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簡媜

4. 在哪裡養老?

對很多家庭而言,「養老院」是個禁忌。

大約三四十年前,阿嬤雖老尚康健,有一天她從信箱取回廣告單,問家人是什麼,答曰:「養老院廣告單」,這就該閉嘴了,偏偏那人嘴癢加一句:「妳以後要去嗎?」掀起的風波不必細表。時至今日高齡社會,關乎養老院的介紹四處可見,然而對有些人而言仍是禁忌。

吾友的婆婆是個心思極度敏感的長輩,說起某位住在養老院的友人氣色佳,媳婦隨口答:「現在有些養老院設備不錯,經營得很好,跟以前不一樣。」這下踩到地雷了,婆婆內心繞地球一圈得出「巴不得現在就把我送去」結論,自此一張臉從絲瓜變成苦瓜,而且還是涼拌的,冰得很。世間婆媳關係有千百種版本,大多數版本裡有一個氣嘟嘟的人。

在宅養老是很多人的第一選擇。理想的狀況是住在自己名下房子、擁有一份退休金或零用金,不必靠子女供養。

我是一個擅長長程規劃的人,大約二十多年前,阿嬤八十多歲、母親六十多,住在母親名下公寓,而我們一家住深坑,其他手足各有住處,呈四散狀態。那時阿嬤開始無法自理,常有險象,母親承受照顧壓力,情緒與心臟皆糟。我設想往下兩個老人的發展及財源支撐,想到脊梁發冷。不久,我們遷至市區,深坑透天厝空出。正巧手足有婚姻變局,我說動他們遷入寬敞的透天厝,無償使用。母親的公寓房子裝修後出租,這筆收入讓她心裡踏實。聘雇外傭照顧阿嬤,母親卸下重擔,寬心不少。

阿嬤安詳地在這屋終老,母親也進入老齡,數年前我以原價將屋售予手足完成過戶,成全母親觀念裡祖先牌位與自己都要跟隨兒子的傳統。她安心養著蔬菜及自己的老年,不必每個月靠子女給孝親金,不必顧念口袋裡還剩多少錢,安住安養如常。這一切,照著我當年的設想發展,感謝上天讓我這出嫁女兒在為公婆規畫後仍有餘力回報世上我最愛的兩個女人的養育之恩。

我會在哪裡養老?住在自己的屋子當然是首選,若有一天無力自理生活,也能接受去養老機構,當作去特殊景點露營,如果正好有熟朋友或手足一起入住,當作溫馨小別墅也不錯。所有思考的前提在,不要變成子女的照護壓力,這一點,我們夫妻的看法一致。

說是容易的,做決定很難。有一慢性病年長朋友,有積財,無子女、不願意聘僱,因為找不到完美的佣人——連續試用五個皆不滿意——困在獨居大屋裡,多年來每天愁思要不要去養老院卻無法決定,因為找不到完美的養老院——參觀過十多家養老院,太遠、太潮濕、太吵、太窄、太舊、太不衛生、太不親切、太貴,皆有瑕疵——怨嘆這一生為何如此失敗,陷在憂思愁苦之中,料想會到倒下那一刻為止。老了,還要堅持完美,好比種「自討苦吃」瓜,產量豐足,天天吃一條,自成「怨嘆養生法」一派開山祖師。

晴天要積雨天糧,這話適用於觀念與意識型態之革新,如果我們不趁早「教育自己」理解、接受晚年有最好與最壞版本,萬一拿到的是最壞本,以退化至絕對固執狀態的腦子是無法接受的,無理取鬧的可愛小孩我們見過,吼叫哀號一點都不可愛的老小孩也很常見。

「不要變成晚輩的照護壓力」,這話的衍伸句是:「我們老人要過獨立自主的生活」、「年輕人有年輕人的事,我們不要造成他們的困擾」。彷彿天上有個小祕書,專門幫你記錄你講過的冠冕堂皇金句,逮到機會,用你說過的話塞你的大嘴巴。

