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法蘭西斯.塔朋(Francis Tapon)

重返科索沃

五年之後,我回到科索沃的首都普利斯提納。全世界最醜的建築——科索沃國立大學圖書館依然屹立不搖。我首次看到它時,還以為周圍的鐵柵欄是為了保護它免受戰火波及,現在才發覺那只是某種醜惡的建築構思。

美國、歐盟和阿爾巴尼亞的國旗伴隨著新的科索沃國旗在圖書館的入口飄舞。沒有塞爾維亞的國旗,附近的東正教堂依然殘破不堪。柯林頓的新雕像在柯林頓大道與斯坎德培的雕像並肩而立,許多店家都以他命名,還有一間麵包店和迪斯可舞廳以希拉蕊命名。市中心到處皆可見到「感謝美國」和「我愛美國」的塗鴉。民調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八十五的科索沃人肯定美國的領導。

我在佩奇(Peja)附近拜訪了科索沃境內保存最完善的兩座東正教修道院。義大利的北約駐科索沃部隊在前方守護著,他們檢查過我的護照和隨身物品後,我繼續走了五分鐘才抵達入口。第一座修道院的美麗庭園中間有一條涓細的溪流,上方則有積雪蓋頂的高山。事實上,科索沃的最高峰賈拉維察山(Djeravica,海拔二六五六公尺)就在附近。修道院的管理員是個脾氣暴躁的塞爾維亞人,但她還是讓我進去參觀。

大廳牆壁和天花板的每一寸都布滿了鮮豔的中古畫作。我接著又去距離佩奇市中心兩公里的牧首修道院(Patrijaršija Monastery),它也是位於恬靜的郊野,建築風格讓人想起塞爾維亞的全盛時期。科索沃的多數修道院都不像這兩間保護得這麼好,實在很難想像那數十間教堂和修道院被阿爾巴尼亞的暴民摧毀的同時,有多少無價之寶付之一炬。

那天下午,我在人口七萬的佩奇市區觀看阿爾巴尼亞居民。街上充滿著剛放學的青少年。就像巴爾幹南區的多數人種,阿爾巴尼亞人的髮色通常都是深色,只有大約一成是金髮,而且他們跟其他阿爾巴尼亞人一樣喜歡肢體接觸,年輕人(包括男孩)偶爾都會挽著胳臂一起走路,還會互捏臉頰。我在賈科維察(Gjakova)看過一位餐廳侍者隨手按摩兩位顧客的背,又撫摸他們的頭,那些壯漢也完全不以為意。後來有一位老人走進餐廳,侍者不但與他握手,還輕輕地跟他互碰額頭!

這些人並不是同性戀,阿爾巴尼亞人普遍都很重視肌膚之親,當我坐公車的時候,鄰座的男人都會刻意靠在我身上,即使他們可以避開;他們也不介意湊到你的耳邊說話,讓你聞到他們的口氣。話說回來,別被他們的肢體語言誤導:在科索沃宣示自己是同性戀就像在德州的一間酒吧尖叫「男兒們好啊∼∼」一樣聰明。

科索沃是歐洲的密西西比

巴爾幹地區有個廣泛流傳的迷思,那就是美國想要從塞爾維亞手中奪走科索沃,以取得它的豐饒資產。相反的是,過去一百五十年來科索沃對於每個接管過它的倒楣鬼都是個經濟噩夢。科索沃在二○二一年的人均生產總值大約四千五百元,比瓜地馬拉還低。儘管如此,滿腦子陰謀論的巴爾幹人還是會說:「是啊,問題是科索沃的天然資源很豐沃,例如石油、天然氣和礦產,美國和歐盟都亟欲開採!所以北約才要介入!」

繼續作夢吧,至少在過去六十年來,科索沃的石油和天然氣產量都是零。他們雖然有煤礦,但提煉出來的能量根本無法維持自己燈火通明。其餘的微量金屬礦產(褐煤是他們唯一充足的資源)對他們而言都很難提取,因為他們的機器自從狄托時代就未再升級。

各種瘋狂理論仍持續在巴爾幹地區流傳,蒙特內哥羅的伊利亞曾經偷偷告訴我美國為何這麼想控制科索沃:「他們想吸取全部的鈾礦。」啥?哪來的鈾礦?如果科索沃境內含有任何鈾,那都是來自北約轟炸留下的毒性廢物。

