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在於幫助所有的人認清當下的現實。因為現實雖然冷酷無情、防不勝防,但不失為我們的良師。現實逕自邁步向前,不可能顧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如果無助於認清當前的人生,所有的夢想都是空想。
文:皮耶洛.費魯西(Piero Ferrucci)
彈性
順者昌,逆者亡
世事無一不變。我們的軀體會變,想法會變,情緒會變,週遭的人也是。我們的愛情、友情會變,財務、人生規劃會變。引發我們喜怒哀樂的因素會變,政治情況會變。時尚會變,氣候會變,即使變化本身也總在改變。
在瞬息萬變的宇宙間,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提供永恆保護和安全的據點。要存活,唯一的方法就是順勢而為,不斷順應往往大出我們意表的意外——適者生存是也。反過來說,在恆常變動的情境下一成不變,要不被淘汰也難。
進化史告訴我們,生物界的任何微枝末節都是適應力的謳歌。昆蟲的眼睛、熱帶鳥類的鮮亮羽毛、海豚的鰭、飛狐的骨骼、變色龍的偽裝策略、人腦的運作,在在都是順應不間斷的改變的見證。不能適應環境的動物,都會落得恐龍一般的下場。
而今,科學界和科技圈不只探研生物界能屈能伸、適應環境的特色,更試圖仿效。未來以適應光學原理研發的望遠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地球的大氣層有如一個濾鏡,會模糊、扭曲來自太空的影像。對準遙遠星球的新型望遠鏡勢必要將大氣層因素考量在內,同時根據它的紊亂情況以每秒數百回的速率調整鏡片,鉅細靡遺地修正。如此,即使是過去對我們來說總是一團迷霧的太陽系外的星球,也能傳回清晰精準的相片。這是一個深具象徵意涵的發明:只要適應調整,我們就能看得更遠,不一定要超越障礙。
軍事策略上,誰比較靈活誰就是贏家。因此,比起西班牙無敵艦隊笨重緩慢的大帆船來,輕盈快速的英國戰艦就佔了優勢。適應力也是商場的祕密武器;在商場上拘泥守成,無異於自取挫敗。乾旱的時候賣雨傘、學校放假的時候賣教科書,永遠也發不了財。反之,敏於嗅聞源源不絕的市場需求的人,不但活得好,而且財源滾滾。
適應是一種務實的智慧。一個人懂得活在當下,敏於觀察變化的蛛絲馬跡,就有足夠的配備和柔軟去適應新環境。這樣的智慧來自一個領悟:人不可能掌控生命中的所有環節。掌握實際狀況是應該的,尤其對外科醫生、飛機駕駛或是高空鋼索特技演員。可是,要完全掌控人生是神話一則,說不定還會適得其反,因為裡頭有太多的未知數。接受人生的意外通常比較明智。
如果我們硬是不信邪,下場會很慘。我就有過一次這樣的經驗,想要掌控一切。當時有個廣播電台要現場訪問我,我說的一字一句都會即時在空中播出,不能修改或刪除。如此重要的電話訪問,想到小孩唱歌或大叫都可能造成干擾,我就坐立難安。所以我請訪問人打電話到我的辦公室,一個位於大樓頂層的安静房間,遠離家中和馬路的喧囂。
一到辦公室就有人告訴我,水電工正在修理大樓水管,不過我沒多想。不久,電話如約響起,訪問開始。我們談到關鍵,正探索著高深的心靈議題,不可思議的事情發生了:門鈴聲大作。我沒有約任何人見面,所以沒有理會,繼續空中的討論。可是門鈴不肯罷休,原來是水電工。他知道我在辦公室,而因為我沒回應,於是好心地隔著緊閉的門大聲叫喊:「費魯奇先生,兩小時內不要用你的馬桶,要不然你會弄得亂七八糟。」
水電工這段有夠俗庸的插播,立刻傳到數千個正在聽我深奧說理的聽眾耳裡。當時我就領悟到,就算我再努力,我也無從掌控一切。外面的世界不可能遷就我。說得淺白點, 是我必須遷就時時刻刻發生的大事小事。
因此,我們必須學著不那麼僵硬。心理治療的定義可以說是重新發現,說是彈性的學習亦無不可。我們協助的對象,是那些依然以昨日之道面對今日的人。過去曾經奏效(至少得以苟活)的策略,如今已不堪再用。例如,有人自小就受凌虐,長年活在驚恐當中,到現在依然像個擔心受怕的小孩把自己關得緊緊的,不讓別人接近。有的則學會卑躬屈膝,看到敵人就巴結討好。這樣的策略在過去或許不算失當,但如今已失去意義。危機既已過去,該是停止偽裝、開始生活的時候了。
再舉一例。有的父母多年來無私無我地照顧小孩,操心健康、接送上學、傾聽孩子的夢想煩惱,全心全力為小孩的福祉著想。等到孩子長大離家,所有的辛勞和奉獻戛然而止,他們就覺得自己像報廢的機器,被丢在角落裡腐爛生鏽。外在景物既已全非,心態是不是也該跟著改變呢?