有兩位一向具有自主意識的長者,大力宣揚過獨立的老年生活,不干擾子女。一位進養老院,幾年之後厭倦集體生活,對時常聽聞院友往生感到害怕,要求搬出來與兒子同住。一位住在自己屋子,有僱傭陪伴,子女每日來探,怎料開始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說子女都不關心她,把她丟給外傭,想與兒子一起住。

兩案皆引發不小變動,前一位,兒子另租一屋共住,後一位因居處相近,兒子每晚晚餐後過去陪伴至老母就寢方回自己家,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先去床前問安,讓她覺得兒子就在另一間房間漫漫長夜並非只有僱傭陪伴而已。這當然是欺騙的行為,可恥嗎?不,是無奈。

有前例酌參,我也不敢拍胸脯說自己這一生服膺獨立自主,老了絕不會要求跟兒子同住。天上那個小祕書太厲害了,我怕她拿我說的金句塞我的嘴。(也許,我應該朝天空說:「我以後要跟兒子住啦,怎樣?妳記下來吧!」)

幼童怕黑,說有鬼躲在門後,哭著要媽媽抱著睡。正當陽光燦亮年紀的人,越夜越美麗,歡歌熱舞通宵,黑夜既豐饒又煽情怎會嚇人。纏綿病榻、氣血衰弱者近似幼童,原本藏在成人骨架深處的那個小孩,現在披上老皮外衣跑出來作主,一生積存的知識、經歷、名望、財富、智慧忽然乾縮成斑塊、肉瘤分布在枯槁肉身上,無法替他擋住漫天黑幕及只有他感受得到的陰風習習,風中有幾位冥府使者站在床邊盯著看、要帶走他。

老小孩基於本能,哭著喊:「兒子啊、女兒啊,我怕,來陪陪我,你們不能把我扔在這裡啊!」如同小孩拉媽媽裙角哀求:「我要媽媽,不要上班,媽媽不要上班!」

好熟悉啊,原來生命像迴力棒,扔得越遠返回原點的力道越強。當此時,住哪裡都沒差,老小孩要的是住在兒女的懷抱裡。

「媽媽抱抱!」

現在換誰抱誰?

  • 練習題1:如果您的父母哀求要跟您住,您怎辦?
  • 練習題2:如果您的子女無力或不可靠,無法就近照顧您,您願意賣掉房子去養老院嗎?

5. 半堵牆

如果幾本戶口名簿內的人合開一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的話,我的職稱類似CEO兼財務部經理;最盛時期,保管十多人的四十多本存摺印章密碼,像無頭蒼蠅管理水果攤。數字世界的思考方式跟文字不同,考驗耐煩程度,每當火山快要爆發,想起紅樓夢股份有限公司的CEO王熙鳳,崇拜一下大姐頭,頓時活力充沛繼續耐煩。所幸階段性任務皆圓滿達成,此後管好自家的就行。這些經驗提醒我財務規畫的重要,尤其想要安享晚年不能沒有半堵牆可以靠。

關於養老儲備金,每個人的需求與潛力身價不同;若命定僕役宮昌旺,深受子女晚輩愛戴,到了晚年自有四方供養:子女買魚肉、外甥買糧、侄兒買水果、鄰居送菜,冰箱塞得滿滿的,每週又被帶出去吃餐廳兩次,身體一有小恙,子女買燕窩、外甥買人參、侄兒送滴雞精,如此具備富豪級潛力身價,每月退休金數萬進帳夠用了。

萬一沒這個命,只能靠自己早日綢繆。五十六歲那年,我提前送給自己的銀光禮物就是一份長照險,繳費二十年當作定期儲蓄,萬一戰爭動亂毀去資產、萬一我兒謀生不易、萬一我不幸長壽且纏綿病榻一時之間死不了,不至於造成家人的經濟負擔。這一生自詡是奮鬥者、給與者、協助者,尊嚴與原則皆建立於此,提早盤算,求一個自給自足的晚年。