任何幻想人類應回到自助農耕時代的人都應該去一趟科索沃,因為許多科索沃人就是如此生活。他們的耕作方法很沒效率,產量也很低。由於大家都各自經營,所以個人農地很小,沒理由使用牽引機;他們用的肥料也沒什麼科學根據,因此都會過度施肥。即使科索沃全國有百分之十三的人民以務農為生(目前在歐洲居冠),他們種植出來的食物卻不足以餵飽自己,還是需要進口食品維生。

科索沃的經濟無法生產任何東西,他們的輸入量比輸出量多五倍。事實上,它那悲慘的國內生產總值中有百分之十四還不是來自國內,是來自在國外工作的科索沃人,而他們之所以會去國外工作,就是因為科索沃的失業人口占全國四分之一。

很多人都想把科索沃的經濟困境歸咎於戰爭,但如我們所見,科索沃至少自從一九五○年代就落後大家有光年之遠,它最後一次享受繁榮經濟可能是在一三四○年代的杜尚沙皇時期。因此科索沃就像美國最貧窮的州:密西西比。它拿的總是比給的多,對國家是個經濟負擔,我們沒有它反而會過得更富裕。跟眾多巴爾幹迷思相反的是,科索沃並不是個經濟寶石——它只是個燒錢的好地方。

有時候你會不禁懷疑,塞爾維亞人堅持不放過科索沃是出自某種玉石俱焚的心態(我們在第十三章提過inat這個字)。如果米洛塞維奇有任何務實的經濟概念,他在科索沃要求獨立時就會說:「說得真巧,我一直都想找藉口擺脫你們,因為你們只會拖垮我們的經濟。每當我給你們兩塊錢,就要等兩年才能拿回一塊錢。坦白說,帶著你們是滿好玩的,但我們完全不會想念你們。滾蛋吧!」

巴爾幹半島

Photo Credit: Shutterstock / 達志影像

邦德斯蒂爾軍營的迷思

當你駁斥「美國想搾取科索沃財產」的理論後,巴爾幹人就會拿出「美國想建立海外最大軍事基地」的理論。每當我詢問他們科索沃戰爭發生的原因,就會聽到這種陰謀論。此模式基本上跟我和亞歷山大的對話很相似,他說:「美國介入科索沃,因為它極具戰略優勢。他們想要建立海外最大的美軍基地,這是真的!我看過Google地圖的衛星照片,它叫邦德斯蒂爾軍營(Camp Bondsteel)。」

我打了個哈欠,挑戰他提出證明。他開始搜尋英文和巴爾幹網站,我則趁機小睡二十分鐘,最後他在克羅埃西亞的維基百科找到一篇文章,裡面有段話宣稱邦德斯蒂爾是「全國最大的美軍基地之一」。我指出那句話沒有列出參考文獻,他又查了一些資料,但終於放棄。

事實真相是什麼?首先,這個軍營確實存在,它是以榮譽勳章得主詹姆斯.邦德斯蒂爾(James Bondsteel)命名,我還遇過一些專門賣雞給軍營的塞爾維亞人。它是巴爾幹地區最大的美軍基地,沒錯,不是全世界,甚至不是歐洲,只是一個名叫巴爾幹的小角落。

讓我們通盤觀察整件事。邦德斯蒂爾軍營只能容納七千人,德國的凱撒斯勞滕(Kaiserslautern)有個軍事社區,包括拉姆斯坦(Ramstein)空軍基地,總共可以容納五萬三千名美軍和平民。拉姆斯坦還有好幾間小學和中學。它有美國餐廳,感覺很像德國境內的一個美國城鎮;這是美國海外規模最大的軍事社區,但不是世界唯一。

美國並不急需在巴爾幹地區設立基地,因為它在每個巴爾幹國家都已經派駐超過一千名軍力,除了蒙特內哥羅之外。例如保加利亞就授權讓美國使用它的兩座空軍基地,並將新塞洛(Novo Selo)的訓練區開放給美軍進行偵防訓練。如果巴爾幹地區發生任何戰亂,美國可以立即從義大利的阿維亞諾(Aviano)或保加利亞的貝茲默爾(Bezmer)空軍基地派遣戰機,在煮熟一顆蛋的時間之內到達東南歐的任何地方。

有趣的是,美國幾乎沒用到邦德斯蒂爾的七千人容量,科索沃全國在二○二一年只有數百名美軍駐守。布蘭斯拉夫.塞詹諾維奇(Branislav Srđanović)是第二十三位向我提出這個陰謀論的巴爾幹人,當我拿實際數據反駁他時,他就突然變成我所遇過最誠實、最有自知之明的巴爾幹人。「噢,真抱歉,我們這些巴爾幹人只是喜歡自我膨脹,我想多數人都高估了自己國家的重要性。」