重點在於幫助所有的人認清當下的現實。因為現實雖然冷酷無情、防不勝防,但不失為我們的良師。現實逕自邁步向前,不可能顧及我們的希望和夢想。如果無助於認清當前的人生,所有的夢想都是空想。
所以,彈性不只是一種成功的策略,也是心靈的特質。它意味著從依附中超脫,覺醒於當下,接受眼前的事實。生活中的變遷或許令人心煩,甚至令人駭怕:我們愛的人不再愛我們、專業能力每下愈況、身體一天天敗壞、曾經熱賣的產品不再暢銷、曾經溫暖扶持的朋友遺忘了我們、曾經興味盎然的事現在索然無味。
面對不斷的變遷,道家認為我們要如水一般善於調適,碰到石頭就繞道而行,換個形狀就能長流不止。能夠揚棄自己最鍾情的信念,就有餘力展臂接納新觀念,容忍弔詭和荒謬。這是一種創造力。這樣的心態可以是一種生活方式,甚至是心靈的谿徑。有能力擺脫舊模,就有足夠的謙卑重新形塑自己。
適應當下的現實,意指能夠接受挫折。心理學家曾經想出多種方法來測量孩童接受小小挫折的能力,例如要孩童把一顆M&M巧克力糖含在嘴裡十秒到三十秒不吃;從一堆玩具中挑選一樣,可是不准去摸;一直拉一塊板子不能放手,除非聽到口令;和另一個小孩一起用積木堆高塔,輪流堆疊但不能弄倒;打開一個要送給小孩的禮物盒,故意把包裝紙弄得沙沙作響,可是一旁的小孩只准聽不准看。根據實驗結果,以從容心態接受挫折的小孩韌性最強、最樂於與人交往,最盡責也最有意願加入新的實驗。
數年後等這些小孩長成大人,也較能接受充斥於日常中的小小不如意:找不到停車位、跟人約見面對方遲到;電腦當機;天氣太壞,旅遊取消;超級市場等著結帳的隊伍長得不像話;跟無聊的官僚系統打交道。現實不會知道你的計畫,而且總會想出新點子來激怒你。最近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個人在一天中總要遇到二十三個挫折(十年前是十三個)。你打算跟這些挫折宣戰還是隨之起舞?
能屈能伸的彈性,對人際關係有深遠的影響。或許我們生就溫暖友善,可是因為無法適應新的事物,一旦有突發事件就意氣消沉、情緒惡劣、橫眉豎目甚或一蹶不振,哪有力氣將我們最好的一面展現於外?我們的魂像是掉了一半——另一半拿去抱怨、抵抗、和現實打仗去了。
有彈性的人比較容易相處,因為他們能坦然接受眼前的事實。你喜歡跟哪一種人一起用餐:一個沒有明蝦或名酒就抱怨連連的饗客?還是義大利麵加豆子就吃得津津有味的同伴?什麼人是個好客人:一個會為一夜好睡感謝你、不做特別要求、在你家自得其樂的朋友;還是一個要你從頭陪到尾、抱怨床墊太硬、還要你幫他找個懂日本郵票的專家的親戚?毫無疑問,碰到隨遇而安的人是你的福氣。
慾望和要求,是感情的絕佳考驗。如果你的要求正常合理,彼此都認同也都滿意,那很好,這樣的感情大有可為。可是如果你提出的要求老是驚心動魄、迫在眉睫,這段感情要維繫也難。你會感覺這不是鄉間的悠閒漫步,比較像是急流泛舟。
不過要注意一點:過份而專斷的要求不能只看表面,它的背後很可能隱藏甚多。事實上,過度要求的目的常常是分散注意力,好躲開人際關係中最重要的東西:看到彼此真面目、溝通交流、和睦相處。很多人內心很怕親密,於是藉著不斷要求和頤指氣使,在人我之間築起高牆。我看過一則卡通,一個女人拿到訂婚戒指後,拿著放大鏡觀察上頭鑲嵌的寶石。那一刻她眼裡只有鑽石,完全把未婚夫拋在腦後。想像另一個極端,某人一無所有卻很知足:我什麼都不需要,只要跟你在一起就好。這是多大的寬慰。
除了高分貝的主動要求,沉默的被動要求在破壞方面也不遑多讓。這些要求因為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因此不常刻意表露,最普遍的一種就是:「我希望你永遠不變。」一般而言,即使我們明白表示希望某人有所轉變,認知上的惰性或多或少依然存在。因此,我們依然會以同樣的認知看待這人,潛意識裡希望他或她依然一如往昔。這人的作為只要和我們的既定印象稍有抵觸,就足以令我們惶惶不安。
沒錯,我們都期望週遭的人跟以前一樣。我們已經為他們貼上標籤,存放在心底。身為心理治療師,有時候我會接到客戶家屬來電抗議親人的轉變,例如女兒怎麼變得振振有辭,不再沉默乖順,或是顯露新的特質,以至於不再容易相處。這些親屬只求來診的客戶不再痛苦,以免牽連他人也痛苦,可是他們不能體會,要達到這個目的,客戶非改變不可。而一旦客戶不再符合他們心目中的印象,他們就會怒從中來。我還記得有個父親,聽到一向鬱鬱寡歡、怠惰懶散、乖順聽話的女兒決定辭去工作環遊世界去,臉上的驚疑和不屑。他的女兒有了轉變,準備迎向自己的自由,他卻緊抓著過去不放,還拿出全副槍砲準備迎戰。