公公婆婆給了我極佳的示範,他們一生理財有道,勤儉、清樸,不僅不必仰賴子女反而有餘力多做公益,身後留下遺產。婆婆晚年常吩咐我,待她身後要將一筆薪水優惠存款捐做公益,這是她當公務員時政府給的優惠,連本帶利一直放在帳戶裡。在她心中,這筆錢是實實在在靠她工作掙得的,跟因理財而獲利的錢不一樣,捐做慈善別有意義。我們商議後,決定趁她意識清楚時完成心願,湊成一筆整數捐給四個機構。機構贈的感謝牌匾與一框《聖經》箴言放在她眼見所及之處,我相信是她神智潰散前最愉悅的安慰。

老友在大學任教,有一顆母親般寶愛學生的綿柔之心,多年來陸續捐設獎助學金嘉惠學生。我們的觀念一致,晚年財務布局,除了自身所需也應包含餽贈,留給家人遺產以及回報給社會的捐贈。畢竟,我們這微不足道的生命能夠好風好雨地走到盡頭,承受了上天與社會的厚恩,不報答就離開,黃泉路上走得不安穩。

有一天我問兒子,如果我們沒留給你財產你怎麼想,他是個光明正大的孩子,回答:「您們的錢是您們的,不必留給我,我自己會工作。」

我聽了「龍心大悅」,朕知道了。

  • 練習題1:您想過自書遺囑嗎?
  • 練習題2:您想過如何分配財產嗎?

6. 斷捨離清單路

六十歲以後的人生固然還在橘世代範圍,也該練習「斷捨離」,跟往日說再見。

開始得很早,心智似乎像晨霧退去後山巒露出原貌,對往來酬酢的事失去興致,不再記掛人際,連帶地,跟我有關的舉凡生日、節日、紀念日一律全免,禮物、禮金、蛋糕一律免備。過簡單清爽的日子就好,不必繁文縟節、切勿囤積物類。

七十多歲小姑媽告訴我,不再添購衣服,衣櫥裡的衣服足夠穿到死。她說這話時我倆坐在風景區涼亭吃她包的肉粽、喝我煮的咖啡,疫情下膽小鬼的野餐,我看著粽子裡扎扎實實的紅燒肉栗子香菇蛋黃,再看她的肚腩一眼:「那妳以後只能瘦下去不能胖上來!」我環視自家,也覺得應該過除法生活————減法太慢,除去多餘之物分贈出去較快。「只出不進」原則考驗欲望,欲望是長在心裡岩石縫隙的狗尾草,以為枯乾了,哪知春風一撩,一根根冒出來,群狗亂吠。好在目前還挺得住,除了去文具店會破功之外,其他物項非必要不下手。

都知道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偏偏當事人下不了手丟棄。人一嚥氣,留下的東西有兩種,一是遺產一是遺物;遺產講的是繼承,遺物要的是整理,遺產只是數字直接匯進繼承人帳戶,遺物是人生,清理的人一份份看、一張張撕、一件件丟,人生道場微物現身說法。將滿櫃子照片倒在地上像個小丘,清理者如我從中獲得的警惕豈是繼承人得到的數字能比。這是個好問題:一個人活到一百歲,死後,數千張照片中,子女有沒有興趣看一眼,值得保留的有幾張?撐得飽飽的十四公升垃圾袋,給了答案。

據聞一位文壇大老,已至耄耋,一紙一片捨不得扔,所有文書信件雜物裝箱存放於租來的大貨櫃裡。聽在我這個「遺物整理師」耳裡,渾身起雞皮疙瘩。有兩條鐵血定律很多老人不願面對:一,繼承人有興趣的是你的遺產不是你的人生;二,只有極少數人有資格在死後設紀念館,其手稿信件水杯舊鞋破包被供奉起來膜拜,其他人一生製造出來的東西都叫「垃圾」,差別只在可否回收。老人不整理自己的爛攤子就走,不負責任。

有悟就要有行動,我的整理清單列出必辦事項,第一條是家庭機密文件,這部分早有記錄,多年前開始,只要我出遠門必交代重要文件及備忘單,以防回不來家人找東西如大海撈針。第二條,整理作品,此關乎今生靈命之所繫,不親自整理託付給誰?