但這並不表示在科索沃擁有軍事基地不是美國介入的原因之一,當五角大廈在展示他們的機密投影片,介紹「海扁科索沃的好處」時,「建立基地」應該也是他們秀出的許多要點之一,但它不是唯一的理由,可能連主因都不是。這就像有人指控你參加朋友的烤肉聚餐只是為了白吃白喝,你或許無論如何還是會去,但免費食物畢竟也是一個誘因。不幸的是,那些巴爾幹陰謀論者還有幾個更險惡(也是更虛假)的理論,有待我們去揭穿。

陰謀論者還會繼續發揮創意,他們說:「好吧,或許美國去科索沃不是為了強姦那微薄的資源,或許邦德斯蒂爾軍營不是全球最大的美軍基地,但讓我告訴你邦德斯蒂爾的真正角色——它是為了守衛新的AMBO輸油管線,因為這條油管會穿過科索沃!一切都跟石油有關啊,老兄!」

請面對現實:AMBO油管沒有經過科索沃,這也是為何它的簡稱裡沒有K。它的全名是阿爾巴尼亞-馬其頓-保加利亞石油(Albanian Macedonian Bulgarian Oil)。「好吧,」陰謀論者說,「也許我搞錯了一些事,但它肯定跟科索沃的某條天然氣管有關!一切都是關於天然氣!」

俄羅斯和西歐之間有三條主要天然氣管道:亞馬爾(Yamal)、兄弟(Brotherhood)和聯盟(Soyuz),最近十年還新建了北溪(Nord Stream)和土耳其溪(Turk Stream),它們都不會經過科索沃。就算美國需要保護這些天然氣管道,他們早已有數千名軍力駐守在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土耳其和希臘,不需浪費人力在科索沃。

巴爾幹地區向來都充滿迷思與傳說,但它們在任何地方都不像科索沃那麼豐富又有創意。如果巴爾幹人真的想編造一個夠勁爆的科索沃陰謀論,他們就應該說:「美國介入科索沃的真正原因是柯林頓需要轉移媒體對陸文斯基醜聞的焦點。」

科索沃若能正式獨立,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排除他們經濟遲緩的最大藉口。過去他們有南斯拉夫和塞爾維亞作為後盾,所以總是能把問題推卸給上頭的「壓迫者」。如今他們已經坐在駕駛座,就像任何被搞砸的國家,他們還是有一拖拉庫的藉口可以推拖自己為何仍然如此無能,但絕不會承認是自己的錯,他們只會指責一些看不見的幻影障礙。

各位不妨再讀一次東德的章節,看看一個國家是如何在不到四十年內從更低迷的谷底躍居世界經濟強國,或是研究一下新加坡,它在一九六○年也是一團亂,如今卻是個近乎完美的社會。在此釋義匈牙利政治家塞切尼伯爵(István Széchenyi)的名言:「當一個國家被搞砸了幾年,就怪它的領導者;當它被搞砸了幾十年,就要怪它的人民。」科索沃過去有塞爾維亞這個老大哥作為擋箭牌,自從它在二○○八年宣布獨立,時鐘已開始倒數,現在就讓大家看它能多快進入狀況。

如前所述,科索沃的天然資源很少。儘管陰謀論者編織各種理論,科索沃的位置並沒有戰略價值,它其實滿糟的。另一方面,它的人民很熱誠、很友善。它需要做的是效仿其他位於內陸的經濟小巨人,例如安道爾、列支敦士登、盧森堡和瑞士,它們都比鄰國富裕,而就像科索沃,它們都沒有豐富的天然資源。這些小國成功的祕訣是什麼?靠的就是自由貿易和誘人的銀行法規。科索沃必須盡量壓低稅收,吸引大量企業投資,為納稅人創造工作機會。若能轉型成功,科索沃將會繼中古世紀之後首度復甦,成為巴爾幹地區的文化金融中心。

夢想阿爾巴尼亞的統一大業

科索沃之於阿爾巴尼亞就像蒙特內哥羅之於塞爾維亞。有些人會說:「科索沃並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是阿爾巴尼亞人,不是科索沃人。」這就像在說「蒙特內哥羅不是一個民族,他們是塞爾維亞人,不是蒙特內哥羅人。」就某方面而言,這兩句話都沒錯,科索沃人和阿爾巴尼亞人的差異確實很小,就像蒙特內哥羅人和塞爾維亞人也幾乎沒有差別,所以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經常被統一在同面國旗之下。這也是為何有些阿爾巴尼亞人希望將科索沃和阿爾巴尼亞統一在同面國旗之下,此構想就被稱為「大阿爾巴尼亞」。