這種心態誰都難免。有一天在餐館,我點了香腸披薩和一杯啤酒,一改平日的義大利麵食、蔬菜和礦泉水。你真該看看我家人的反應。他們形容我墮落、沒有品味、是迷失的靈魂、說我將來注定會惡疾纏身——如果換成別人點這種食物,他們勢必毫無異議。這純粹是因為他們無法忍受和他們心中形象不符的我,也無法想像我會打破這樣的框架。
我們家是不是特別食古不化?未必。我們是個正常的家庭。可是,我要為自由投下一票。我的理想世界是:青少年和父母達成互惠條款,對方染髮不置一詞、願意在身體哪個部位打孔穿洞都行、喜歡穿什麼就穿什麼、錢愛怎麼花就怎麼花、喜歡吞下什麼化學藥品 (噢,當然有例外)就吞,包括順應性傾向、改變個性、突然離家,跑到遙遠神祕的國度去探險。
一般來說,我們以為人越老心態就越僵硬。不過孩童也是習慣的動物,往往也痛恨改變。我想,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對於條理的需求。有一回,我想給我一年沒見的乾女兒一個驚喜。我躲在衣櫥裡,等她走進房間就跳出來嚇她。可是她只有驚沒有喜,不但嚎啕大哭,還掉頭就跑。她沒有錯,乾爸爸是不能從衣櫥裡跑出來的。小孩子需要穩固的標竿,彈性要有限度,不能太過。
成年人則另當別論。如果我們努力變得柔軟,不要期望過殷,就是給予他人空間,讓別人有做自己的自由,得以恣意表達新思維、新行為,展現不為我們所知的一面,說不定他們會因此成熟。如果你和某人墜入愛河,私心希望對方永遠不變,因為你已經習慣了那樣的他(她),那你等於在跟保單談戀愛,而非活生生的人。反之,給對方越多空間去改變、實驗、摸索,你們的戀情就越可能像一場探險,兩人都帶著好奇,盼望下一步的到來。
家庭亦然,可以僵化也可以柔軟。面對壓力、變遷、橫逆、小孩幼時或青春期的桀傲不馴,每個家庭的順應能力高低有別。研究顯示,小孩處於青春期時家人的因應越有彈性,成年後的感情路就越順遂。
如果我們能屈能伸,不但對他人的改變更能適應,也更能做到退讓,而且心平氣和、不懷忿怨。退讓誠然不易,它意味著甘拜下風,例如承認別人比我們懂得多、犯過要說對不起、承認自己的錯誤、讓路給別人。你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十字路口或巷道裡,就是沒有車子願意緩下速度讓你先走。說不定我就是一個。我開車偶爾會讓路, 有時則當仁不讓,事後還會替自己找各種理由(這是我事後慢慢悟到的)。
我會對自己說,當時時間太趕,或是對方超車的動作太過份,要不就是一停車讓對方先過,我後頭的車說不定就會追撞上來。可是換個立場想,你面前的車穿流不息,不但對你視若無睹,甚至加速以封住空隙,以免你乘虛而入,你會怎麼想?而若是有人停下來讓你先過,甚至帶著微笑,你又作何感受?仁慈,就是這種感覺。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仁慈的吸引力:仁慈,就是一種立場, 一種生活方式 它不是奢侈品, 而是必需品》,大塊文化出版
作者:皮耶洛.費魯西(Piero Ferrucci)
譯者:席玉蘋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我的宗教就是仁慈。」——第十四世達賴喇嘛
知名心理治療師兼哲學家・當代歐洲靈性心理學導師之一
皮耶洛.費魯西 成名之作
仁慈有許多不同的面向,
可是他的精髓簡單至極:
它省去了我們浪費在猜疑、憂愁、忿恨
與無謂設防上的大量精力,
讓生活回歸到原本簡單純粹的面貌。
也因此,仁慈是一種無須大費力氣的處世之道,
也是至為經濟實惠的生活態度。
以最廣博的角度來看仁慈,
它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藥方——
它先治個人:唯有具備關懷他人能力、
愛自己的人才算健全;
繼而治所有世人:因為人際關係越融洽,
我們就越快樂、越成功。
仁慈的十八種面向,
說明了仁慈的無限可能。
活在一個仁慈的世界裡,
我們會變得更加富足。
責任編輯:潘柏翰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