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宏哲

不打招呼≠沒禮貌,錯誤解讀,孩子更討厭社交

我在上節目時,幾乎都會被問到「孩子不打招呼」這個問題。這實在跟父母有沒有在教禮貌沒什麼太大的關係。我常問一件事,大家都叫孩子遇到人要打招呼,但大人有先打招呼嗎?事實上,十個有九個沒有!我認為,對於這件事,

父母或教養者要注意以下三個觀念。

  1. 看到孩子不跟人打招呼,就說人家沒在教的,通常都是理論育兒派(覺得天底下每個孩子都該有禮貌),或不懂眼前這個孩子的氣質。當然也有可能是大人自己跟孩子玩不起來,因下不了台階而說的話。
  2. 當爸媽聽到別人批評「沒在教」時,千萬別馬上把「不打招呼」跟「沒有禮貌」劃上等號。就像守規矩、不亂跑跟不吵鬧都是種禮貌一樣,不是只有打招呼。而且,自己身體力行先打招呼最重要。
  3. 有些孩子會很氣一直被要求「要打招呼」這件事,一來他還沒準備好,二來他不見得對每個對象都那麼喜歡,你用強迫的方式,最後會讓他更反感,於是他就更不想照著做。

我常說每個孩子的理解、表達、學習有所不同,當然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社交力發展,這在「平時」就要培養,而不是「臨時」養成的,趕鴨子上架,實在不是好方法,父母可以看看下面這些技巧。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社交力,先從分享行為開始

很多孩子在東西一拿到手,就認為是自己的了。該不該教分享?爸媽傷透腦筋,也不知道怎麼教。孩子這樣算是有社交障礙嗎?以後進幼稚園該怎麼辦?

提到孩子的社交及人際的困難,許多人會想到的是泛自閉症,但其實大多數孩子,是正處於不懂分享的年齡,或經驗太少,導致跟其他孩子總是玩沒兩下,就惹得別人很生氣。其實,強迫分享不對,但都不訓練也不對。

分享這件事跟孩子的遊戲行為發展有關。一般發展里程碑的進程是從單獨遊戲(世界我最大),到孩子會平行遊戲(你有什麼我就要什麼),到孩子可以共同遊戲(我們一起更好玩)。而一起玩的情況,通常會在兩歲至兩歲半以後才出現,所以太早練,會不自然;而太晚開始,則會影響團體能力。

像以下幾種情況,都是孩子缺乏社交力的表現。

  • 孩子到公園就是看同儕玩,自己都不玩。
  • 在親子館裡,一群小朋友在一起玩,只有自己的孩子在旁邊獨自玩,不想過去一起參與。
  • 孩子都只黏大人,要有父母長輩陪才會和其他小朋友接觸與互動。

現在的家庭都生得少,或者親朋好友間生育的年齡有些落差,變得孩子有固定玩伴的情況不多。

不知道爸爸媽媽有沒有想過,其實孩子和大人互動,要遠比孩子和孩子互動來得容易多,這不見得是語言問題,而是大人和孩子互動時,自然就會變化語調,豐富臉上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大人也能隨著孩子的反應去調整自己的反應。

但孩子是沒有辦法這樣的,要他們去理解其他孩子的意圖和行為會更困難,尤其是氣質上較易焦慮或小心的孩子會顯得更加被動。

了解孩子的社交發展,才能對症下藥

你以為零到三歲的孩子只能被動地等待他人來照顧與關懷嗎?其實,即使是初生的嬰兒,也早就準備好與人互動,有主動尋求回應的能力。可是發展到後面,為何有些孩子竟然變成不愛打招呼了?究竟孩子社交能力發展的進程如何呢?

