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的全名是Decentralize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是一種透過與無中心化控制的鏈上智能合約(smart contract)互動、從事金融行為或賺取報酬的行為。

若把DeFi到目前為止的發展,分成1.0-3.0的階段,那DeFi 1.0指的是在AMM(自動做市商)出現後,智能合約上大量蓬勃興起的流動性挖礦、lending/borrowing(類似銀行借款/貸款的行為)與Farming(結合流動性挖礦、lending/borrowing等策略分配的獲利)等多樣化的金融投資行為。

更多關於DeFi 1.0的相關詳細介紹,能從筆者的文章〈【金融/FI/Crypto】DeFi到底在紅什麼?新手入門指南:關於流動性挖礦、聚合器與NFT〉,裡面有更多的介紹。

DeFi 1.0 :LP的愛恨情仇

對於DeFi 1.0來說,因為AMM解決了流動性的問題(俗稱的「有行無市」問題,你出價卻沒有人要購買,而讓成交時間極長而拖累了交易效率),而使DeFi 1.0迎來了屬於自己的暴漲期,幣圈也因此迎來了另一波牛市。

但其實DeFi 1.0有個根深蒂固的痛點,在於如何以持久性的方式,吸引長期穩定的流動性池(LP)。簡單來說,DeFi 1.0 項目如Uniswap、Sushiswap等的成功,在於AMM機制,用「將交易手續費分給提供流動性的用戶」及「空投自家代幣」等兩種方式,吸引散戶將LP存入協議中。

​​

流動性池(LP)是什麼?

根據《鏈新聞》,流動性池(Liquidity Pool, LP)指的是一池被鎖在智能合約內的代幣。它們藉由提供流動性來促進交易。

​​

但因為這些流動性提供者(散戶)是為了高額的報酬率與獎勵而來的,一但原本吸引他們的誘因結束時,散戶也會將LP轉移到其他更高獎勵的項目中,而「逐APY(annual percentage yield)而居」。

這樣像蝗蟲過境般,一但吸乾了項目方的獎勵後就大量抽空LP,對於項目方來說不但流動性變差,開始影響到用戶而造成抱怨,進而變成客戶流失;而客戶流失則會影響大眾對於項目的信心,造成項目幣價下跌。流失的客戶與下跌的幣價,會進一步讓本來「分潤手續費」與「獎勵空投」的誘因變得更沒有吸引力,而加速了LP的轉移,造成滾雪球般的惡性循環。

總結而論,在DeFi 1.0項目的LP結構並不忠誠,仰賴外部提供LP,始終是種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於是出現了標榜「Liquidity as a service」的DeFi 2.0,透過機制設計將LP的控制權,從外部散戶轉向了單一項目方手中。

DeFi 2.0:靠人不如靠己,將LP鎖在自己手中

承接了上述DeFi 1.0的問題,DeFi 2.0的出現,就是要解決過去流動性不穩定的問題,透過機制將流動性的掌握,從散戶轉移到項目方本身,而維持了流動性的穩定,間接穩定了幣價(Liquidity as a service)。

以下是各家項目透過不同的機制,將散戶的分散流動性,透過機制牢牢掌握在自己,或單一其他項目手中的簡易邏輯:

Olympus DAO

Olympus是最著名的DeFi 2.0項目,發行的代幣為OHM。其鎖住流動性的方法,就是允許用戶以其他主流代幣(例如DAI)與流動性代幣(例如OHM-DAI),以折扣價的價格購買OHM。

透過用戶以流動性代幣購買OHM,Olympus得以將市場上大部分的流動性收歸自己囊中(根據統計,市場中99.9%與OHM有關的流動性,皆在Olympus自己手中)。

而Olympus也透過自己儲備資金的支持,創造了一個實際價格不應低於該底價的模型。通常OHM的價格因為用戶對該協議未來的期待而是溢價的,但當市場上OHM的價格低於底價時,Olympus便會以Treasury中的資產,反過來向市場回購OHM而使價格回升;有點像是企業從市場上購買股票而推升股價的做法。

Convex

與上述的Olympus不同,Convex(項目方)不是透過機制來將散戶的LP鎖在自己手中,而是透過機制將Curve這個另一個協議的流動性,掌握在自己手中。

講到Convex,就不得不提到Curve(Ethereum上最大做穩定幣交易對的Dex)。Convex的方式,是給予擁有Crv(Curve原生幣)的用戶,比Curve更好的激勵機制與流動性,來吸引Crv用戶將幣從Curve轉移到Convex。

