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4月5日宣布今年第2次對台軍售,將有助台灣維持飛彈密度,確保台灣空中作戰戰備能力。台灣將能用此能力嚇阻區域威脅,增強本土防衛。
(中央社)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4月5日宣布最新一波對台軍售,將派遣專業人員赴台提供愛國者防空系統、相關設備與後勤支援等技術援助,預計總額為9500萬美元(約新台幣27億2361萬元)。
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DSCA)4月5日宣布,美國國務院已經決定同意對台軍售,總額預計為9500萬美元,國防安全合作署4月5日提供必要證明並知會國會。
國防安全合作署指出,這項愛國者專案人員技術協助(Patriot Contractor Technical Assistance)軍售案主要是提供專業技術援助,包括愛國者防空系統、相關設備與後勤培訓、規劃、部署、維護等支援,以及地面設備、備件與消耗品所需的技術支援。
此次軍售是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上任後第3度對台軍售案。和2月份總額達1億美元的軍售案不同之處在於2月軍售主要是愛國者飛彈工程勤務(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Services Program,IESP)及飛彈效能鑑測(Field Surveillance Program,FSP)計畫的設備與服務,此次則是派遣專業人員赴台提供技術支援。
國防安全合作署也重申,這項軍售案是基於《台灣關係法》,將使台灣軍隊持續現代化並保持可靠的防禦能力,符合美國國家、經濟與安全利益,這項軍售計畫有助於提高台灣安全,並維持區域政治穩定、軍事平衡與經濟進步。
國防安全合作署表示,此次軍售將有助台灣維持飛彈密度,確保台灣空中作戰戰備能力。台灣將能用此能力嚇阻區域威脅,增強本土防衛。
宣布對台新一波軍售前,美國國防部長奧斯丁(Lloyd Austin)4月5日與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Mark Milley)連袂出席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針對2023財政年度國防授權法案聽證會時指出,直接將烏克蘭和台灣比較並不適當,「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場景」。
在被問到對台軍售時,奧斯丁也重申美國持續提供台灣自我防衛能力的承諾。
台灣方面的反應
《中央社》報導,在得知美方新一波軍售的消息後,總統府發言人張惇涵表示,這是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的第3度,也是今(2022)年度第2次宣布對台軍售;不僅再次展現台美合作夥伴關係的堅若磐石,也充分顯示美國政府對台灣國防需求的高度重視。
張惇涵說,台海及印太區域的和平穩定,對於國際社會的安全繁榮不可或缺。台灣會持續展現自我防衛的決心,並與美國等理念相近國家持續深化合作夥伴關係,堅定捍衛自由民主的普世價值,堅定維繫區域的和平穩定與繁榮發展,讓台灣的存在更具有正面意義。
近期其他軍售
《中央社》報導,美國今年以來,除了兩度出售愛國者飛彈系統相關服務給台灣之外,也已經與台灣簽約,出售「野戰資訊通信系統」(Fiel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System,FICS),包括154個通訊節點、24個通訊繼電器、8套網管系統與其相關設備、系統技術支援、人員培訓與後勤支援等。這套系統不只能在用在戰時通訊,也可在平時用於通訊不良的地區救災。
國防部從2018年向美方表達希望購買這套系統,經過3年的爭取,美國國防安全合作署於去(2021)年12月宣布對台出售,採購總金額為新台幣69億9378萬元。
軍售呼應美國「助台自我防衛」承諾
這次軍售的背景是俄烏戰爭,也呼應近期美國國防部印太助理部長瑞特納(Ely Ratner)3月初在國會作證時的發言。《中央社》報導,3月9日瑞特納在美國聯邦眾議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表示,中國是美國防部「步步進逼的挑戰」(pacing challenge),台灣是「踱步進逼的場景」(pacing scenario),美方的目標是透過台灣自我防衛、與美國的夥伴關係以及越來越多理念相近民主國家的支持,以威嚇並阻止中國的侵略。
新聞來源
- 美宣布對台9500萬美元軍售 提供愛國者飛彈專業技術支援(中央社)
- 拜登政府3度軍售 府:美國重視台灣國防需求(中央社)
- 台美簽署69.9億軍購 新型野戰通信系統114年抵台(中央社)
- 不讓台灣成為下個烏克蘭 美助理防長:助台自衛(中央社)
延伸閱讀
- 菲美「肩並肩」演習首度納入愛國者飛彈,反對者憂美中軍備競賽升溫
- 美國批准出售「愛國者系統工程勤務」,有助台灣維持空中作戰能力
- 愛國者三型飛彈的引進,正適合當前遭到共機環繞的台灣
- 有《台灣關係法》與《日美安保條約》雙重保險,何必非要引喻失義,拿烏克蘭來嚇台灣呢?
- 「矽盾」與「矽匕首」:俄烏戰爭4月將走向尾聲,烏克蘭經驗對台灣的重要啟示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彭振宣
核稿編輯:羅元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