如果按照不同的年齡階段來區分,可約略分為以下幾個進程。

進程一:0-1歲

  • 喜歡注視人臉、聽人說話的聲音。
  • 對柔和聲音的感官刺激會以微笑回應。
  • 能辨識出爸爸媽媽的聲音。
  • 喜歡被人逗,和人玩。
  • 對他人情緒較敏感,特別是主要照顧者和寶寶,當別人哭泣時自己也會跟著哭。
  • 對母親的依賴會逐漸加深,在六個月起逐漸和主要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一歲時是高峰,直到一歲半左右)。
  • 六、七個月大起,會對陌生的人或地方感到害怕。

進程二:1-2歲

  • 懂得表現親密,會向兄弟姊妹、親人、寵物、玩具表示關愛。
  • 展現幽默,會逗大人笑。
  • 喜歡社交,注意傾聽大人談話並模仿。
  • 用一些舉動引起大人注意,如拍你、甚至咬,或做不應該做的事。
  • 任何事都想插一腳,以自己為中心,較自我。
  • 喜歡牽著大人的手,甚至老是討抱,這樣比較有安全感。
  • 能辨別簡單的圖片或人物表情,例如笑笑和哭哭。

進程三:2-3歲

  • 學習分享,通常會由輪流開始,但仍屬困難。
  • 想獨立,但又會尋求大人的認可與讚美。
  • 容易因反抗權威而發脾氣、表現敵意。
  • 從一、兩歲前的獨自遊戲,進入平行遊戲的階段。孩子一起玩時,雖是各玩各的東西,但會逐漸注意到彼此,甚至出現一些模仿行為。
  • 能辨別更複雜的人物表情,例如喜怒哀樂。且開始會知道產生情緒的原因,例如寶寶哭哭是因為肚子餓。

居家親子小遊戲,提升孩子的社交力

研究證實,與父母互動越多的寶寶,孩子的認知反應會越聰明喔!以下的小遊戲,爸爸媽媽陪孩子一起玩!

*和寶貝一起玩鏡子遊戲,方法如下。帶著寶寶認識不同表情,例如扮鬼臉、擠眉弄眼,記得表情越誇張越好,同時也可以告訴寶寶一些有關表情的字眼,例如「寶寶笑笑臉」、「媽媽哭哭臉」。接著,讓孩子觀察鏡子裡的自己,玩問答遊戲。例如,指著寶寶的鼻子問:「這是誰的小鼻子呀?」

*媽媽、爸爸和孩子互動時,音調應該多加變化,生氣可以低沉,開心可以高昂,讓孩子能清楚分辨情緒變化。

*給予不同的環境刺激,多外出接觸大自然、親子館,和其他孩子互動。較怕生、適應時間需較長的孩子,爸爸媽媽應從小團體開始,別急著「推」孩子去互動,讓孩子多觀察,爸爸媽媽從旁講解。

*如果孩子的遊戲相當制式化,不易改變,也不看爸爸媽媽怎麼玩,可以試著模仿孩子的行為,了解孩子的遊戲方式,從中加入孩子的遊戲。親子間的互動,爸媽別出手太快,因為大人喜歡的玩法,不一定是孩子喜歡的玩法,限制太多,會破壞玩樂興趣,搞得孩子不愛在共同遊戲中與人情感交流。

*透過讀繪本親子共讀的方式,讓孩子練習觀察書中的細節及故事發展,家長也可透過問問題的方式來確認孩子的狀況(比如:「你覺得兔子發生什麼事了?」、「兔子跟烏龜是好朋友嗎?為什麼?」、「小英哭了,是為什麼呢?」),很多家長在帶孩子看書時會掉進看字念書的陷阱,其實在四、五歲前的繪本共讀,「帶著孩子看圖說故事」這件事比較重要。

*親子一起玩「請你跟我這樣做」的遊戲,像是:五官(鼻子、眼睛、嘴巴⋯⋯)、肢體模仿,配合著音樂更好。例如唱「頭兒肩膀膝腳趾」的歌時,也跟著做動作。

*玩假扮遊戲,例如:扮家家酒、角色扮演。亦可從繪本的故事內容中,選擇扮演的角色。家長甚至可以選擇孩子較易遇到、或不喜歡的情境來做扮演,例如:看醫生打針、剪頭髮、看牙醫、上幼稚園、去公園玩等。