普列卓.貝格維奇是在蒙特內哥羅出生且長大,但他自認為是塞爾維亞人。「我們是同一個民族,」他告訴我,「科索沃是個令人傷感的話題,阿爾巴尼亞人來此居住,現在又奪走了我們的土地。不幸的是,這一切都是他們的大一統計畫。」

你可以在克魯亞的斯坎德培博物館看到許多古老的族群分布圖,它們的共同主題就是阿爾巴尼亞人在現今這些地區已經居住了好幾百年,這些展示品傳達的訊息就是:如今阿爾巴尼亞族裔在科索沃、蒙特內哥羅南端、馬其頓西部和希臘部分區域都占有多數優勢,因為他們自古至今都定居在那些地方。它意味著一個偉大的夢想,將所有族人統一在同個國號之下。我們在其他國家已聽過類似的故事。當初我剛來到科索沃時,曾經如此問法特米爾:「你認為蒙特內哥羅和馬其頓境內那些含有大量阿裔族群的地區,是否會獨立或變成阿爾巴尼亞的一部分?」

他當時的回答是:「不會……目前還不會,以後也許會吧。」

法特米爾並不孤獨,二○一○年的一項巴爾幹偵測訪查也顯示各地區對「大阿爾巴尼亞」有明顯支持(科索沃有百分之八十一,阿爾巴尼亞有百分之六十三,馬其頓有百分之五十一),但實際認為它會在近期內成局的人就少很多(科索沃有百分四十九,阿爾巴尼亞有百分之二十六,馬其頓有百分之四十二)。既然阿爾巴尼亞和科索沃都支持此理念,這或許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脫離馬其頓則比較棘手,你可以打賭大阿爾巴尼亞的議題將會是下一次巴爾幹戰爭的關鍵因素。

東正教牧師尼曼亞住在科索沃邊界附近,他告訴我:「巴爾幹人跟過去的關係比未來密切。」話雖如此,我們還是盡量往前看吧。塞爾維亞與科索沃在二○二○年簽署了經濟正常化的協議,這個正向的里程碑顯示他們已邁向癒合之路。如今,多數聯合國會員國都承認科索沃獨立,歐盟各國更有百分之八十一表態支持。

巴士沿著科索沃的山路蛇行攀爬,黎明的日光在阿爾卑斯山脈後方浮現,我回頭向科索沃告別,同時也相信它的未來會比過去更光明,然而這並不能保證什麼。目前國際社會還在對科索沃提供資助,這些財源停止供給時會發生什麼事?很難想像這些樂天知命的科索沃人會瞬間開始勤奮工作,成為下一個盧森堡。

除此之外,塞爾維亞的幽靈也依然存在。克羅埃西亞的塞族人斯拉維沙告訴我:「塞爾維亞的孩童至今仍唱著相同曲調,他們依然相信科索沃是塞爾維亞的歷史中心。」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野生的東歐:偏見、歧視與謬誤,毒舌背包客帶你認識書上沒有寫的歐洲(中冊,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塞爾維亞、波士尼亞、蒙特內哥羅、阿爾巴尼亞、科索沃篇)》,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法蘭西斯.塔朋(Francis Tapon)
譯者:賴堯暉

  • momo網路書店
  • Readmoo讀墨電子書
  • Pubu電子書城結帳時輸入TNL83,可享全站83折優惠(部分商品除外,如實體、成人及指定優惠商品,不得與其他優惠併用)
  • 透過以上連結購書,《關鍵評論網》將由此獲得分潤收益。

繼《野生的東歐》上冊,這回背包客塔朋將前進「巴爾幹火藥庫」
「巴爾幹半島會打仗都是美帝的陰謀?」
巴爾幹人口耳相傳南斯拉夫會解體都是美國人害的
「南斯拉夫前總統狄托是被調包過的替身?」
「真假狄托」連狄托的媽媽都分不清
「○○○是我國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糾結於歷史榮光、民族仇恨是巴爾幹人每天會上演的日常
「大家都是斯拉夫民族,幹麼要分這麼細?」
剪不斷理還亂的族群與宗教關係,是巴爾幹一切紛擾的根源

跟著毒舌背包客塔朋遊東歐,聽當地鄉民用「在地」、「偏執」、「政治不正確」的話語,
去介紹他們自己、他們的鄰國,以及他們眼中的世界
巴爾幹不是個只有打仗的火藥庫,這裡也是歐亞非文化的絢爛交界,地中海畔的美麗所在