整理,考驗一個作家在暴風雨未至時如何審視這一生成果,如何以藝術熟齡之眼評判半生提煉而出的作品,重新找到存在的意義,繼而增補刪改,保留精萃去除糟粕,讓留存下來的不讓自己臉紅。每本作品紀錄當時的人生階段,固然有其紀年意義但也不乏讓今日之我讀來有泥沙之感或筆力嫌弱的章節,這些粗礪沒必要繼續附著在文字肌理,在不顛覆原文精采的拿捏下,作者應擒起小鑷子將它夾出。

這些紙本書遲早會沒入煙塵,不如改弦易轍在數位瀚海留一個修訂過的新版本做紀念即可。我終究要離開這個世界,去之前,給等在未來的有緣讀者留下值得一讀的文字打聲招呼,也或許,在我生命結束之前這些作品已不符新世代的閱讀興趣永遠埋在數位瀚海的珊瑚礁深處,不論哪一種結局,我有責任整頓文字足跡,作品跟人一樣,即使要死,也要死得優雅。

跨過這一道斷捨離門檻,文學層面的貪念、執著算是卸下了。其實,斷捨離也不是什麼大難題,轉念而已,思維刻度往一邊偏幾寸,眼見的景象大不同。大海中的鯨魚有時會撞向船隻以刮除寄生在身上讓牠發癢發痛的藤壺,書寫航程上也有紛雜的欲念藤壺纏身,人比鯨魚好辦,用「夢幻泡影」這條藥膏搽一搽,頗有奇效。

有個新名詞「數位遺產」,蘋果公司推出新功能讓用戶可以指定幾個數位遺產聯繫人,在你死後,他們可以進入你的帳號看到儲存在iCloud的資料、照片、郵件、日記及各種你活著時候盡情使用而留下的足跡——在實物世界,我們對私密事物保持戒心會妥善清理,但在數位世界裡,我們誤以為手機、電腦都是私密的,因而忽略數位蜘蛛網幫你記錄一切,包括你常逛哪個網站,一目瞭然。

據說人每天生產的資料約三MB,一生產出的數位資料將近九十GB。我的數位產量少得可憐,文字占不了多少空間,照片、影像隨時去蕪存菁,不經營社群,用不上數位遺產聯繫人美意。但畢竟還有未竟計畫放在筆電裡,這些粗胚文字大概也無人能代勞完成,人亡政息,若來不及完成,將來直接刪除即可。遙想李白、蘇東坡一定有不少手稿丟棄了,當中隨便一張紙都比我的文字珍貴,有此自知之明方不至於自戀到一筆一畫都要留給青面獠牙的「青史」。

想起好友K,猝然離去之後,家人自筆電中發現許多珍貴記錄及未完成的寫作計畫,特地複製到隨身碟寄給她的好友保存,好友竟無法讀取,家人再用新隨身碟複製一次,依然空白。人有靈,即使死後也要動用靈異力量阻擋他人窺看未完成的文字。這是個很好的提醒,與其將來一縷幽魂回頭遮掩數位遺產,不如生前梳理清楚。

整理清單上第三條是衣物、首飾、信件、照片、資料、書籍、文物、收藏,這一條讓人頭皮發麻,我決定等不麻的時候再說。

  • 練習題1:您的整理清單是什麼?
  • 練習題2:對您而言,最難整理的是哪一項?