*透過收玩具的過程中建立眼神的接觸 (首先可先建立收東西的行為模式,進而必須有眼神接觸,才可放手給孩子,將玩具放置籃子中)。甚至在收拾的過程中可以放入不符合情境的物品,看孩子是否有注意到。

*玩比手畫腳遊戲,這樣的遊戲可以培養孩子豐富的肢體表情,也可以讓孩子不用透過語言,就能了解他人的想法,這對心智解讀能力的培養和同理心的建立相當重要。

*藉由大動作練習視覺專注,例如:丟接球、拍氣球、踢足球、追泡泡或雙手拍泡泡等,有助於社交活動進行時的持久。

不過,不論親子間是進行什麼樣的遊戲,最重要的還是家長多陪伴擁抱,多觀察孩子、多鼓勵互動!別總想培養孩子早點獨立,就減少了陪伴,因為與家人的互動式語言及遊戲經驗,是未來進入團體社交的基礎。

相關書摘 ►《教養的秘密》:飯,一定要吃完最後一口?四種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教養的秘密:無效管教Out,科學育兒In,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的新世代教養術》,時報出版

作者:王宏哲
繪者:瘋熊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35大教養秘密,超過100種的科學育兒妙招!
50年來的傳統育兒迷思,一本書全部破解
原來孩子心裡想的是這個,爸媽、阿公、阿嬤全都搞錯了
30萬粉絲期待,最適合新世代父母的育兒秘笈

關於育兒與教養,新世代父母總有許多的迷思及焦慮,無論是百歲千歲派、狼爸虎媽派、極端教養派、親密育兒派……,都有不少追隨者。

但是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種個性。孩子也是一樣。如果想要用一種方法,就要教育我們所有的下一代,那就是「逃卡派」(頭殼壞)。

暢銷親子書專家、兒童發展教育專家王宏哲,十多年來始終堅持「科學育兒派」。本書參考最新的醫學、心理、行為等科學研究,將最新的育兒知識、父母最頭痛的疑難雜症,用科學方法加以完整且輕鬆解讀,幫助爸媽走出教養的困境!

最適合新世代父母的育兒秘笈

  • 為什麼總是調皮搗蛋? 孩子不是討罵,而是在討玩。
  • 跟你最像的孩子,就是最難教的孩子。想要改變孩子,父母先改變自己。
  • 媽媽們,不是妳不夠好。是太累了!該停止自責的負能量

最科學的教養法則

  • 小孩還小不用教?從小就要培養受挫力。父母要善用自身的經驗,幫孩子在逆境看到自己的進步。
  • 不打招呼≠沒禮貌。可能孩子還沒準備好,又或是他不見得對每個對象都那麼喜歡,若用強迫的方式,最後會讓他更反感、更討厭社交。
  • 最難教的孩子,其實個性跟你最像!想要懂孩子,父母要先懂自己;想要改變孩子,父母要先改變自己。
  • 孩子講不聽?固執,將來更有機會成大器。但父母要幫助孩子把「固執」用在對的方向,轉換成「擇善固執」,像是願意與他人分享、接受彈性的意見、不要太過度的自我中心。
  • 飯一定要吃完最後一口?還餵得下就代表沒吃飽?吃完飯就給點心當獎勵?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會造成健康危機。

本書特色

  1. 35幅教養情境漫畫,王老師一針見血「神回覆」,點破爸媽的管教歧見與育兒迷思。
  2. 內容圖文並陳、表格分析,重點原則清楚標示,適合忙碌的現代爸媽閱讀。
  3. 將十六年來評估過超過十三萬人次兒童身心發展的精華予以濃縮,涵蓋父母最關心的教養問題,從學齡前到學齡後的孩童都適用。
  4. 附贈50張幸福教養療癒便條誌,寫下夫妻溝通的意見、孩子今天的好表現。

Photo Credit: 時報出版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