  • 台灣第一本專門介紹東歐25個國家的人文旅遊書,深入認識各國風土民情、歷史文化。
  • 作者塔朋文筆幽默風趣、毒舌又「政治不正確」,旅行中最重要的三件事就是:遊山玩水、把妹,以及找當地人抬槓。
  • 隨書收錄7張各國插畫內頁、附贈3張精美彩色明信片(共6款隨機送)尺寸:14.8cm*10.5cm

全書共分上中下三冊,中冊收錄7國

  •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的原產地
  • 克羅埃西亞——巴爾幹半島上的明珠
  • 塞爾維亞——歐洲被誤解最深的國家
  • 波士尼亞——三「族」鼎立的複雜國度
  • 蒙特內哥羅——亞得里亞海畔的黑山
  • 阿爾巴尼亞——群山中的雙頭雄鷹
  • 科索沃——主權地位未定的政治實體

你可能想知道的國家小故事

  • 斯洛維尼亞——「喀斯特地形」又俗稱石灰岩地形,這個字就是源自斯洛維尼亞的喀斯特高原。
  • 克羅埃西亞——出了個著名強人狄托,在他的統治下,巴爾幹地區曾有十幾年的和平榮景。
  • 塞爾維亞——巴爾幹半島的反派角色,在地最強大的實力者,也是引發一次大戰的禍首。
  • 波士尼亞——國內被塞族(東正教)、克族(天主教)、波族(伊斯蘭教)鼎立均分,誰也不讓誰。
  • 蒙特內哥羅——擁有阿爾卑斯山景、深邃峽谷、陡峭峽灣、古雅威尼斯式城鎮的美麗國度。
  • 阿爾巴尼亞——巴爾幹半島的醜小鴨,但卻也是驕傲不屈、鄂圖曼蘇丹唯一未征服的巴爾幹國家。
  • 科索沃——塞爾維亞號稱科索沃是他們「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至今仍是未獲世界普遍承認的政治實體。

本書內容

「東歐」是一個非常複雜的政治地理概念,原始意思就是「歐洲東部的國家」,但由於過去數十年的冷戰因素,「東歐」是受蘇聯極權統治的區域,人民生活在「鐵幕」中,對照組就是自由、民主、富裕的「西歐」。因此,「東歐」這個詞彙被嚴重醜化,不僅充滿外人的刻板印象,就連在地人都不願使用。如何一秒惹怒東歐的朋友?說他們的國家在東歐就對了。

本書的作者塔朋是位浪跡天涯的背包客,他深深了解到世人眼中「典型美國人」的形象,就是自我中心與傲慢,對美國以外的世界一無所知。為了讓美國人多了解一點東歐,他先後在2004年與2009年展開長達三十六個月的歐陸壯遊,把他與路人的相遇以及從他們口中獲得的地方知識記錄下來,成為這本《野生的東歐》。

但塔朋首先面臨一個問題:到底「東歐」涵蓋哪些國家?如前所述,我們對「地理上的東歐」的範圍並無定論,到底哪裡才算歐洲的東部?而「政治上的東歐」又經常充滿爭議。塔朋的做法是海納百川,因此除大家習以為常的東歐國家,他又把傳統上不算東歐、卻又跟東歐有關係的國度都納入他的旅行,其中包含接近極圈的芬蘭、希臘的北部、俄羅斯的西部,甚至已經跨入亞洲的土耳其。塔朋一共走訪了二十五個國家,最短停留兩星期,長則駐足數個月。

塔朋的目的是想讓世人更加了解東歐,但他採取的不是學院式的縝密考察,收集大量紙上資料,相反的,他會盡可能讓當地人自己說話。塔朋記錄下當地鄉民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政治、宗教、工作、意識形態的看法,甚至會漫談共產黨、伏特加、美食、家庭、一夜情、鄰居八卦,以及他們多討厭俄國人跟美國人。

在作者跟這些鄉民的抬槓中,其實充斥許多刻板印象、道聽塗說、狂熱的民族主義情緒,也不乏性別歧視、種族歧視等缺乏多元思考的「政治不正確」觀點,但這卻真正反映出東歐人的內心世界,他們如何看待自己、看待鄰國,以及眼中的世界。本書不是走馬看花的遊記流水帳,而是希望能透過人跟人的對話與理解,避免世界上許多愚蠢的爭端和干戈。

Photo Credit: 八旗文化出版

【加入關鍵評論網會員】每天精彩好文直送你的信箱,每週獨享編輯精選、時事精選、藝文週報等特製電子報。還可留言與作者、記者、編輯討論文章內容。立刻點擊免費加入會員!

責任編輯:翁世航
核稿編輯:王祖鵬