7. 最後一段路

老人家的銀閃閃路程頗長,六十五至八十九歲屬銀光大道,二十四年間除了用藥控制心臟、血壓外,身手矯健晨昏運動,能買菜烹調自理生活,社交活躍。八十九歲喪偶後進入還算明亮的月光路,有看護伴隨協助日常,依然晨昏運動,頭腦清楚,能自行吃飯、刷牙、如廁,常常與家人出外吃館子逛景區,每天笑瞇瞇地,掛在嘴邊的話是:「我很知足」。九十六歲左右進入深夜星光小徑,神智漸昏、肢體鈍化、不太能對答。九十八歲至一百歲是暗影幢幢的碎玻璃路,一截枯木倒臥在床。

怎麼判斷一個人踏入最後的碎玻璃路,有幾個顯而易見的指標可供參考。

(1)無法溝通,失去言說能力,僅在偶爾清醒時回答是與否或忽然說出某個人名字,除此之外,陷入喃喃自語狀態,聲音高亢、情緒驚怖、晝夜不息。

(2)睡眠混亂,一天一夜不睡或昏睡一天一夜。

(3)雙腳肌肉流失關節僵硬不能站立、坐穩,躺在床上無法自行移動雙腳,兩腳間需用大小軟墊撐開以免壓成褥瘡。兩手亦如此,手中塞軟球、填充玩具避免手指攣縮或情緒激動時抓傷自己、他人。坐在輪椅上,防褥瘡的氣墊椅墊不可少,各種軟墊都需用上。

(4)因吞嚥嗆咳必須使用鼻胃管,泌尿功能失能必須插尿管,呼吸功能退化需使用氧氣,無法咳痰需每日抽痰。

(5)不管西藥、中藥,似乎幫助不大。

老人家神智清楚時表明不願插鼻胃管,急性腎功能衰竭住院期間,醫院不止一次建議插鼻胃管,那時她仍能以好、不好表達己願,家人尊重。出院後,自製軟泥食物佐以營養品,一匙一匙餵,她清醒的時刻都在跟湯匙奮鬥;燕窩、雞精、高單位全營養飲品、水果泥、南瓜泥、芋頭奶泥、水、藥粉。食畢,為她清潔口腔猶如把手伸入鱷魚嘴裡,情緒急躁直接咬下去。

老人家是罕見的不喜身體被碰觸的人,為她清潔、洗浴充滿困難,即使在床上為她翻身、清理穢物,都是不小的工程,最受苦的是每月必須更換尿管,在她身體抗拒下護理師常失敗,家人摟抱她軟言哄慰、看護握手相陪才完成,貌似三四個大人圍著電動醫療床把一個眷戀生命的人從鬼差手中硬拉出來。

這期間,隨侍在側的大人有四個,該花的錢不在話下,要什麼有什麼只問最好不問價格。即使如此,碎玻璃路上只能獨自體驗,百歲人瑞必須走完全程,在床上每隔數小時需翻身,被強迫撐開嘴巴以小棉刷黏出卡在喉頭的痰讓她舒服,被施以藥物、按摩以等待排出穢物,被翻來覆去以便清潔身體、更換尿布床單。一日有一日的奮戰,一週有一週的災情,如在地獄。當臟器衰敗到不得不租用抽痰機為她抽痰時,她極度抗拒、哀號,不出兩日,蟬蛻而去。

送別過兩位百歲至親,因而有感,耄耋長者結束的最佳時間是在月光路段。一旦跨過九十門檻,走得晚不如走得早,走得早不如走得好,善終是至福。再昂貴的床也不是頭等艙,累積不了哩程數,增添訃聞上的數字而已。子女若愛已有過漫長的時間去愛,若不愛,再苟延十年等著也不會來愛。

真實案例歡迎對號入座;有一位失智長者纏綿病榻最後,不可分辨的濃濁語音中忽然出現清晰的名字,一個遠方的名字,侍親者告知這恐是最後的呼喚盼那人回探。那人已讀不回。病榻上的呼喚越來越清晰,侍親者退而求其次盼那人以手機錄影或自拍,讓牽掛的人見一面,已讀不回。長者走了,那人問需不需要回來參加告別式,侍親者曰:不必。接著的繼承在相關人等迅速配合下倒是很平順地執行,劃下句點。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為愛從來就是不對等的。世間親情之間的牽絆與纏縛,一人只能看到一面,必定有凡人不能解不能察的情有可原的困難橫在最後的呼喚與最後的辜負之間,當然,這是神要去好好調查的事了。

