「問問題」有技巧:開放式、小範圍、放下權威

不只小孩學問問題,大人其實更要學。女兒剛開始上小學時,放學後我問她在學校做了什麼,她總回答忘記了,問她學校怎麼樣,她也隨便應一句很好,注意力就轉移到別的地方去。剛開學的前幾週,怎麼問都問不出所以然,天天跟4歲小孩鬼打牆式的問答。

後來我偶然向她的老師提起這狀況,老師建議我:「試著問開放式、小範圍、比較具體的問題」,比如:今天什麼事最好玩?最不好玩?今天的午餐是什麼?吃起來怎麼樣?下課時間妳跟誰玩?玩什麼遊戲?妳今天做的最棒的一件事是什麼?學校裡有什麼讓妳不開心的事嗎?......等。我改用這些句子發問後,女兒的答案果然從一字箴言變成字數較多的極短篇。有了大概的脈絡,對話也就有進行下去的機會。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從那以後,我開始留意跟小孩說話的技巧,上教育網站「搜集」問小孩的問題,也模仿老師的語句,用較平等而不是媽媽習慣用的權威語氣和孩子問答。孩子問問題的時候,我盡己所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與比喻回答,如果沒辦法解釋,我會上網找資料和孩子一起研究。遇到可以自由發揮的問題,我也常常用反問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思考,雖然孩子們的想法天馬行空,通常不是標準答案,但他們勇於發揮想像力得來的成果,遠比標準答案有趣得多。

「問問題」是台灣的家庭與學校教育中,經常忽略的基本能力訓練。它不只是丟出一個問句那樣簡單,而是要在發問同時檢視問題本身,抓出想知道的重點,並以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

問問題的目的不在於得到簡單的「正確答案」,而是開啟與孩子討論與思考的窗口。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自我省思和與人對話的技巧,也只有這樣反覆的多問與多想,才能鼓勵下一代「Think outside the box(跳脫常規思考)」。

人生不是只有是非或選擇題,問問題從小教起,讓孩子有機會學習獨立思考,再用這樣的求知欲與思辨能力,面對成長過程中無數的問號 — 即使這意味著身為大人,我們會被100萬個「為什麼」追著跑,但也是這樣才能發現自己對這個世界的認識,原來這麼少。

本文經英語島雜誌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林宜萱
核稿編輯:黃筱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