那Convex圖的是什麼呢?答案是Curve的治理權。對Crv的用戶來說,除了獲利以外,Crv還能拿來決定Curve的一些項目重大事項,比如說決定給Curve LP pool中APY的報酬率;APY報酬率越高、越能夠吸引LP進駐,等於是能控制住LP的走向。

但對單一的Crv用戶來說,一來多半用戶不知道Crv還有這樣的功能,二來因為單一用戶對投票的影響決定不大,所以多半忽略了這塊。

Convex就是看準一般Crv用戶在意的只是更多直接的獲利報酬,因此開出比Curve自己本身更高的報酬率,甚至還讓質押Crv(幣)在Convex(項目)的用戶,不用像在Curve時需要被鎖一段時間,而馬上解放了流動性。

唯一的壞處是Crv擁有的投票權,就被Convex給收為己有。而透過收集了市場上大部分的Crv,Convex對於Curve裡哪個LP pool要有高報酬率的決定權就很大,而掌控了市場上在Curve裡的LP。

DeFi 2.0雖然透過Liquidity as a service的方式,掌握了自己或別人項目的LP而使項目的穩定性更佳,但上述這些複雜的機制,對於不是幣圈資深玩家來說根本難以理解。而為了能夠讓DeFi更容易走入一般人的生活,以「降低參與門檻」為目標的DeFi 3.0就因此應運而生。

DeFi 3.0: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躺賺時代的來臨?

雖然DeFi的創新發展不斷、目前公鏈也已經突破了早期Ethereum一家獨大,而進入了多鏈生態系並起的時代,但對於幣圈大多數的使用者來說,DeFi仍是個「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領域。

為了解決DeFi進入門檻過高的問題,DeFi 3.0就此應運而生。DeFi 3.0就是建立在DeFi 1.0與2.0的基礎之上,把高效率、專業化的Farming策略作為一項服務,提供給對DeFi或者Crypto相對陌生的散戶,即「farming as a service」。

簡單來說,散戶只需要購買項目方的幣種,即可簡單享受幣價上漲的好處,而無須自行進行DeFi行為複雜的操縱行為。

項目方的獲利主要來源有兩種:一種是當用戶購買幣種時賺取的交易手續費,另一種則是用戶購買幣時獲得的資金、轉投資所獲得的利潤。(這塊項目方會有不同的操作策略,但多半是將用戶購買幣種的資金進行投資分配,在不同公鏈的不同項目中「逐利而居」)

而項目透過把上述的利潤用來直接購買市場上的幣種(減少供給)而推升幣價,或是直接空投更多幣給用戶,來吸引更多用戶購買自己的幣種。

比較有名的以Multi-Chain Capital(MCC)為首,它是最早掀起這波浪潮的項目。用戶通過購買MCC Token為協議的金庫提供資金,項目再利用這些資金去參與其他各類DeFi項目,並用Yield Farming所獲得的收入回購MCC,推動MCC幣價值的提升。換句話說,幣的價值是協議Farming戰績的間接映射,而用戶所需要做的就是持有項目幣。

如此一來,一般用戶只需要無腦的買進項目的幣種,不用管LP、無償損失、新興項目或公鏈近況,就可以「躺賺」的享受DeFi帶來的好處。

逐漸乏人問津的DeFi?

近來幣圈市場動蕩不安,就算有新聞也多半被NFT、Metaverse等話題給佔滿版面,DeFi Summer似乎早已過去,創新的項目也乏人問津。但本文期望透過整理DeFi從1.0、2.0到3.0的進展,使讀者能快速地理解目前DeFi近期的發展。

  • DeFi 1.0:AMM帶起的liquidity farming
  • DeFi 2.0:Liquidity as a service
  • DeFi 3.0:Farming as a service

總體而言,DeFi 2.0較是從項目方的痛點出發,透過掌握多數市場上的LP,而使項目的營運更加穩定,間接使散戶對項目更有信心。而DeFi 3.0則是瞄準散戶的痛點,拿掉繁瑣的lending/farming等策略,只要專注在幣價的買賣即可參與獲利。

雖然DeFi市場目前看起來門可羅雀,但Crypto領域總是長期受人低估,卻在機運來臨時就會一飛沖天。筆者自己仍對DeFi市場的發展抱持樂觀,期望透過DeFi 3.0的創新,而邁向大眾更廣泛的普及。

我們處在一個令人振奮的時代,而Crypto與Blockchain的應用與發展,毫無疑問將會是最顛覆時代的產物。本文嘗試簡單介紹DeFi從1.0到3.0的演進,希望能幫助讀者再加入這個新興領域時,更能掌握目前市場的脈絡。

本文經周詣(詣言堂)授權刊登,原文刊載於此

延伸閱讀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朱家儀
核稿編輯:翁世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