我與先生對最後一段路與身後事看法一致,已簽署「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願生命末期自然而行,將來也擬簽訂「預立醫療決定」(Advence Decision, AD)與器官捐贈,以求在舒緩疼痛之餘順應身體自然的節奏,安適地抵達終點。

有一天,我問兒子:「你希望我們死後放在靈骨塔好讓你想念的時候可以去看看,還是我們樹葬了事?」他說:「看你們自己,我沒差。」

「什麼叫沒差,能這樣講話嗎?」做媽媽的心裡有點不平衡,當然要糾正。關鍵是,能當一家人自是有奇緣,我們三人的觀念一致,能相互依託。

不能依託的例子也聽過,真實案例歡迎對號入座;一位往生者,生前白紙黑字加上口述,交代將來要「樹葬」。逝後,家人起了爭執,最後由最強悍的那位決定「花葬」,理由是陽明山風水好、往生者不知道有花葬可以選擇、家人去緬懷較方便、樹葬花葬都是回歸自然不要執著。

執著的人最擅長勸別人不要執著。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生前死後都一樣。

  • 練習題1:您想像過您的最後一段路嗎?
  • 練習題2:您的醫療決定是什麼?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誰在銀閃閃的地方,等你(增訂版):老年書寫與凋零幻想》,印刻出版

作者:簡媜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人生的完整經歷 生命的終極叩問
人類必修學分:「老病死」共同通識課指定讀物
2025年,台灣將成超高齡社會
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老!

我們的一生花很長的時間與心力處理「生」的問題,卻只有很短的時間處理「老病死」,甚至,也有人抵死不願意面對這無人能免的終極課題。然而,不管願不願意,無論如何掙扎、號叫,「老病死」聯合帳單終會找上門。

這本書也可以說是直接從人生現場拓印下來的,視作導覽亦無不可,邀請讀者在風和日麗的時候預先紙上神遊。————簡媜

這是一本生者的「完全手冊」,老者的「百科全書」,病者的「照護指南」,逝者的「祈福禱文」。

五十歲以上的人應該要隨身一本攜帶以防萬一,五十歲以下則應該每晚睡前翻讀一章,日日砥礪。完整涵蓋健康、心靈、理財、寓居、倫理親情、社會參與、長期照護、臨終準備與葬儀等層面,綜觀身與心的安頓、物與靈的處境,一面馳騁於浪漫空靈的想像裡,一面為現實際遇的悲歡離合拭淚。

從初老、漸老、耄耋、病役到死亡,簡媜以寓言式的魔幻奔想,仔細勾勒「老人共和國」裡的鎏銀歲月,以深情至性的柔筆追想至親晚年,娓娓述說人世浮生的悲欣交集及侍病伴老歷程之愛憎孤寂,既見機智幽默的優雅自嘲,亦是急急切切苦口婆心的警世諍言————肉身是浪蕩的獨木舟,每個人生都是一只裝著悲歡離合的包袱,包袱裡有各自的歡愉與憾恨。在她筆下,生老病死轉化為一座蘊藏智慧寶石的礦脈,值得一生開採。

  • 生:完整的人生應該五味雜陳,且不排除遍體鱗傷。
  • 老:老,是一門高深奧妙的學問,必須學習。
  • 病:什麼人生什麼病,不可臆測,也不重要。重要是,生了那種病,你變成什麼的人?
  • 死:當我們大大方方地談論死亡,彷彿收回本來就屬於自己、最重的那一件生命證據,意謂著,我們強壯到能自己保管了。

本書特色

從「第二次青春期」的橘色世代,上溯「銀光級」輔具加身的鋼鐵人成員。收錄老年現場嘔心瀝血的實境觀察,體貼觀照生命最終食衣住行各種難以啟齒的體感經驗。

Photo Credit: 印刻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丁肇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