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讀者,選書、購書常常可以憑直覺、很任性,但身為經營者,可就要下足功夫,更有規劃、有邏輯的將繪本帶到讀者面前。
文:王韻鈴|攝影:林辰鍵
如果說繪本故事是日常軌道外,一個又一個超乎想像的精彩世界,那麼「童里繪本洋行」創辦人林幸萩與身兼作家的繪本評論者賴嘉綾,她們的工作就像為廣大讀者開啟一道道奇幻之窗的角色;選書、主題企劃不僅是她們工作的一部分,更是兩人對外展現觀點、推廣閱讀的方式。
有在關注繪本閱讀的人,一定對林幸萩、賴嘉綾不陌生,幸萩是「童里繪本洋行」(以下簡稱童里)的創辦人,嘉綾則是長期耕耘繪本評論的作家,近期出版《神奇的32頁:探訪世界繪本名家創作祕辛》一書,走訪各地,揭秘繪本名家們最真實的創作生活。幸萩與嘉綾都有愛看書的基因,而發自內心的喜愛,也讓她們選擇將繪本推廣作為志業。
20年前,幸萩進入法國書店「信鴿」工作,當時書店以法文小說為主,因為語言的隔閡,市場非常小眾,老闆並不贊成進口童書,但她自發性的研究、選書、銷售,努力顧好其他書籍的銷售量,以支撐自己對童書繪本的私心,一點一滴累積經驗的同時,也讓法國繪本閱讀在台灣悄悄地生了根。
當然,也有許多人和嘉綾一樣,是因為陪著孩子一起看繪本,而一頭栽進繪本世界的。1996~2000年間,誠品小講堂大量舉辦繪本閱讀系列講座,嘉綾形容:「那是很美好的時期」,當時一起參與講座的朋友們後來都在不同領域、不同崗位上繼續推廣繪本閱讀,「但反觀我,我覺得自己實在是太喜歡繪本了,或者也可以說我是個長不大的繪本讀者,總之我就是繼續留在這裡,不斷的讀繪本。」即使孩子已經長大,開始忙自己的事情,但嘉綾還是持續閱讀,沒有離開,更從一個單純的讀者變成作家、繪本評論者。
思想的溝通——企劃選書對接市場需求
作為讀者,選書、購書常常可以憑直覺、很任性,但身為經營者,可就要下足功夫,更有規劃、有邏輯的將繪本帶到讀者面前;當興趣成為工作,企劃選書、舉辦讀書會和講座,就是幸萩和嘉綾與市場溝通的方式。兩人都深信市場是自己找出來的,千萬不要覺得現在市場流行什麼就去做什麼,企劃的主軸可以是各種主題的串連,也可以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方式,想到主題後,馬上要思考該怎麼跟讀者溝通。
幸萩舉例,過去童里一直想做「無字繪本」的主題,「我遇到很多台灣插畫家跟我說他們不會寫故事,但寫不出漂亮的文字不代表沒有想出好故事、好好說故事的能力,而無字繪本就是讓這些插畫家多了一種表達方式的選擇」,但這個主題如果是在幾年前做,可能會因為相關書量不足,面臨企劃過於單薄的問題,於是她將這個想法放在心裡,直到今年時機成熟,終於能在「無字繪本」這個大框架下規劃三波主題企劃時,幸萩才真正執行它。由於童里的客人有很多是創作人,幸萩希望透過主題性的整理和呈現,讓每個人來到書店時,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靈感曙光。
繪本除了視覺藝術的價值外,也常飽含高濃度的文學、歷史、人文素養、科普知識,甚至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在裡頭,因此,讀繪本絕不是小朋友的專利。
同樣的,嘉綾做了12年讀書會,期間也遇到很多人困擾著不知道該怎麼寫故事,「那就從文本開始看起吧!」她為大家解析不同的文本創作形式,從真實故事改寫、童話故事改寫、親身經歷改寫到想像力創作,嘉綾認為無論是讀者或創作者都必須大量閱讀、多方聽取別人的評論與剖析,因此,她年復一年不間斷的舉辦各種主題閱讀的讀書會,並形容「這過程就像在播種,或許很久之後才會發芽、長大,但總會有收穫。」
然而,無論是經營書店或是舉辦讀書會,這些看似隨性、慢步調的工作表象後頭,往往有著緊湊、理性的流程,幸萩坦言:「有時候,我腦海裡想了一個主題,列完書單後,可能會發現有三分之二沒辦法進貨;接著還要去跟書商、出版商交涉害,包括採購量、折扣、運送問題等等,希望能讓讀者們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這些飄洋過海的進口書。」
