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全世界只有我自己喜歡,所有喜悅都只能留在我的腦袋裡,那就太孤單了吧!」陳建騏認為,與他人分享音樂並獲得共鳴的成就感,是這些年始終不膩、充滿熱情的主因。
文:Stella Tsai
溫文儒雅,渾身散發著平靜和煦的氣場,是陳建騏給人的第一印象;情感豐沛、觸動心弦的樂曲,則是大家記憶中「陳建騏的音樂」。然而身兼多職的他,說起話來又是無比理性,無時無刻都在分析。若說感性是成就藝術的核心,理性就是他面向世界的方式;兩種樣貌在他身上共存,維持著完美的平衡。
陳建騏的名字總是常態性地出現在每年金曲獎入圍名單上。他曾與蔡依林、陳珊妮、陳綺貞、梁靜茹、楊乃文、五月天等大牌歌手合作歌曲,也是魏如萱、田馥甄、徐佳瑩的指定製作人。
他也是國內少數橫跨金曲、金馬、金鐘的三金音樂人,2018年曾以《我們》一曲入圍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獎,2008年以《跳格子》獲得金鐘獎音效獎,2013和2016年,分別以五月天的〈諾亞方舟〉和彭佳慧的〈大齡女子〉,拿下最佳編曲人和單曲製作人。
穿梭在不同音樂領域的陳建騏,也活躍於劇場,跨界和導演、演員一起打磨,用配樂助燃作品的靈魂。甚至,他自己也會走到幕前,與陳珊妮合組音樂團體「19」;與陳綺真、鍾成虎共組「The Verse」一起發行專輯、一起演出。
作為典型的六年級生,陳建騏在高雄出生成長,他笑說相較於現在,小時候的自己極度好動,幾乎沒有好好坐在椅子上過,「我永遠都是躺在沙發,頭倒立,腳放在牆上。」不安於室的他,卻在幼稚園時聽見隔壁的鋼琴聲,而一頭栽入樂音裡。
高中時,他不僅是話劇社的社長,還多次參加校內的比賽自彈自唱個人創作。彼時的他,喜歡與朋友分享創作、更喜歡音樂牽繫起人與人的共鳴能量,他認為「流行」對大眾帶來的感染性與影響力,是他投身音樂、並深深為之著迷的主因。
保持年輕的思維
從創作音樂人、到「好多音樂」創辦人;從「人力飛行劇團」音樂總監,到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董事,陳建騏身上的所有頭銜都離不開音樂。
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陳建騏從不吝給予年輕人機會,這要從他的第一個老闆和貴人——周華健說起。2000年,陳建騏大學剛畢業,非音樂科班出身的他,成為周華健工作室的一員,「他很喜歡跟年輕人合作,了解他們的想法。」不久之前,周華健甚至開始做起Vlog,「其實他想做的事情很多,比如說他想當保羅麥卡尼、想要做搖滾樂⋯⋯」陳建騏眼中的這位前老闆,見識廣、不會因為自己的喜好而拒絕嘗試新東西,這些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時年僅20多歲,尚在摸索音樂創作與未來的陳建騏。
此外,周華健身兼歌手、創作者、製作人的多重身份,也讓陳建騏在過程中觀察與學習不同角色切換的思維,與上下游溝通的方式。如今的他,客戶橫跨歌手、導演、唱片公司、廣告公司等,處理各種艱難的需求與不可避免的反覆修改都是工作常態,他正色說:「我會盡量做到自己先想清楚,讓上下游的需求達到平衡。」找到對的平衡,是他始終能優雅遊走各界,也讓創作維持藝術水平的重要關鍵。
理性留給工作 感性還給創作
身兼多職,陳建騏的腦袋始終保持快速分析的節奏,他認為當音樂走到商業,就要達到商業的需求,才能和更多人分享,這過程就需要理性的思考與判斷。然而回到音樂,他的感性又是完整地釋放在創作之中,令人沉浸,而這點也強烈體現在與多年好友兼創作歌手魏如萱的合作上。
相識多年的兩人,關係從朋友、房客到創作夥伴,從最初廣告配唱、詞曲合作,到現在音樂與事業上的夥伴,兩人始終是一起成長,一起走到現在的位置。
任何散場的那一刻 留著還是走呢
拼湊不明白的疑問 救贖尚未完成
陌生人沸騰 顛倒的生存 ———魏如萱〈局部的人〉
有別於過往收到詞才作曲的創作模式,〈局部的人〉起源於陳建騏無意間彈出一段自己很喜歡的旋律,便錄下DEMO丟給魏如萱,進而生出這首詞。「外人可能看不懂詞意,但因為我太了解她了,一看就知道在寫哪段人生。」他笑說,深度的認識與密切的關係,讓兩人的創作常常不需多作解釋,就能迸發情感濃郁的創作能量。
理性留給工作,放任感性在創作裡恣意蔓延,陳建騏認為,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份與情感,對創作有著強大的助力,也會誠實體現在聽者的耳中。
音樂是一種情緒的體現
「如果全世界只有我自己喜歡,所有喜悅都只能留在我的腦袋裡,那就太孤單了吧!」陳建騏認為,與他人分享音樂並獲得共鳴的成就感,是這些年始終不膩、充滿熱情的主因。對於橫跨各界的合作機會,他歸功於從小到大接觸的各種事物與媒介,不管是學習畫畫、接觸劇場、影視,一切的畫面和故事,都可以與音樂串聯,「音樂,就是一種情緒的體現。」
小時候的他會坐在路邊觀察人群,想像發生在別人身上的故事,陳建騏認為廣泛的接觸世界與各種媒介,是幫助創作的最好方法。除此之外,多閱讀、多思考,則是這個世代最需要的能力。他舉例,每看完一個作品,就問問自己「好不好看?哪裡好看?為什麼?」不管是作為創作者或觀眾,都該學習思考與分析,才能保有與世界接軌的能力。
因應疫情,陳建騏今年的音樂會「一人之海」延至11月,但他也沒閒著,即將與藝術家跨界合作,腦中也轉著要幫好多音樂旗下歌手舉辦的展覽。他的腳步一直沒有停下,也一直在觀察、調整自己的步伐。
他分享最近看了劉若英的直播,「她在演藝圈這麼多年了,一直有想說的話、想做的事,而且會用盡自己的能力去做到。」他深有感觸,認為自己作為一個音樂人,也該用自己的力量對下一代的環境帶來更多幫助和影響。
2017年陳建騏成為第一屆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董事之一,近來也與台北流行音樂中心接觸,他在人生的上半場留下眾多經典歌曲,橫跨主流與獨立,在日常生活中流傳與傳唱。「流行了,大家才會注意。」面對即將到來的下半場,陳建騏維持著他對流行樂的堅持,要讓自己的手伸得更遠、更廣,讓這塊土地上豐富多元的音樂能量,讓更多人聽到。
本文經臺北文創授權轉載,原文刊載於此
責任編輯:王祖鵬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