嘉綾也說:「每一年讀書會都有一個主題,得要先選好書,再去確認這些書買不買得到。比方說9月要辦讀書會,我大概前年底就開始規劃,2、3月書單要出來,5、6月時大抵能知道哪些書訂得到哪些訂不到,訂不到就要換,6月做宣傳,7月開始招生,這些流程都要排好。」在一道道繁瑣溝通的工作SOP背後,承載著她們期盼能好好傳遞的想法和分享心意。
全民讀繪本 享受日常藝術的滋養
話說回來,繪本究竟哪裡吸引人呢?幸萩與嘉綾分享:「繪本其實也是一種日常藝術,過去我們可能會覺得所謂的藝術就是美學的最高殿堂,要去大英博物館或羅浮宮才看得到,但今天,插畫的功能不再只是文字旁邊的陪襯,繪本創作者同時也是藝術家,我們可以隨時從書架拿下一本書,開始一場小展覽;而且繪本除了視覺藝術的價值外,也常飽含高濃度的文學、歷史、人文素養、科普知識,甚至情緒管理與自我認同在裡頭,因此,讀繪本絕不是小朋友的專利!」
有很多大人也和她們一樣,被繪本寬闊無邊的世界深深吸引,無法自拔,不過這樣的美好,需要親身體驗過才會知道,而這也是兩人積極推廣繪本閱讀的初心。
無論什麼年紀、身份,都不要設下閱讀的框架,只要自在的享受閱讀,看得越多就越能夠在各主題、元素間連結,彼此相乘,腦裡的資料庫將會倍數增長。
嘉綾說:「在我開『在地合作社』的那段期間,曾注意到一個現象——年輕客人進來後,發現店裡都是童書,很快便走出去——當時我心想,如果我們社會有這麼多年輕人喜歡逛街卻不愛繪本,那真的太可惜了。」
她認為,如果年輕人開始看繪本,那麼繪本的能見度就會更高,於是在2013年底,便和出版社一同籌劃「大人喜歡的繪本」企劃,邀請許多講師和各行各業人士選出自己喜歡的繪本推薦給大家;嘉綾解釋,其實很多繪本讀書會本來就是大人在參與的,只是希望能透過有趣的活動企劃,讓更多人有機會因為接觸繪本閱讀啟發不同的思考。
而在童里,幸萩同樣也將目光放在年輕人身上,因此她刻意不在任何文案裡提到親子、爸媽、小孩這些字眼,幸萩解釋:「很多家長很擔心孩子讀得對不對、懂不懂、有沒有收穫,但若家長太在意這些事,其實會讓自己和孩子都對閱讀感到壓力;我更希望年輕人來接近我們,一旦讀繪本變成習慣、生活化了以後,就會自然而然傳遞給下一代。」
帶上好奇心 跟著繪本探索未知世界
有時候,太久沒有買書、看書,總會感覺到自己不知該如何下手;但幸萩和嘉綾告訴我們,當我們賦予閱讀太多期待或目的時,反而會限制了接觸多元的可能性。就好像常常會有人問「小孩會不會喜歡那本書、我該怎麼幫小孩挑書?」或者「這本看起來沒什麼特別之處,為什麼要選這本?」
幸萩說,如果是幫自己選書,其實「憑感覺選書」就很好;嘉綾則表示,如果帶小孩去買書,「請相信小孩」,小孩有自己的高度、有自己的需要,不要掃他的興,閱讀的重點在於習慣的養成。其實無論什麼年紀、身份,都不要設下閱讀的框架,只要自在的享受閱讀,看得越多就越能夠在各主題、元素間連結,彼此相乘,腦裡的資料庫將會倍數增長。
尤其,同樣的書在不同人眼中就是不同風景,你可以單純看圖像、讀故事,當然也可以用任何你想要的視角來閱讀。幸萩解釋,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閱讀方式,想要怎麼「看」都可以,比方說童里的讀者中有很多攝影師,他們發現繪本裡面有很多構圖方式是在攝影領域中沒有用過的,就會特別想研究每一個畫面的構圖設計;也有另一派讀者很喜歡追尋脈絡,閱讀的時候總像偵探一樣,仔細搜尋著畫面中的線索跟密碼,期盼能找出作者的「畫」外之音,像是「為什麼要用黑色蝴蝶遮眼睛?」「為什麼在《芙烈達》裡的蝴蝶是另一種表現方式?」
光是尋找「蝴蝶」代表的意涵,就能讓讀者從一個線索連結到一個典故,再從一個典故連結到另一個故事……。因此,儘管帶上好奇心去閱讀、去探險吧,只要你願意提問,繪本就能帶你前往更遼闊的世界!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